江苏响水县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及其防治对策
2017-04-22王昕丁蕾黄龙兵汪瑜
王昕+丁蕾+黄龙兵+汪瑜
摘要:为了探寻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提高监测和防控水平,比较了2011-2015年二点委夜蛾在响水县发生危害情况,发现田间秸秆、苗期苗龄以及上茬作物收割时间及种植时间都对二点委叶蛾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防治对策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委夜蛾属,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以二代幼虫危害夏玉米为主[1.2]。2011年7月上旬在响水县夏玉米田发现危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危害玉米幼苗,啃食叶片,咬断幼茎,钻蛀玉米茎基部造成枯心苗,或咬断玉米幼根造成倒伏。为摸清其发生危害规律,提高监测和防控水平,降低危害损失,保障玉米丰产丰收,县植保站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
一、发生危害概况
二点委夜蛾是夏玉米产区新发生的一种害虫。2011、2013年响水县部分田块夏玉米受害较重,被害株率最高分别达39%和25%,2012、2014、2015年发生较轻,被害株率最高为9%、2.2%和0.5%。
二、种群消长规律
1、虫情测报灯诱蛾实况
2012年4月20日开灯,6月5日始见一代成虫,6月12-14日高峰,峰期蛾量32头,6月19日盛末,6月份一代灯下累计蛾量55头;二代成虫始盛、高峰、盛末不明显,7月份二代灯下累计蛾量13头;8月份以后灯下蛾量仅1头。
2013年5月24日开灯,6月2日始见一代成虫,比2012早3天;6月8日始盛;6月15-16日出现一代发蛾高峰,峰期蛾量372头,峰期比2012迟2-3天,蛾量是2012年同期的11.6倍;6月21日盛末,比2012迟2天;6月份一代灯下累计蛾量692头,是2012年的12.6倍。7月5日始见二代成虫,7月14日进入始盛期,7月15-18日高峰,峰期蛾量213头,7月份二代灯下累计蛾量352头,是2012年同期的27.1倍。8、9月蛾量较少,灯下累计蛾量分别为19头和12头。
2014年5月20日开灯,6月4日始见一代成虫,比2013年迟2天;6月份一代成虫灯下累计35头,峰期不明显。7月9日始见二代成虫,7月14日进入始盛期,7月17-18日高峰,峰期蛾量73头,7月份二代灯下累计蛾量227头。8、9月蛾量较少,灯下累计蛾量分别为8头和4头。
2015年5月20开灯,6月10始见一代成虫,比2014年迟6天;6月份一代成虫灯下虫量偏低,峰期不明显。7月6日始见二代成虫,峰期不明显,全代单灯累计25头。
2、性诱剂诱蛾实况
2013年6月4日设盆, 6月7日始见一代成虫,6月11日始盛,6月15-18日出现高峰,单盆峰期蛾量207头,6月份一代单盆累计蛾量388头。7月2日始见二代成虫,7月15-16日、20-21日出现2个小峰,峰期蛾量分别为36头和33头,7月份二代单盆累计蛾量149头;8、9月蛾量较少,单盆累计蛾量分别为20.8头和12.8头。
2014年5月30日设盆, 6月6日始见一代成虫,6月11日始盛,6月14-18日出现高峰,单盆峰期蛾量65.5头,6月份一代单盆累计蛾量111.9头。7月3日始见二代成虫,7月16-17日高峰,峰期蛾量47头,7月份二代单盆累计蛾量171头;8蛾量较少,单盆累计蛾量为5头;9月未见蛾。
2015年5月30日设盆,6月12日始见一代成虫,一代虫量低。7月3日始见,全代单盆累计26.9头,无明显峰期。
3、夏玉米田间调查实况
2012年调查,仅在7月上旬查见二代幼虫危害,7月6日前后为高龄幼虫期。2013年调查,6月21-24日在麦茬玉米未播种和播种未出苗田调查,查见4-5龄二代幼虫,7月3-4日为高龄幼虫期。7月3-4日取田间高龄幼虫室内饲养,化蛹高峰7月6-8日,羽化高峰7月16日左右。另外,7月中旬后在不同作物上进行系统调查,仅10月10日在部分甘薯田发现二点委夜蛾高龄幼虫,经室内饲养,发现高龄幼虫作茧后越冬。2014、2015年调查,仅在7月上中旬查见二代幼虫危害。
综上所述,二点委夜蛾在本地区种群消长主要表现为:一是年发生世代可能为四代,各代大概发生危害时间:一代为6月中旬前,二代为6月下旬-7月中旬,三代为7月下旬-8月中旬,四代为8月下旬后。二是主害代为二代,主要危害时段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三是主要危害作物为夏玉米苗期,其他危害时段寄主比较分散。
