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思想下高中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7-04-21张继红
张继红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的大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问题情境、学生主体、合作意识作为切入点,依托课堂教学实例,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建构主义思想 高中生物 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要素构成。换句话说,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从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特点看,既有生物发展史的知识,又有生物发展的技术成就知识,整个知识系统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立足生活,创设情境,高度重视生物知识的意义建构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生物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问题情境为形式,以教材知识为内容,有效进行生物教学,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ATP的主要来源——呼吸作用》的第一课时,教师在导人课题阶段展示奥运会长跑比赛的照片,并提问:“他们运动的时候要不要消耗能量?”学生对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很感兴趣,齐声地回答:“要。”教师进一步提问:“谁为他们直接提供能量呢?”学生回答:“ATP。”教师接着问:“ATP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无形中带人上一节课中,学生努力回想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纷纷回答。借此机会,教师顺势抛出第四个问题:“合成ATP所需的能量从哪里来?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它可以来源于哪里呢?对于我们每个同学而言,它又只能来源于哪里?”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带领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引出新知识,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坚持学生主体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对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不是太多,且相对简单,教师大多是简单地让学生做几道练习题就算上完新课了。但是有一位教师在课前用彩色卡纸剪好数十个磷脂分子、一些蛋白质分子以及多糖模型,坚持能让学生动手的就让学生动手。在上课时,他先从生理功能人手,带领学生探索生物膜的组成成分,通过歐文顿等科学家的实验,得出结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膜的脂质中磷脂含量最多。当确定了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之后,就要探索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首先是磷脂分子的排列。他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根据“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结构特征,请同学们分析判断它在“空气水”界面上是如何排布的(尝试构建模型)。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利用教师事先制作好的磷脂分子构建模型进一步探索,得到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两层。据此,教师进一步设计第三个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在第二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将蛋白质分子构建到磷脂双分子层中,构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该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而自己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生本教育,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教师设计的三个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树立合作意识。增强协作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师生通过沟通互动、辩证协调、合作交往,可以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建构出世界的多种意义。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二课时,教师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入:在黑板左侧呈现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等八种细胞器,右侧列出各个细胞器的功能,请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将细胞器和它对应的功能连起来。由于距离上节课已有一个周末,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已经模糊,没有一个人举手,此时,教室里异常安静,气氛尴尬。教师为了化解尴尬,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的运用,使得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的活跃度一下子提高了,而且树立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高考的现实,又要清楚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生物素养放在首位,真正完成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使命。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