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结合策略
2017-04-21王玉峰
王玉峰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教师不单单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我们活动中心没有教科书,因此要开发好“教科书”。做为活动中心书画项目负责人,更要学会挖掘与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课堂。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校外教师只有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够在开发过程中承担起积极的角色。一方面不少教师没有很好地去开发利用方方面面课程资源。教师应当改变这种落后的思想,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挖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素材进课堂,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一.触摸乡土,挖掘原生素材服务美术教学
当下的美术教学往往远离学生生活,显得不够亲切。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增加当地乡土文化,深挖地方传统艺术资源。例如。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南通蓝印艺术。教师可以以现场观摩或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和认知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同时课堂上也可以结合其工艺特点加以创作。造型可以简单,甚至可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体验扎染工艺,指导学生制作造型可爱的布艺玩偶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运用生活,赞美生活。比如可在美术课中增加《我们爱劳动课的教学内容中添加一些农村劳作的场景,特别是农村孩子参与劳动的场景,再添加一些做饺子、包粽子、做寿桃等乡土文化素材的教学,课堂内容就更丰富了,教学过程也就更富有感染力,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再如在美术课中增加《绿化家园》的教学中,可用视频带领学生欣赏淳朴的田园风光,环境优美的农家小院。除此之外,还可以了解各村的“风水树”,从认识身边熟悉的树,并发现树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在增加《四季歌》中,引导学生看看袁灶一年四季的乡村风光:春天滩林中草树发芽,梯田间油菜花黄;夏天水池中荷花争奇斗艳,瓜田间瓜果飘香;秋天柿子挂红,枫林橙香四溢;冬天冰笋倒挂。一堂美术课的成功与否,教师对上课素材的吸收与处理很重要,也迫使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二.利用写生,把教学活动搬进大自然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罗丹论艺术》)。我们的家乡自然资源丰富,关于美术的绘画资源更是随处可得,田野风光、自然景观等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因此,就自然资源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的探索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把课堂搬进大自然。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更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让学生兴趣盎然。
三.以家乡之变,激发学生思维漫游
昨天、今天、明天,忆(寻找)昨天,看今天,想明天。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富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这些都是现代农村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孩子们浓浓的爱家乡之情。通过觀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到家乡今天的飞速发展,再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宏伟蓝图。如:《我为家乡造大桥》、《未来的好帮手》、《我心中的游乐园》等等课程。
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我们要用这个资源库服务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
四.运用民俗风情来充实校外美术教学活动
走进生活,我们会发现固有的生活习性养成的是乡亲们特有的自娱其乐,表现出家乡人民祖祖辈辈淳朴善良的“和文化”。如农家庆贺活动,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方式:以宗族为主线,以亲戚乡邻延伸外线。杀猪宰羊、走邻访友、逛庙会、看大戏、做寿桃、做米饼……真正体现了农家人“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岁时节令习俗有:立春、春节、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二十四夜祭灶、除夕。而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美好的传说,都有它独有的魅力。在袁灶比较隆重的节日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等。不同的时节,农民有不同的庆贺方法:如清明节家家户户捣糍粑、做“米饼”;端午节做粽子、赛龙舟;中秋节的月饼、合家欢聚;冬至磨汤圆粉;元宵节放焰火、挂灯笼、闹龙灯;春节吃饺子、走邻访友合家欢庆,喜洋洋的节日气氛……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陶冶了个性和情操,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为美术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近几年国外节日对国内节日的冲击,乡土文化正在淡化。可喜的是农家游的兴起,让城里孩子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浓郁的本土节日以及南通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老师在美术课中要多编排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让学生了解节至习俗,这不仅是为儿童画的创作挖掘好题材,同时也发扬了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