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学生厌学情绪
2017-04-21高淑荣
高淑荣
中学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出生和长大的,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影响。近年来,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所做的大量专门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乐群(友好的人际关系);敬业(积极对待学习);较强的自我修养能力。从敬业方面看,调查表明:在许多中学,初中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厌学之风日长,不但使家长茫然、教师忧虑,而且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为什么初中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呢?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等多方面的因素。面对学生厌学现象,摇头叹息无济于事,一味地强调客观原因为于事无补。老师和家长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幫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尽快地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家庭中,要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平等、民主、关爱、和睦的环境下,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中去。对待学习差的孩子,要切忌急躁,要看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点体会,谈谈如何对待学生产生的厌学情绪。
一、要经常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保证其思想上不出偏差
初中阶段是个人思想观念逐渐形成的时期,在知识经济飞
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孩子们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很难进行鉴别和筛选。这时如果不对孩子们的思想加以正确引导,有些学生的思想就会出现偏差,导致这些人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据调查,在厌学的人群中有过半的人数是由于受诸“学习无用论”等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他们厌倦学习的。这些人往往表现为:课堂纪律差、对学习无所谓、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崇尚金钱与暴力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他们后阶段的行为与发展方向。
二、要让学生敢于承认个体之间存在能力差距,但必须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勤能补拙
有些学生总是过高地有求自己,在学习中往往会找不准自己学习的目标和位置,让自己老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学习成绩不但进步不了,反而会在多次挫败中使自己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走上学习的反面。天生能力上的差距并不是自己的错,如果开始就敢于承认与别人的差距,就不必追着别人后面赶了,此时需要的是冷静地分析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找准自己学习的目标,端正位置、有的放矢,同时要坚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三份天性,七份努力”吗。
三、要求学生正确对待每次考试,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
每次考试的成绩只能说明某一阶段性的学习效果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是一种信息的反馈。它告诉我们现在要做什么、怎么去做,而不必过于看重成绩与名次,使自己背上莫名的思想包袱。
四、教师要因材施教,教会不同的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许多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和他们缺乏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关。当学生遇到上学习上的困难时,当务之急不是告诉他解决的过程与答案,而是要了解他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而掌握他的知识结构的现状,这样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习的方法。
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初中学生对学习往往缺乏必要的耐心,这需要教师多方面培养以外,还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有兴趣地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教师要贯彻“赏识教育”思想,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积极引导他们学习
有位学者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如同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教师应该懂得赏识自己的学生,赏识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它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待问题学生绝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了事,更不能“一碗凉水看到底”,把所谓差生说的一无是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无疑是把学生推向厌学的边缘,这显示是不可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也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我们教师不深入调查研究,对学生的表现观察得不全面,表扬得不及时,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赏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升华“赏识教育”的内涵,要通过这种教育手段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使被“赏识”的学生的行为更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朝着努力学习的方向发展。
七、要让学生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处理好学习与休息、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做到劳逸结合
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休息好、娱乐好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学习。教师不能让学生整天处于无休止的作业与考试之中,应还他们一个充足娱乐、休息的空间,这也是防止学生产生厌学的关键要素。
总之,对待学生当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应该引起教师与家长们的广泛关注。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查找根源,采取有效的方法,尽早使他们从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