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中的解释学思想
2017-04-21来棘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特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在二十世纪末的十年研究中,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于心理疾患的预防,并发现对心理疾患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只有以积极待人,创造积极的精神,提供积极的机会,肯定积极的价值,才能使它的服务对象在感受积极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积极、给予积极,并最终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积极力量。
一、关注前理解中的积极部分
“积极”一词原意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在当代心理学中一般指“正向的”或“主动的”含义。积极作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潜在力量,是人固有的本性,因此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的这种固有的正向力量为方向,把开发人的积极的潜能、培养人的积极人格作为首要目标。与主流心理学关注人的疾病、缺陷不同,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的转变不再把目光局限于有问题的人,而把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纳入研究的范围,这种“积极”的力量、或者说“积极”的认知结构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根据海德格尔的前结构学说,人所具有的这种“积极”认知结构是前有、前见和前把握构成的。前有是指人在理解之前就已有的认识框架,前见是人理解某一事物的先行立场或视角,前把握是理解时事先所具有的概念框架。在伽达默尔这里,他把人进行一切理解活动之前的筹划或预期称为前理解。可以看出,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伽达默尔都非常重视人在理解之前已有的认知框架,而这种认知框架中既包含积极的筹划又包含消极的预期,积极心理学关注的则是人的前理解中的积极部分,并且致力寻找合理可行的方式来不断增强前理解中积极的力量。
二、以解释和理解的方法论为基础
积极情绪体验是个复杂的过程,现在积极心理学把它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两类。感官愉悦是人消除自身内部紧张后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感觉器官放松的结果;心理享受是人突破了原有的状态后的一种高峰体验。与感官愉悦相比较,心理享受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积极品质的培养,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以培养或增进个体的心理享受为核心。有时候感官的愉悦会带来心理享受,有时候感官虽然体验到不适但人仍然能够感觉到心理的舒适,在这之中起作用的是人的认知评价,也就是人如何来理解和解释当下所经历的一切。人在解释中会形成的特有的解释风格,也会形成与这种解释风格相对应的人格特质,因此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的应用研究中核心的部分是寻找积极解释风格的途径以及训练人如何形成积极的解释方式。在解释学这里,解释学循环、对话等方式是推动人不断地理解世界、“发明”世界的具体途径,而积极心理学也采用这种开放的、互动的解释方法来持续地扩建人本身固有的积极因素。发生的事件对人而言是一种提问,而人对周遭、对自身处境的解释是一种回答,这种回答又带来了新的境遇和状况、对人提出新的拷问,人正是在这种一问一答、不断解释的过程中把自己引向了某个方向。积极心理学强调的、关注的正是人要在这种解释循环中把自己引向积极的方向,朝着积极的方向思考、发展,在这种不断的解释中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三、把人的社会历史性纳入研究范畴
人不是孤立的存在,是生活在联系中的,这种联系相应地衍生出一些对应的社会组织或制度,比如学校、家庭、单位、国家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对应的社会组织系统是不同的,而即使是相同的历史阶段中的社会组织或系统间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家庭的制度就没有国家的制度那么严谨完善,例如古代的家庭制度和现代的家庭制度也有所不同。人在理解和解释周遭世界的时候必定是受限于他所处的社会组织环境和制度,不可能跳出这个大前提。因此,积极心理学在提出培养人的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时也把构建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也纳入研究的范畴。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前结构思想时也发展了该理论,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他认为理解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根本运动”,由于人所具有有限性或历史性的,因而理解也是具有有限性或历史性的,即它是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的。在强调人的积极体验、培养人的积极人格时重视对人所处的社会组织系统的建构,使得人所处的环境能够为培育这种积极力量提供保证。
四、以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为目标
今天的社会己达成一个共识: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积极意义、更有人性,即全社会都要以人的良好生活为追求目标,让所有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看到了人身上积极力量的作用,认为这种积极的力量可以开发人的潜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不同于主流心理学以克服人身上的缺点为研究的聚焦点,积极心理学更看重人身上所具备的优点,认为通过放大优点的积极效应可以激活人的创造性和潜能,把人导向一个良性的循环和方向中。在积极心理学这里,需要被克服的缺点也有它存在的价值,肯定这些因素的积极方面能使人朝着好的方向去理解世界和解释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人在生存中找到自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与社会和睦相处,并拥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一种积极的归属感,把自己同化于所在的环境和社会中,对建构稳定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五、小结
积极心理学与解释学的思想不谋而合,都关注人的积极意义;其次积极心理学对人的积极体验的培养是构建在人的解释风格的基础上,乐观积极的解释风格更容易让人有更高的满意度、让人养成积极的人格特质;最后,积极心理学把建构适合积极力量形成的社会组织系统提到研究的目标中,这与解释学强调的人的社会历史局限性相辅相成。从积极心理学中可以看到解释学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2]任俊,葉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87-794
[3]许卉.方法论建构:解释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J].社会科学论坛,2012,11:67-72
[4]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5]贺喜秀.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探究.2008,硕士论文
[6]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2006,博士论文
[7]任俊,叶浩生.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56-863
[8]王国芳.解释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D].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80-85
[9]彭运石.人的消解与重构
作者简介:
来棘(1988.4),女,浙江省杭州市,湖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人格与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