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古镇

2017-04-21熊丽萍

魅力中国 2016年41期
关键词:古镇建筑

熊丽萍

摘 要: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已被国家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多达12处,每处都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何保护文化历史名镇,延续特色文化,创造与时代背景相融合的新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今文仅介绍其中的一处:河南南阳淅川县荆紫关古镇。

关键词:河南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镇

2013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了1套《中国古镇(一)》的特种邮票,其中有一枚是河南省南阳淅川县荆紫关镇,使之成为河南省唯一荣登“国家名片”的古镇。

荆紫关古镇位于河南省南阳淅川县西北76公里的丹江右岸西部边陲,北与西峡县的西平镇相联,东到本县的西簧乡,西接湖北郧县白浪镇和陕西商南县白浪镇,南和淅川县的寺湾镇接壤,南北长约4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丹江传境而过,由于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处,享有“一脚踏三省”之美称,全镇总面积164平方公里。荆紫关镇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镇内有一条“清代一条街”,至今仍保持清代建筑风貌,是我国北方先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建筑群之一。1987年,荆紫关镇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1984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荆紫关古建筑群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一、荆紫关镇的历史演变

荆紫关的名字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换,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04年,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此地,于是取名:“荆子口”。明朝中期,“荆子口”改为“荆子堡”。清朝初期,因为当地盛开紫色的荆花,“荆子堡”演变为“荆紫关”。另一种说法:西汉时,丹江在当地的河上有座木结构桥梁,人称“草桥关”;南宋时,因当地遍野开荆花,荆籽遍地都是,故又称之为“荆籽关”。明代为荆籽关口,清代为荆子关,民国初年,文人雅士取荆花呈紫色吉祥之意,改名荆紫关,沿用至今。

古代,在荆紫关镇有一个地处月亮湾的关口。其两山对持,关口内,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区,关口外,是八百里秦川。狭窄的古道与川流不息的丹江在此交汇,共同构筑起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这个隘口,就是荆紫关之“关”的来历。

在西周时候当时据说有两个荆紫关。一个是位于吴村和麻坑村的定阳城,也就是后来传说中“包公坐定阳”的地方,一个是位于现荆紫关高中校址的永安城.

到了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荆紫关隶属楚国三户邑,战国后期是秦国所属的商(今陕西商县东南)、于(今河南内乡县东)之地。秦朝至晋朝的时候,该地属丹水县。

荆紫关镇发展成型于唐代。唐朝时期,荆紫关镇曾隶属内乡县,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汴河和淮河的漕运被阻断,唐朝政府只有通过丹江航运来转运关中地区与江淮一带的商贸物质,丹江航运逐渐发展繁荣起来。荆紫关镇由于位于丹江流域,随着丹江航运的繁荣也就逐步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古镇。公元684年,武则天在巡视中曾途经荆紫关在此歇息梳头。至今仍保存有历史遗址一梳洗楼,宋朝时期,荆紫关镇属淅川县。元朝时又恢复属于内乡县。

明清时期是荆紫关镇的鼎盛繁荣时期。明朝至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属淅川厅荆子里。由于秦岭伏牛地区土特产、粮食、煤炭等与江东沿海日用百货多在此地集散贸易,并运往古都长安和西北地区。沿丹江两岸,商船穿梭往返于码头、大量的过经商客以及与之相应的食宿服务与交易场所,使荆紫关镇成为重要的交通要塞,是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当时出现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

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季,丹江洪水泛滥,江河两岸严重坍陷,淤塞河床,致使航道不通,加之大片开荒毁林,荆紫关镇也随之衰败零落。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公署管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为乡。1948年,荆紫关解放,行政建制为第六区;1986年6月改为镇建制。

二、荆紫关镇独特地理位置

荆紫关镇面临丹江,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险峻的地势,使其成为历代乃兵家必争之地。成语“朝秦暮楚”这个典故便来源此地。春秋战国时期,荆紫关属于秦楚交界地带,楚国和秦国两国交战,这个地方白天被秦国占领,而到晚上又被楚国夺取,第二天可能又会易手,比喻战争之频繁。另一种说法是:早上从秦国出发,到了晚上就到了楚国,形容距离之近。由于这里地势险要,古代又被称为“豫之屏障”。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12年,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丹阳之战”,是荆紫关早期较有影响的古代战争。当时荆紫关一部分属于楚国丹阳县,一部分属于秦国。秦国凭借占据险要地势一举击败楚国,并将荆紫关全部划入秦国的版图。之后不久,秦楚两国重归于好,秦国又将此地归还给了楚国。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邦率部队从汉水到达宛城,抢在项羽的前面率先通过荆紫关到达咸阳,夺取了政权,统领天下。

明朝时期,明王朝曾派上千官兵在此把兵驻守,史稱“百户所”。清代时,荆紫关也驻扎有大批军队。据《清史稿》记载:“河南设总兵三人,南阳镇、河北镇俱顺治六年置,归德镇咸丰八年置。副将二人,荆紫关协,嘉庆六年置…….”

