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教学实效性探究

2017-04-21罗晓轲

魅力中国 2016年40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问题探究德育教育

罗晓轲

摘要:从实质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学过程中问题探究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没能从根本思想上转变认识,只认识到了形式上的问题探究,而忽视教学问题设计的精巧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学生学习的兴趣等实质内容上的创新。我们探究的目的是改变我校以往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和自主、合作与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德育教育;问题探究

一、产生问题探究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

(一)教学实施过程中只重视问题探究的形式是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自从技校教学改革以来,教学新理念的创新精神遍地开花,各学校开展了多种改变教师教学新理念的培训等活动。但是从实质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学过程中问题探究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没能从根本思想上转变认识,只认识到了形式上的问题探究,重视形式上的创新,如重视课堂小组讨论,重视提问人数的分布,重视一节课堂形式完整等等,而忽视教学问题设计的精巧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学生学习的兴趣等实质内容上的创新。

(二)问题设计缺乏层次和深度是问题探究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的设计探讨是有具体要求的,那种将问题设计成学生翻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的简单问题缺乏探究的必要,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会导致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影响德育课的学习兴趣;将问题设计深度过高,学生探究最后变成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问题也不必探究,所以问题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深度才能符合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认知,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学生的探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问题探究的实效性。

(三)教学实施者和接受者缺乏兴趣原动力是问题探究教学实效性不高的直接原因

在哲学上我们说:事物的发展要靠内因来推动,外因只能是重要条件,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考试的改革、教材的单一化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终归只能是外部因素,德育课沦为边缘课程,与教学主客体的不重视密不可分。

当前有些教师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基础理论和知识上,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记住这些新知识,很少真正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联系到社会现实上,德育课教学只是对理论狭隘地的利用,而不是系统全面地理解,学生感到枯燥,难有好的结果,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理论来探究认识时政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了,长而久之,学生丧失了对德育课程学习的原动力,教师由于学生状态的缺失,长久产生职业倦怠、动力丧失等,最终会对问题探究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提高问题探究实效性的有效解决措施

调查和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基于上述的调查和分析,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提出针对我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和策略。

(一)基于学生疑问而设置具有层次和针对性的探究问题

“思起于疑”,疑问是导火索,有疑问才会有思索,才会探究。由此,问题的设置是极为重要,设置问题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火花的燃起。问题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动机和出发点,问题过于简单、单调、枯燥,学生感到乏味,问题过于难,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所能达到的境界,久而久之,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失去了动力和乐趣,问题的无序性、无目的性,缺乏连续性、畅通性,会打乱学生的正常的逻辑思维。因此,在设置疑问时要注意:(1)问题能引出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2)问题应该是开放的、有一定探究空间,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3)问题有足够的复杂性,包括许多相互联系部分。学生能进行合作学习、在协作中共同构建知识。(4)学生能共享探究心得和探究成果,老师能适时给学生有效评价。对有些问题教师不需详尽解答,目的在于激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发展潜质。

(二)发挥小组探究的实际功能借以促成问题探究的实效性

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揭示各种现象的本质规律,使学生完成由现象到理论的转变,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

学生先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小组长将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起来,探讨如何解决,以便为下一次小组间交流做准备。开展生生互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为自主创新教学营造轻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就从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既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也培养了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是问题探究成功的不二法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德育课堂的探究问题当中来,就必然要从课堂和课堂之外想办法,找点子,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以下四个方法具有实际的操作价值。

1.课前准备要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育课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国内、国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各种有用的知识资源调动起来,利用社会的大课堂去增加学生的社会见识。

2.營造激励思考、创新的情感氛围

要使学生的问题探究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活动,必须努力营造积极、和谐的情感氛围,真正使学生能够自由自觉地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为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如“相信你能行”“你的想法很独特”“你很棒”等语言给学生以精神鼓励。当教师偶有疏忽而出错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同时,巧妙利用契机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此外,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要对差生多偏爱些,让他们在老师的关爱和激励中树立起学习信心。

3.给学生以充分思考、发言和交流的时间

当呈现问题情境后,要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针对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给学生较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一是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二是教师要精讲,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但不能以教师的思维、引领替代学生问题探究的活动过程。应该尽量让出时间,让学生围绕问题多看、多想、多做、多说。

在德育课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要遵循学生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讨之中,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4.实践体会,拓展延伸

课后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着力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升认识,丰富内容,开阔思路,从而明白探究的重要性,理解探究的价值,享受探究的快乐。

总之,我们探究的目的是改变我校以往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现状,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创立新的教学方式,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和自主、合作与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互动,互问、辨析等多种方式,师生共同讨论,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贯穿于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而动,随着问题的深入而深入,最终实现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张世欣.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贺晓星.课程研究的生活史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6]王阳根.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研究[D].温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问题探究德育教育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