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实施脱贫攻坚行动的调查与思考
2017-04-21董秀荣
董秀荣
摘 要: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我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扶贫力度,力争两年内完成脱贫任务。虽然我县不是贫困县,也没有贫困村,但仍存在8043户贫困户、11385名贫困人口,其中发展产业脱贫583户959人,就业脱贫178户185人,教育脱贫78户103人,政策兜底脱贫5451户8006人,医疗救助脱贫1753户2132人。我们小组在葛仙庄分类选取了16户贫困户,通过走访摸底,了解贫困户的基本状况,致贫原因,并提出我们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贫困户;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科技扶贫
一、贫困户的基本现状
通过对16户贫困户进行走访摸底,发现贫困户存在以下特点。
(一)生活条件差。贫困户的家庭给人最直观和突出的感受就是生活条件差,居住的房子基本上是老房子,有的连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都没有;每天的伙食多是咸菜馒头,吃不起也舍不得买新鲜青菜和肉类食品。
(二)劳动能力差。在走访调查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部分贫困户劳动能力差甚至缺失是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基本生活需要依靠亲友接济和社会保障来维系,难以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三)文化程度低。在走访的贫困户中,绝大多数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高中以上文化很少,沒有一个大学文化。因为没有文化,导致很多贫困户的就业渠道狭窄,大多只能在家务农或外出从事体力劳动,劳动报酬低。
(四)家庭收入低。收入渠道单一,有劳动能力的基本上就是从事种植,发展特色产业的很少。部分贫困户中适龄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但外出的务工者基本上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偏低,难以带动整个家庭脱贫致富。
(五)因病致贫多。他们或本人或妻子家人因病致残,或为孤儿孤老,大多生活没有依靠,且体弱多病、常年卧床,导致贫困加剧。
二、农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一)因病致贫。当前,我县农村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9.9%,并且医疗保障程度连年提高,但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大病患者家庭的困难。一旦家庭成员患有大病、重病或者残疾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或药物维持,就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从而导致家庭贫困,在贫病交加的恶性循环中徘徊。
(二)因缺劳动能力致贫。贫困户中普遍上有老、下有小,人口多,劳力少。众多的家庭成员仅靠1、 2人的微薄收入维系整个家庭的生活。
(三)自我脱贫能力不足。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四)社会保障不足。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几点建议
(一)建好村级班子,提升农民素质。贫困户能否加快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选拔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进村两委班子,鼓励同村大户、企业家共同进行帮带帮扶,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做好摸底识别,因人因户施策。目前,我县贫困人员摸底工作已完成,具体扶贫任务也分到全县各级各单位。各单位应依据民政局、各镇摸底识别的基础上,对分包的扶贫户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把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贫困原因、发展意愿、脱贫计划人等相关信息进行建档立卡,以便于跟踪问效。并针对不同贫困户的贫困原因,找准脱贫致富的出路,开展产业帮扶、技能帮扶、教育帮扶等具体帮扶举措,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三)强化科技扶贫,做好就业培训。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贫困户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的现状,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应做到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和羊绒制品市场的培训资源,加大对贫困户的就业培训投入,推行贫困户免费培训制度,帮助贫困户掌握电子商务、配件生产等一技之长,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四)开展产业扶贫,拓宽致富渠道。探索贫困户土地流转或入股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建立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加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超对接、订单农业等产业扶贫开发模式,通过产业发展真正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五)加大民生投入,兜底生存保障。一是提高城乡低保、医保报销等标准,确保贫困户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并将孤寡病残等特殊原因造成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其生存保障进行政策兜底。二是着力解决贫困户的就医、就学、住房条件差等问题。建立健全农村贫困户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完善大病救助政策,减轻其经济负担;充分利用县中心医院、县医院、县中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每年定期对全县农村居民进行免费体检,及时发现村民的大病隐患,早日进行治疗,有效避免出现新的因病返贫现象。采取减免学费、提高贫困户学生上学补助标准等措施,确保贫困户子女在我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甚至职业教育。对住房条件差的贫困户,包户干部要加强与镇政府和建设局的沟通联系,及时申报危房改造,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攻坚,形成政府部门、慈善机构、社会组织、商业保险公司等共同参与的扶贫帮困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李鵾:《农村精准扶贫:理论意蕴、实践路径与经验探寻--以湖北恩施龙凤镇扶贫实践为例》[J].《理论导刊》2015.6.04.
[2]程明英:《嘉峪关市精准扶贫的经验与启示》[J].《甘肃金融》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