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明月碧琉璃
2017-04-21闫晴晴
闫晴晴
何谓苏子之心?——宛若一江明月碧琉璃。
惠风曾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用一个“真”字来形容苏子的词最好不过。
——题记
苏轼,一个响彻华夏大地的名字,一个震惊词坛的人。作为才子的他,风流洒脱,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那么严肃的场合,他竟为论证中心编造材料。文章飞扬洒脱,有行云流水,气贯长虹之势,欧阳修都被“蒙”住了。然而,回答欧阳修的疑问时,苏轼笑了——我想到便写了。从此,中国词坛又出新篇章。
天涯流落思无穷
所有的词人中最喜欢他,而对于苏轼,又最喜欢他的“真”。他的词,我只钟爱《江城子· 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谁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词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喻苏子身世之感。苏子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在这之前的《醉落魄》词中,已有“人生到处萍漂泊”,“天涯同是伤沦落”的感慨;他在徐州写的《永遇乐》中,又再兴“天涯倦客”只叹。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这一句在矛盾痛苦中,辗转反侧,欲言不能而又不吐不快的情况下,用千言万语凝成了这一句话。竭肺腑之力,冲口而出,笔势凌厉,沉重。吐出这句感情激越的话之后,心情似乎平静了些,这才慢慢叙起。
“既相逢,却匆匆”,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相逢既晚,相处犹短,却匆匆离去。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出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离开这座城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他不正面写徐州官员与友人盛大宴别的场面,而是攫取一个动人的细节:别宴上的歌奴——红粉佳人“和泪折残红”,迹象与神情兼备,是抒发感情的极细微处;睹物伤怀,情思绵绵,不忍离去,诸般情绪萦绕心头。且眼泪与残红相照,泪犹残红,残红溅泪,绸缪之至,极是渲染感情之笔。苏轼另有《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有“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一句,与此句有相同的感情。“残红”同时写离徐州的时间,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几许,其实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
如果说上片注重“情真”,那么下片则侧重“景真”,而又非纯写景物,而是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
“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暮春三月,绿水融融,亦景亦情,柔情似水,一片纯真。“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归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默默流去……相思难寄,怎不令人怅然若失;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
此词之美,在于纯真,情真,景真,写景是为了写情,真而不矜,处处赤诚,不矫揉造作,不忸怩作态。他对徐州确实有深深的眷恋,所以才有了这样纯情的告别词。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纯真也可处处体现在生活中:门前的那片田地上留过他潇洒的背影,耕耘完这片田地,忍不住躺着喝点小酒,直到醉倒在那里,回家时,家童早已入睡,鼾声如雷,无论怎么敲门都不应,无奈的他也只好无奈的去倚着栏杆听江水的声音了。幻想一下,一位被关在家门外进不了门的苏轼,会是怎样的一种表情?由无奈转为悲伤,由委屈变为难过……谁也不知道。但是他的心态应该是真实可爱的,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苏轼呢?
他入朝为官,颇受赏识,是人们心中最潇洒的才子,即使没有拿到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他也是快乐的。之后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就极力进谏,却屡受打击。保守派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他从不拥护,他的心中只有百姓。当两大大门派的压制和抨击如墨云般遮天蔽日而来,他依然在在为百姓努力,因为他的心中只有百姓。
最终皇帝终究敌不过两大派别的压力,才子就招来祸端。那天是“乌台诗案”发生的时候。苏轼在那时已不再年轻了吧?就那样被关锁在阴暗潮湿的牢房。月光透过铁制抑或是木制的栏杆泼洒下来,映在他苍白的脸上,窗外呼啸的风更添悲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词人就这样被黑暗势力笼罩,被黑暗势力无情鞭笞。
苏轼会被击垮吗?
多日之后,众多人为他求情。最后他被免予死罪,却至此开始了被贬之路。人们都害怕他会放弃,会崩溃。可众人错了,苏轼高唱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去了一个他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由吏部尚书变成了徒有其名的团练副使。
在一次次被贬,辗转了大半个中国的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他看到了赤壁的壮美,看到了明月的光彩,看到了江海的苍茫……他完成了由子瞻向东坡的褪变。他依旧豪放潇洒,快乐执著。他的心就在那里,所以他眼中的风景也在那里。在黄州,他开启了新的生活:当落日的余晖像金子一般洒在田间,头顶上归来的晚鸦飞过时,他总会拭去头上的汗珠,坐在田边的树下小酌半杯,吟咏两句。远离了官场的黑暗,远离了世俗的纷扰,远离了无休止的抨击,乐观豁达的他很快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与朴实的农民打成一片。自己修建房屋,自己种地,闲暇时喝一些酒,看一些风景。苏轼眼中所见是“一江明月碧琉璃”,心中所想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不正是他生活幸福的表现吗?
在被贬的日子里,苏轼不再害怕朝廷会再次贬谪他,也不再寄希望于朝廷会让他回京,用他自己的心领跑自己的身体,把狂傲转变为自信,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成熟。这个时候的他,明亮但不耀眼,圆润而不世故,他拥有了一种洗刷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就像一只停在枝头的鸟儿,哪怕压力、恐惧、无助铺天盖地地洒下来,他也不会再害怕。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的相信那根树枝的强度,而是他自身的能力和心灵足以领跑自己的身体,带他飞向天空。其实在那一天之后,蘇轼只能相信自己,其它的一切一切都如词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都是过眼云烟,大梦一场。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小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水月交映,意境阔远,令人豁然开朗。
月色由夜阑风静而来,明澈如镜,清辉万里,温婉静谧。
手法变化多端,神妙独到,多不雷同。
喜欢就是喜欢,哪会想那么多。
……
越来越喜欢干净得像水一样的苏轼,纯真的他成熟大气,他的心就像明月,通透明澈……
苏子之心,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