抗战时期,毛主席深知荆紫关的军事战略价值,将其列为全国六大抗战战略支点之一。1946年7月李先念、王震率部中原北路突围部队在此浴血奋战,开辟了以荆紫关战略要地为中心的豫、陕、鄂革命根据地,为新中国成立产生了深远的重要历史意义。

荆紫关有着便利的水陆交通,丹江繁忙的河运给荆紫关镇带来了繁荣的商业贸易。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当时与蜀栈、运河并称为我国著名南北三大水路通道。唐朝中期,国盛安康,经济繁荣,南来北往的物质都要通过“丹江通道”运往京城长安。当时每天有上百只各类船舶停泊在荆紫关的河运码头,以至于出现了“帆樯林立,绵延十余里”的繁华景象,荆紫关镇也是“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异常繁华”。明清时期,荆紫关的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豫、陕、晋三省地理毗连,在经济上有互补性:山西盛产的煤炭、铁器等主要销往河南;陕西的水烟皮货、药材木材顺着渭河贩运到河南;河南盛产粮食,每年大批粮食运往山陕地区;山陕商人还主要从事塞北地区与江南之间的盐、布匹茶叶等贸易,使得荆襄沪杭地区出现大批巨商大贾云集。荆紫关由此成为方圆百里的货物集散中心,是豫、陕、鄂三省交界地区的商贸重镇。

三、荆紫关的建筑特征

荆紫关现存不仅有清代一条古街道;还有沿丹江而建的吊脚楼更具江南情调;规模宏大的平浪宫、山陕会馆;还有阔背高墙檐顶华丽的府台衙门等明清古建筑群,典雅古朴,异彩粉呈。无不透视出这方热土的大气凝重,古朴自然,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和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

建筑整体布局独具风格。荆紫关镇内有一条古香古色的街道称为“白浪街”呈黑灰色调,南北走向,被山水环拱,青石铺街,全长5华里、宽5米。古街的两侧整齐排列着700余间砖瓦结构的店铺,以及22000多间民居连成五里长街, 店铺木墙灰瓦,翹檐雕饰,临街门面统一都是用土漆木板嵌成,昼抽夜闭。富商豪贾大都聚住北街和中街,平民百姓居住南街。房屋大多是进出几层院落,相互重叠,高低错落,配衬生辉。两边厢房对称,前强低,后墙高,使其布局严谨,结构合理。中间均有一面两米长的封火山强,以阻挡意外火灾。同时也增加房屋的美观。整条古街的建筑融南北特征为一体,灵动多姿。据记载,从明万历年间到清末,荆紫关镇一年到头都有集市,每天流动人员多达七千余人。沿街商铺林立,开设的有酒店、茶馆、饭店等。而且物质充裕丰富,以方便方圆百里的陕、豫、鄂地区居民在此购置生活用品。在街道最南端,是在风雨沧桑中跨街矗立百年的古关门,门楣上方镶嵌着一块石匾:“荆紫关”三个大字。这座关门是用来守城之用,砖石结构,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是单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二层级,门楼是小石雕叠错成花纹状,故又叫花城门,于1914年修建。古关门虽历经战争的洗礼,但如今依然庄重威严、气势宏伟。

南北建筑交相辉映。古时,来荆紫关做生意的商人来自全国各地.所以镇上既有陕西、山西、河南等北方建筑,又有江浙一带、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南方建筑。以至于荆紫关清代古街上的建筑呈现出南北交融、华丽绚丽的建筑风格。

位于荆紫关南街东侧的平浪宫,是整个古建筑群中最为壮观豪华的一座。平浪宫始建于清代初年,占地面积近460平方米。是当时船商们捐资筹建,以方便船工们在此歇脚、集会和娱乐。整体建筑坐东向西,面对丹江,布局为四合天井院、三堂两进院落。现有宫房五座,有大门楼、中宫、后宫以及配房数间,整体为硬山式建筑,灰色瓦顶。大门楼门楣上方嵌一石匾:“平浪宫”,寄托着船工们在丹江险滩中航行一帆风顺的祈祷。大门楼两侧各开1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各1座,均系正方形,木结构,四角攒尖顶,三重檐,尖和檐装饰着木雕的龙头,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4字。两楼的木条上是木雕画:“天地日月”、“嫦娥本月”等。楼内有各有4根大柱和12根小柱直托楼顶,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在同类建筑中实属罕见。

相比之下,位于荆紫关古街东侧的山陕会馆古建筑略显逊色一些。它创建于清道光年间,面积大约4000平方米,由山陕商人集资创建。整体建筑坐东向西,面临丹江。会馆布局为四合院、四进院落。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等。大门楼3间,门前有青石阶,两侧各伏1座造型奇特的石狮子,门楣与檐间有两层石雕图案,庄重威严。戏楼3间,系两层硬山式建筑,下层为过道,上层中间为戏楼,北间为乐队室,南间为化妆室。楼的前后檐均有木雕组画"唐僧取经"等6组,雕绘精湛。山陕会馆廊亭,檐牙雕琢精美,足以可见当年曾经的繁华。

另外,荆紫关镇里现残存的明清建筑还有万寿宫(江浙会馆)、禹王宫(湖广会馆)法海寺、清真寺、府台衙门等。这些建筑装饰堂皇华丽,规模宏大,除了传统的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南北方建筑风格外,还汲取了丰富的民间工艺和世俗文化元素,具有浓厚的民风、民俗特点,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宝库中风格独特的佳作。古镇上的民居虽谈不上精美华丽,样式倒也显得别致古朴,河南的民居房屋顶是平面的;陕西的房屋前低后高;湖北的房子形状则类似马鞍形。虽然有的漆色斑驳,烟尘侵染,但依然独具魅力,向人们述说着古镇的变迁和曾经辉煌的迷人故事。

如今,漫步在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街头,透过这些华美繁复的明清古建,无论 从建筑上粉饰雕刻,还是岁月斑驳的秦砖汉瓦,今天依然那么深沉豪放,自然朴实雄浑。中原文化与楚风秦韵在此融合,为古镇增添了独特的景致。

荆紫关—一座神秘而又幽远的古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新姿,正向世人不断展示其无穷魅力,吸引着前来观光的游客。

参考文献:

[1]一苇.三省风韵荆紫关[J].中华民居上旬版,2014.12.40—44.

[2]孙红梅.邓学青.河南明清时期会馆及其建筑特征 [J]中原文物,2007.5.93

猜你喜欢

古镇建筑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建筑与数学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锦溪古镇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