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层次新闻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创新的方向和途径

2017-04-21张然

科技资讯 2016年34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

张然

摘 要:高职层次的新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仅凭借新闻写作等课程是无法完全满足其锻炼写作能力需求的。因此,高职层次新闻专业的文学类课程必须要在加强学生文字功底的方面给予最有力的支持。该文力求能够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考核方式,创新实践途径三方面来给高职层次新闻专业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做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新闻专业 文学课程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a)-0139-02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于国外的高职教育,国外的文化、文学类课程从设置到实际效果再到学生的接受程度都要比国内的情况好,并且,其自身历经数次改革,已臻于完善。如韩国的职业教育,无论理工科还是文科,都必须有国文、文化史等基本科目。以强调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美国职业教育,将文化、文学类课程转化为能力课程,如为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开设的讲演课,注重实际写作能力的写作课等。我国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大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期。对职业能力、技能的高度强调,容易导致文化、文学类等人文课程的式微。现今,削减文化、文学类课程已成为高职文学教学工作者无法回避的局面。

该文拟就高职层次新闻专业中文学类课程的教学创新方向与创新途径试做初步的探讨。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种探讨除了对课程内涵本身提出改革外,高职院校的文学类课程的从教人员,也应多从其外延为学生的专业培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助推。这些从外延入手进行的研究,多是引导学生从口头表达和各类写作实践中去提升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把握,而这些文学能力的实践最终又反过来作用到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当中,这等同于间接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专业内部和行业外部两个维度来创新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方向和教学途径。这两部分的创新,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去谈。

第一,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创新教材内容和课堂形式来进行。现在高职院校的文学课往往都是专业中的基础课,因此,将教材与专业相贴近不失为一条创新教学内容的思路。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为例,该院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于去年起采用了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传媒与影视艺术类专业精品规划教材》——《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该教材紧扣传媒特点,教材内容在文学内涵与传媒特质方面建立了一座桥梁,从而使得该院“中外文学作品赏析”一课在外延方面多有扩展。从课堂形式方面来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上课方式,坚持以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双向维度的课堂培养,目前,任课教师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原则——“张得了口,写得了字”。“张得了口,写得了字”是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所需要的两项专业能力——采与写,两个角度来考量确定的。首先“张得了口”针对的是前期的采访能力。作为一名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采访能力,而这首先需要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但作为高职层次的学生,学制短,相对在校锻炼的机会就较少,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作为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中外文学作品赏析”为学生创造表达自我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人前讲话的信心。目前,该课程已经成功地在2015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身上试验了强化语言能力的环节。具体说来,教师要求每位同学从教材中选择一个作品,课下准备作品的讲解,课上要求同学上台来展示。从完成情况看,大部分同学按照要求做完了,有小部分同学是超预期完成了任务,非常成功地展现了自己侃侃而谈、条理清晰、镇定自若的一面。在此课的最后一次随堂作业中,不少人表达了自己通过这次上台展示突破了自己,让自己也看到了自己不一样的那一面。无疑,对于一名记者的培养来说,自信心的建立和语言能力的强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写得了字”针对的是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名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而对于新闻稿的写作来说,文学功底的深厚与否将直接影响新闻稿件的写作水平。教师根据这一现实,设计了课堂写作的环节。此环节不设体裁及主题限制,只是为了防止抄袭,设置了某些条框。学生可以任意根据该次课中有感触的地方发表观点、看法,抒发情绪、感受。无疑,可以说,这种不设置太多限定的写作,不仅促进了同学们每周的文学创作练习,还让同学们逐渐找到了自己适合的文风和体裁。而教师也从中发掘出一批具备良好时评写作能力的同学,现在这部分同学已经被该专业的某合作单位吸收为实习记者了。此外,根据课程最后一单元“戏剧”单元的特性,教师又带领有较强文字功底的同学共同创作原创剧本。在进行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参与创作的学生无论从文字能力还是从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第二,创新考核方式。创新考核方式主要是尝试如何用采写实绩来转化为课程成绩。这种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从课程内部来说,改革课程自身的考核方式;第二,从课程外延来说,建立学生通过行业实践来置换课程成绩的初步机制。首先,从课程内部来说,课题组提高了过程考核的比重。在没有进行课改之前,文学类课程容易一考定终身,往往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种对过程考核没有充分利用和重视起来的做法,容易让学生缺乏持久学习的动力和投机的备考心理。为此,课题组转换思路,把过程考核的比重加大,把平时成绩提到50%。而平时成绩的构成是由課堂语言展示的分数和每周一次的随堂写作的分数共同构成,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去坚持写作,坚持语言表达,同时,也有效地规避了学生只想通过期末的试卷考试来取得高分的投机心理。可以说,这种提高过程考核,注重每一堂课程的随堂成绩的做法,不仅有效地考查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促进了学生不断练习的习惯的养成,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出勤率。其次,从课程外延来说,通过文学类课程随堂写作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批文字水平较高的同学被选拔了出来。通过与合作单位的深入沟通,有的同学可以跟随合作单位的记者进行社会采访,参与新闻稿件的采写;而有的同学可以将文章发表在合作单位的杂志上。这种在课程外的文字实践完全可以置换成一次课程的随堂成绩,对此,学生也表示欢迎。在针对考核方式创新所做的学生座谈会中,学生普遍认为这种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置换课堂分数的考核方式,更看中学生实打实的专业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主地去选择自己地实践方式,更有动力去好好完成。

第三,创新实践途径。创新实践途径主要是针对合作单位,将合作单位的“命题制作”作为课程中的作业,以达到学生实践场地的转换。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如果在学校期间可以多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实践将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准。该院某些合作单位,特别是某些杂志社自身需要文学类稿件,这种稿件需求十分适合用来作为学生的课堂实践环节。这种创新同课堂形式的创新相结合,融会贯通,在课堂上根据合作单位的约稿要求,在文学课上将原本设计的随堂作业环节设置成“命题作文”的形式。上课教师在充分筛选的基础上,会择优将质量较高的作文送审合作单位。

可以说,高职教育注重“职业性”,突出“实践性”,教师必须在这种认知中创新自身课程的教学模式。而对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来说,这种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的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丁亚贝.浅谈职业教育文学欣赏课教学改革初探[J].语文学刊,2010(10):150-151.

[2] 李冰.高职文学欣赏课的理念与改革探讨[J].科技导刊,2014(11):63-64.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创新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