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2017-04-21李琳娜
李琳娜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是机会和挑战并存的。为了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一种企业家和高校联合办学形式形成的民办高校在我国高教界发展起来,同时也为企业输送大量的应用技术型的会计人才,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供大于求,人才不满足企业需求等。该文主要结合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现状,针对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通过探讨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试图通过校企联合、加大实验和实训力度、开创会计学专业特色办学等措施来构建人才培养战略模式,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民办高校 会计学 专业人才 培养 实践教学 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a)-0195-02
谁也不能否认,经济与会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让全世界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走上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等效之路。我国的会计改革要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会计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迫使我们十分关注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在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中,一种企业家和高校联合办学模式的民办高校发展很快,但是由于民办高校的大量扩招,使得民办高校对企业输送的会计人才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如何开展自己的办学特色,如何走出照搬照抄“一本”“二本”的办学框架,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1 对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调研
在对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调研过程中,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为实践教学情况,比如:我国民办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接下来,就以调研10所民办高校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为例,做如下分析。
从实践教学内容角度,主要从设置“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角度开展调查问卷调研。可得知,基本所有民办高校都分别设置“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但是比例却各不相同,整体上看都是理论课时占的比重较大,实践课时占比例较小,基本都控制在20%~40%之间。实践课时控制在20%以内的民办高校占了31.17%,实践课时控制在20%~30%范围内的民办高校占了58.98%,实践课时控制在30%~40%范围内的民办高校占了9.88%。
再从实践教学方式角度分析,主要从是否建立“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三方面通过调查实践教学方式,可得知,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配置了以上所提及的实验实训室。具体调查结果显示:建立“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训室”的民办高校各占了91.31%和88.79%。而调研的10所院校有数量不等的校外实习基地,占被调查院校的76.43%,基地共计27个,平均每个院校有2.7个。其中最多的有4个,最少的有0个。按照校外实习基地的规模考察,其中:规模大的有17.19%,中等规模的有68.31%,规模小的有14.5%。
2 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可发现,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的发展,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社会不断提出更高要求相比,目前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会计教育观念不够先進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教育观念还是坚持“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忽略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2 会计专业缺乏特色
大多民办高校在会计专业结构布局方面都存在照搬照抄“一本”“二本”的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和知识体系的传承上基本都是“一本”“二本”的翻版。这整个过程中根本没有结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忽略了会计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完全的“拿来主义”。
2.3 会计课程设置上忽略实践课程的比重
大多民办高校沿袭传统的方式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的“三段式”模式,会计技能训练不能贯穿其中。即使有的民办高校设置了会计技能训练的课程,也常常是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最后集中进行,那么如果学生前期的理论知识学习不扎实,到了会计技能训练环节就会出现无法延续知识体系,理论和实践脱钩的现象。
2.4 考核评价制度落后
大多数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的评定是以期末一次成绩作依据,理论笔试考试成绩为主要的参照标准。会计实务操作水平基本不进入学生成绩的评定范围,这样不能满足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致使考核评价不准或失实。
2.5 教材建设滞后于会计专业需要
民办高校在教材选用方面,主要有几种形式:比如直接沿用“一本”“二本”教材,临时组织编写教材或是无教材授课,表现出会计教学上的随意性。
2.6 民办高校会计教育师资队伍群体结构与个体素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很多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严重短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这就使民办高校会计教育难以有效落实。
3 构建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3.1 树立正确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为基础,以提高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导向,以专业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通过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两个结合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3.2 制定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特色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要突出自身的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在总体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要加大校企联合办学的力度,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3 强化实践环节
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也就是专业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通用适应性强的人才。因此,民办高校要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知识应用能力,拓展职业适应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具体做法比如:完善实验教学设施、建立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
3.4 建设与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极大帮助,对于会计学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种新兴形式,虽然规模发展较为迅速,但从发展阶段上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特色化发展道路中还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但是我们深信,在完善民办高校办学机制和办学目标的基础上,会计学专业一定可以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全可以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会[2010]19号[Z].
[2] 朱开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4):63-68.
[3] 刘欣.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付敏霞.江西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