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7-04-21杨丽萍
【摘要】自古以来,文学作品就深受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渴望得到自由崇尚美好生活的愿望越发明显,常常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思维的传递,而对于读者来说,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往往能够真切的了解所要寄托的真谛,由此可见,其在促进人类精神活动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思维方式的不断更替,文学底蕴也不断继承与创新,文学赏析也脱离了以前的单一化发展,同时成为人们的精神治疗有效途径。本论文便通过文献参考法、问卷调查法、逻辑推理法等对高职学生的文学作品赏析展开论述,从研究价值、准确定位及调查中所提炼的对高职学生心理行为等的影响客观评价。本人由于经验不是太足,望读者可从此论文中正确理解所要寄托的思想。
【关键词】文学作品赏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资助课题“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对高职学生心理行为影响研究”(编号14C053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251-02
一、进行心理影响研究的原因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为何文学能够短时期内引起国人的思想热潮?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传播形式,在以前封建腐朽的黑暗社会,人们受着当时制度的不断压迫,思维禁锢的情况下,《呐喊》,《狂人日记》等多种小说被推向了思想的高潮,正是由于该文学作品深切的站在人民的落脚点,通过文字表达内心世界,客观说明当时人类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说明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寄托人类思想,展现时代特色[1]。而对于当代文学作品来说,与传统文学作品有其相似性与差异性,共同点都在于以人类思维情感的展现为最终目标,不同之处在于当代文学作品信息传递形式多样,作品赏析方式也脱离以前的单一化。如今的文学在信息化时代下,更为注重其质量,常常与高雅的艺术相融合,那么本论文通过对某高职学校学生文学赏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阅读文学频率、类型、以及对自己的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作出分析。为了更深层次剖析文学作品的精神意义所在。“文学作品的赏析是否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情感呢?”“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是否常常表现为有着高雅的情趣呢?”这些种种问题都是接下来要客观研究的,同时也是当前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文学作品赏析对学生抗压能力、处事能力、生活方式、情感发泄等方面的相关性如何。从中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文学教育方式,提高学习文学教育的实现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二、文学作品赏析的内涵及意义
(一)文学作品赏析的内涵
文学作品赏析也称文学审美,它是艺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审美区别于文学批评,虽然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文学作品,但文学审美趋向于从文学阅读中产生欢快、愉悦的积极情趣,作为人类欣赏艺术美的一种有效途径,而文学批评却侧重于读者的情感发泄,不利于读者身心的健康发展。其中,钱谷融、鲁枢元从自己的观点中提到,文学审美是读者以自己欣喜乐观的形态去阅读作品,其中主体的感受与文学阅读情感密不可分,心态消极的人所阅读的文学也会有一定的悲凉情感,这便说明文学作品赏析的共通性[3]。
(二)文学作品赏析的意义
文学作品赏析有其特殊性质所在。其一、文学作品赏析具有具有哲理性,趋向于对某种哲理和观点的表达,其二、具有象征性,某个文学作品往往代表着某一时期或阶段的社会现状,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赏析情况,也可揭示此时期人类的思想活动。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整篇文章虽然结构层次纷乱,上下文没有一定的逻辑性,以日记形式对人物生活的刻画,但是从侧面同时表达当时处于压迫势力下的人们浑浑噩噩的生活方式,正是通过一个个扭曲的人物形态,才从字里行间表达当时“吃人”的社会。三、典型性,指形象上的典型性与生活情理上的典型性。四、求解性,文学作品赏析注重读者的思想感悟,只能从自身角度出发,对文章的整体具有自我认识和分析。
三、研究价值
(一)文学作品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远古时期,文字还没有被研究之前,人类通过口头述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古代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通过故事的讲述的寄托自己的内心情感。随后,经济、政治的不断提高,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文学也诞生并广泛普及,如今人类之间的交流不仅通过言语、肢体动作,文学成为其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学生的教育事业开展,文学作品赏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领悟,同时加强学生的自主赏析能力,通过文学赏析,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与美好情操,丰富精神世界,很多学生选择在情绪低下的时候阅读文学作品,一方面能够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有利于排遣消极情绪,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有其感染性,一篇情感基调欢快的作品往往会对读者情绪进行感化,所以说,文学作品赏析通过读者的感性与理性情感进行完美融合,明确主客体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阅读赏析能力。通过文学作品调查问卷,可有效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对学生有一定的警醒作用,了解文学赏析阅读在学生之间的传播情况,依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调整。
(二)准确定位文学赏析带来的身心影响
文学作品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中,不仅通过各种书籍文献的参考上提高重视程度,如对于该调查的文献查找中,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治疗材料,文学赏析的核心机制是阅读治疗,尤其是对于如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频出现的社会中,如何正确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寻求改善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各大学校的发展难点。由于消极情绪,学习压力大等原因下,很多学生选择轻视生命,自残的行为,是极为不合理的。本文通过对学生的文学赏析情况进行研究,可有效定位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同时对于本学校的文学教育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其二,应用机制,阅读治疗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集中体现在增强心理健康,因此治疗作用是文学赏析的核心。
(三)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探究
如今国内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现在各大高职院校的扩招政策,更多的学生背负着升学难、就业难的问题,使得学生频频出现心理疾病,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国内外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分为四个模式,(1)采用心理治疗方法的医学模式,(2)采用活动法对学生行为矫正的社会学模式,(3)以改善心理障碍与行为障碍为目标的适应模式,(4)以消除心理疾病为目标。这四种模式共通性都在与以学生为本,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尤其是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是心理教育专家陈旭提出的,他针对该模式提出了三种核心教育方式,咨询辅导、学科渗透、专题训练。高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找到合适的心理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文学审美赏析与语文教学合理衔接,为高职学生的文学教育提供了途径,并有效对心理教育模式的渗透,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心理干预,进行艺术的陶冶[4]。
