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探究李信法
2017-04-21李春景
李春景
【摘要】 聋校的语文课堂同样是有声有色的课堂,聋校的语文课堂同样是情真意美的课堂。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加强聋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培养聋生语感,教师应当率先垂范,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素养,加强对聋生的专业指导,注重聋生的阅读体验,鼓励聋生多读多练,充分发挥聋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为聋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感;聋校语文;手语朗读;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63-02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这一对象的直接的、整体的感觉,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敏感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师者为范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的聋校老师死死盯住聋生的缺陷不放,总是认为教师读得再好聋生也听不见,教师读不读无所谓,读得好不好无关紧要;有的教师觉得大多数聋生口齿不清,说话吃力,朗读费时而无实效,不如不读,即便读也只是抓住几个听力好的学生读一读就万事大吉了;有的教师用课文分析取代朗读,用大量的书面练习取代朗读,忽略了聋生朗读的需要。长此以往,聋校原本应该有声的课堂渐渐退变为无声的世界,我们必须警惕这种现象的发生,坚决予以纠正。
二、多读善感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如在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无诵不成诗”的教材特点,强调以“读”为主线,让学生通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语言结构和内容;通过与人倾诉——内心独白——我即诗人——朗诵表演等不同的角度朗读,体会诗歌中独特的语言情境,感悟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通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阅读体验,唤起学生读诗的兴趣和个性感悟;通过对诗歌中含义深刻、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合作讨论,品读分析,激发学生、教师、作者、诗歌间的情感共鸣。
三、生生相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责权主体,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聋生与聋生进行手语交流时,其“语气、神态”是很生动的,聋人教师比普通健听教师更容易与聋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不少聋校开展聋人教师与健听教师同堂授课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量。我赞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语文教学中引进聋人教师作为支援教师,但是聋人教师与健听教师合作同堂授课也并不是万能的,缺一不可的。
四、专业指导
聋生在进行手语朗读时,普遍存在语言、动作模糊不清,一顿一顿的现象,以及范围、力度、幅度过大或过小,方向不对等情况。聋生在朗读时出现停断错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能按语法规则进行正确的停顿;二是学生的文法手语掌握不熟,不能以词为单位进行正确的朗读,语言、动作含糊不清、拖泥带水。三是有些词语的手语学生根本就不会,打不出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专业指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规范的中国手语,养成学生良好的手语朗读的习惯。聋生并不是天生就会手语的,他们同样需要后天的学习,随着学业的提高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手语。在指导学生学习手语方面,聾校的语文教师肩负着主要责任。
2.重视和强化教师的口语和手语范读。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一种对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聋校教师必须加强普通话和中国手语的学习和训练,自觉坚持说标准的普通话,坚持打规范的手语,坚持日常的口语和手语范读。
3.重视聋生的语感体验,提高聋生朗读的意蕴感,情趣感。要引导聋生多观察正确的口语和手语朗读,积极参加诗歌朗诵、学唱手语歌等活动,不断积累口语和手语的朗读经验,逐步学习掌握口语和手语朗读的“语气”,通过大量的语感体验,提高聋生朗读的意蕴感,情趣感。
4.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千姿百态的教学情景,强化聋生的语感体验。在说明文、科技文的教学中,聋校教师很难用语言来一些诠释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有时用简单而抽象的手语去描绘精彩纷呈的科学世界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这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千姿百态的教学情景就能够开拓聋生眼界,增强聋生对语言形象的立体感受,提升聋生的语感能力。
5.加强与律动教学的合作。通过语言、动作、音乐等多方面综合学习,将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为聋生领略语言文字的艺术之美搭起一座桥梁,加深他们对文学艺术形象的理解,提升聋生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6.重感更重发。俗话说:“有感而发”,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仅有“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发”。在执教《纸船》一课时,我经过反复思量将“学习用诗意的语言表达我之真情”写进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中,说实话当时我的心里也有一些发憷,在我已知的聋校语文公开课教学中还从未有谁做过这样的尝试,我知道这个难点对于聋生是太难了,可以说这样做是我和我的学生们向一个聋校诗歌教学难点的一次攀登、跨越。不过这种跨越并非完全是牵强附会、不切实际地拔高。因为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在他们的写作中也有过一些简单的运用。同时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我也深深体会到当一个人的情感被推波助澜,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点燃创造的激情。虽然在那堂课中,学生没有说(写)出很完美的诗句,但也有不少学生较好的表现了自己的诗情。
总之,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加强聋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雪晶,王爱英.聋生自然手语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7(6),40
[2]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
[3]张帆.聋生语言能力中的语感培养探究[D].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