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城市
2017-04-21曾金花
曾金花
摘 要:我国许多城市逢雨必涝,频繁出现“雨后看海”,河道自净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城市水体污染严重,甚至威胁水体饮水安全。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建设海绵城市,才能改善我国生态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海绵城市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c)-0137-02
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下,我国水资源出现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空间有限、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等问题。而城市的加快建设使得地表径流量大,易于引发洪涝积水、河流水系生态恶化和水污染加剧等问题。为了从源头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理念。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地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
1 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别及原因
1.1 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区别
灰色基础设施(Grey Infrastructure)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市政基础设施,以单一功能的市政工程为主导,由道路、桥梁、铁路、管道以及其他确保工业化经济正常运作所必须的公共设施所组成的网络,具体到排水排污方面,其基本功能是实现污染物的排放、转移和治理,但并不能解决污染的根本问题,建设成本高。
绿色基础设施(GI:Green Infrastructure)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概念,由河流、林地、绿色通道、公园、保护区、农场、牧场和森林以及维系天然物种、保持自然的生态过程、维护空气和水资源并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他开放空间组成的互通网络。具体到排水治污方面,绿色基础设施是通过新的建设模式探索,催生和协调各种自然生态过程,充分发挥自然界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最终为城市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
在城市雨水管理中,与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尽快排除径流相比,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能够有效减少30%~99%的暴雨径流量、延迟暴雨径流峰值5~20 min、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补充地下水、节省雨水回用成本、美化环境、创造舒适生活空间、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特点。
1.2 针对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因
1.2.1 城市快速发展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同时发生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不透水地表严重加剧,径流的不断增大,渗透减少,导致内涝和干旱加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年降水量年际变异性增大、波动性增大、极端天气增多,平均年雨日呈显著减少趋势,降雨日数减少,暴雨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
1.2.2 水量和水质
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全球水质现状据统计,全球每天约有近5 000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江河湖海中,全球有约40%的河流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2002年联合国南非约翰会议上,将水环境危机列为未来10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触目惊心的水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污水排放量大、增加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污水处理能力相对较低,半数以上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对水资源构对成了严重的污染,据环保总局(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建设部等单位调查统计:有80%以上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近70%的水源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水源标准。
1.2.3 泵的困境
城市化建设,城市下穿隧道是城市内涝的重灾区,传统方法主要是依靠泵站强排。
2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技术
2.1 城市道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传统的城市道路排水主要是通过道路边沟或者雨水暗管等灰色基础设施直接将雨水排出。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结合绿化带及道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雨水湿地等设施。
2.2 透水铺装
传统的广场、停车场等主要是采用青石板、水泥硬化,水不能渗透到地下,而截留下来,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会通过透水铺装来使得水能一部分渗透至地下,透水铺装材料主要以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以及碎石铺装等方法。
2.3 绿色屋顶
传统的屋顶材质是不透水,直接把雨水从屋面排出,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会在屋顶上种植、绿化,根据种植的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将屋顶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
2.4 雨水湿地
主要是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雨水湿地又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水量,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具有一定的蓄水容积。
3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
3.1 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的涵养水源及应对较大强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特征。
海绵城市能有效地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原有生态、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量不变。而传统城市改造自然、利用土地为主、改变原有生态、粗方式建设、地表径流量增大。
3.2 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
建议对传统粗放的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保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的提升;推广河长治,治理水污染。
3.3 推行低影响开发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保留足够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3.4 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从自然排水到阴沟暗管再回到绿色排水。
4 结语
大家需要正确认识海绵城市对人们的意义,注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系统思考、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希望可以彻底解决“雨后看海”这个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6(3):1-7.
[2] 胡国毅,王晓静,王银川.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树池对路面雨水排放的影响[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