四、高职学生文学作品赏析情况
(一)欣赏内容趋势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43.4%的学生一年之内阅读1—5本文学作品,只有6.6%的学生能够阅读20本以上,可见,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重视程度还很欠缺,其原因其一在于学生的自我意识不足,对文学赏析的必要性了解浅薄,其二,教师的文学教学开展活动不全面,同时学校也不重视加强学生的文学教育,使得更多的学生文学知识欠缺,可能某些对文学感兴趣学生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文学的热爱程度也逐渐淡化。其次,34%的学生趋向于对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阅读,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对中国古现代、外国古现代的文学进行全面阅读,客观说明了学生对于文学的全面发展方式不足,文学欣赏内容的不平衡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某一方面知识欠缺,尤其是对于国外文学的了解层面薄弱,这样的不均衡发展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提升。
(二)对学生生理心理的影响
37.4%的学生容易被亲情类文学所感染,其次,对于友情、爱情、事业类的文学作品的受感染程度相似,而对于爱祖国类型的的文学作品比例最小,说明学生对祖国的关注程度有一定欠缺,需加强学生的核心爱国主义建设。第二、通过对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发现文学作品在不同方面会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如对于乐观开朗、厚道善良、自立自信等优良品质的人物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吸引着学生,第三,文学作品的阅读在学生做人做事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30%的学生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上呈赞同状态,在学生的行为处事上,只有2%的学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可见文学作品赏析对学生身心方面的影响范围较为广泛。第三、在文学赏析后,较多的学生会倾向于对自己喜爱人物的模仿,且由此来考量自己的人生,第四、在学生的消极情绪排遣途径中,听歌、散步等方式所占比例较大,而阅读文学作品仅占14%,可见,文学作品已经逐渐成为学生排遣情绪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其比例并不是很大,所以学校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文学教育,更好的继承我国文学鉴赏的实质性意义。
五、作品赏析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一)对其产生的正面影响
1.文学作品赏析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艺术赏析与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各位学者对其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如达尔文,在晚年的时候,曾遗憾自己的审美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他提到艺术审美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对文学作品赏析也有着类似的观点,另外有精神学家认为,读者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作品形式美感的愉悦与文学作品内容的满足感。同时对于读者的心理影响也潜移默化,如《狂人日记》,通过对于人物性格的扭曲描写,鲁迅对当时封建社会制度腐朽的不满与愤恨,面对“吃人”社会,敢于积极倡导人民共同携手,抵抗恶势力的压迫,这样的精神品质值得读者学习,对于学生心理素质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2.文学作品赏析有利于治疗改善消极观,如《鲁滨逊漂流记中》通过对鲁滨逊在旅途中的所遇重重困难进行形象描写,可使读者身临其境,站在主人翁的角度体现当时环境的艰苦,同时对其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好的解读,结合自身的人生观,进行科学改善,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尤其是遇到困难时坚强的意志。借鉴所读文学人物的优秀品质,了解其在各种困境中的心理状态与解决措施,所以说,文学作品可干预某种压力和暂时性问题。
3.文学作品赏析塑造学生的审美取向,文学活动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审美是文学的本质,文学作品的赏析不仅符合如今的现代化社会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审美情趣与品德修养方面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加上现在高职文学教育重视学生感知、欣赏、美的创造,这就促进了作品赏析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養。
(二)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1.使得学生对课外文献与课堂内容侧重点偏离。如今现在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途径多种多样,尤其是网络小说,更多的学生为了阅读方面等,选择阅读网络小说,且较多的人侧重于言情类小说,对于某些自主性较差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合理安排学习与课余的时间,广泛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有一定好处,但是需要有“度”,尤其是避免在上课时间看网络小说,这样便直接导致课外作品阅读与课堂要求阅读冲突,也就失去了文学阅读的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价值所在。
2.创造读者悲凉、消极的情绪,某些文学作品或短篇小说等都深受学生喜爱,尤其是对于某些情节较为跌宕起伏的小说,虽然可以造成读者心理阅读的刺激性,提高阅读兴趣,但是更多的学生表示无法接受文学悲凉的结局,与自己预期的形成较大的反差,很多学生在阅读完这样的结局后无法马上从其中走出来,依旧沉醉于其中,感染自己的悲凉情绪。所以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读者首先需要放平心态,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进行鉴赏。
3.对于较为虚拟性的文学可能影响读者现实感。传统文学作品较多的以现实生活作为奠基,但是随着文学形式的不断更替,学生阅读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阅读内容更为丰富,很多文学内容已经脱离了现实社会,如某些恐怖小说,言情小说,不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读者的现实发展,使得读者一直沉迷于虚拟的文学环境,这便是文学阅读的一大弊病。学生在选择文学阅读时,应尽可能避免虚拟文学的阅读,重视科学的文学发展。
六、小结
本论文通过文献参考、逻辑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文学作品展开论述,结合调查数据及现实发展,重视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教育,客观说明了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做人处事的风格,但是有其制约因素,所以在文学的选择时,需科学合理的考虑。
参考文献:
[1]李谷静.文学作品审美赏析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干预的实验研究,2008年
[2]何丽.文学审美赏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曾宏伟.文学治疗与地震灾区学生心理重建[J].教育评论,2009第3期
[4]施铁如.阅读治疗与学校心理辅导[D].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第6期
作者简介:
杨丽萍,1973年9月,女,汉族,湖南汨罗人,讲师,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中文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和小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