三、影响种群发生的主要原因
1、田间秸秆多有利发生
据观察,二点委夜蛾喜欢在阴凉潮湿的环境栖息,地面覆盖物多的田块虫量大。6月上中旬为一代成虫盛发期,此时正好与大、小麦收获期相遇,大量的秸秆还田,为一代成虫和二代幼虫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2011年7月12-14日在双港镇调查40块田夏玉米田,被害田率35%,被害死亡株率1%-39%,平均3.85%。田间秸秆数量多的田块发生重,无秸秆田块基本无危害。2012年7月3-9日调查65块夏玉米田,有虫田仅为1块秸秆数量多的田块,平均百株虫量18头,其它田块无秸秆未见虫。2013年7月3-4日调查36块无秸秆田,有虫田率22.2%,被害株率0%-4%,平均0.41%;调查9块有秸秆田,有虫田率77.8%,被害株率0%-25%,平均6.89%。2014 年7月3日-5日普查25塊田,被害田块占40%,被害株率0%-13%,平均1.92%,其中百株被害率10%以上田块皆为多秸秆田块。2015年7月19-20日调查16块田,仅一块多碎秸秆覆盖田块见二点委夜蛾危害。
2、玉米苗龄大小与受害轻重关系密切
二点委夜蛾幼虫主要在玉米6叶期前危害,叶龄越小受害越重。2012年7月6日在双港黄东村调查,一户播后及时抗旱,一户等雨出苗,结果未抗旱田玉米叶龄为2叶1心,田间受害重,百株幼虫18头;抗旱田叶龄5叶1心,田间受害轻,未见虫。2013年7月2日在老舍恩潭村调查,大面积6月20-21播种,受害一般,其中有一块6月24日迟播田,受害重,死苗率高达65%。2014年7月18-20日普查36块田,被害田块占30%,叶龄为五叶、六叶田块占25%。
3、麦子收割早迟影响二点委夜蛾发生
2013年我们对麦子不同收获期田块上播种的夏玉米受害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收获时间早的田块发生重。老舍恩潭村一块田,6月14日收割,该田块玉米死苗率65%;6月17-18日收割的田块,死苗率仅8%。7月4日在黄东村调查,6月17日收割的三块田,二点委夜蛾轻发生,玉米被害株率0%-3%,平均1%;6月14日收割的两块田,二点委夜蛾严重发生,玉米被害株率16%-25%,平均20.5%。
4、幼虫危害隐蔽防治不及时
二点委夜蛾幼虫昼伏夜出,白天躲藏在秸秆下、土缝间,夜晚出来取食活动,主要是先在玉米根基部钻孔蛀食,在未发现作物明显危害状之前,往往不能做到适期及时防治而影响防治效果。
四、防治对策
1、切实加强虫情监测
植保部门要认真做好二点委夜蛾系统测报工作,利用虫情测报灯和性诱剂,密切注意一代成虫盛发期,准确预报二代低龄幼虫盛发期,确保做到早防早控,治早治小。
2、及时清除田间麦秸
小麦收获后在田间留有大量秸秆,田间隐蔽潮湿,非常适宜二点委夜蛾的生存、繁殖和危害,应采取适当的农业措施,人为破坏其适生环境,达到预防目的。具体可采取:一是在小麦收获后夏玉米播种前,及时旋耕灭茬,破坏成虫产卵和栖息场所。二是在夏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及时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秸秆覆盖物,使玉米出苗后根部裸露,恶化幼虫适生环境。
3、适时抓好幼虫防治
(1)夏玉米播后苗前防治
选用48%毒死蜱乳油或25%氰戊·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全田喷雾,可达到压低幼虫发生数量,减轻和控制其发生危害的目的。
(2)夏玉米苗后防治
一是药剂喷雾。选用毒死蜱、甲维盐等药剂顺垄粗喷撒药液,围棵保苗,或沿玉米根际施药,杀灭幼虫。对施用含烟嘧磺隆等磺酰脲类除草剂的田块,苗后严禁使用有机磷农药,防止药害。二是毒饵诱杀。亩用48%毒死蜱乳油150 mL或80%敌敌畏乳油500 mL,与2 kg碎青菜叶(或杂草)和4-5 kg炒香麥麸混合,兑水拌匀,制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洒撒于经过清垄的玉米根际周围,围棵保苗。三是撒毒土。选用48%毒死蜱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与细土按1:100拌匀制成毒土,傍晚均匀撒于经过清垄的玉米根际周围,毒土需与玉米苗保持一定距离,阻隔幼虫危害。
参考文献
[1] 姜京宇,席建英. 河北省2005年农作物病虫害新动态概述[J]. 中国植保导刊,2006,26(7):45-47.
[2] 姜京宇,李秀芹,许佑辉,等. 二点委夜蛾研究初报[J]. 中国植保导刊,2008,34(3):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