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的关系

2017-04-21杨彦山

科技资讯 2016年36期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三农

杨彦山

摘 要:新农村建设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而进行的,在功能、职能方面的不断调整与改进。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会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一些新农村建设问题,如三农问题,但这些问题都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得到解决,最终将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进步,进而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市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并完成中國梦。

关键词:建设新农村 城市化进程 管理民主 三农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c)-0129-02

当前农村经济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这也是城市化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将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二者当作一个整体和一个事情的两方面来看待,才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要将刻板的“城市人与乡下人”的印象变成历史,就需要准确地弄清楚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关系,只有弄清楚了二者的关系,才能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让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市化成为彼此发展的动力。

1 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的矛盾性表现

从表面上看,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市化的关系是矛盾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目的是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促进农业人口的农转非,让农村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促使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唯有推进城市化的发展,一些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是城市,那么在空间上,农民转变成市民,农村经济就会随之转化为城市经济。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分流至各大城市,也是城市化进程的根本任务。“三农”问题需要依靠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市场化的途径来解决。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缓解城乡二元格局恶化的有效手段,使得城乡一体化得以实现,能有效解决农业、农村的危机。然而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又会吸引部分流动人口回到农村发展,使得城市化的进程受到阻碍,部分地方还会出现“逆城市化”问题。

2 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的统一性表现

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市化虽然是两个战略,但这两个战略的提出都是想解决好当前农村中的“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针对农村的经济、社会事业、精神文明风貌等进行综合改革与治理,通过城乡统筹来实现农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让城乡得到和谐发展。

2.1 农村生产发展方面的统一

发展才是硬道理,任何社会体制都要在社会中谋求生产发展,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个任务是生产发展。要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全面发展,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这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然而农村生产的发展是农村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农村的生产状况呈现出一些问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低下,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很低;与国外如美国的科技在农业增产中占80%的贡献份额相比,中国农业增产中科技贡献份额才39%。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的农业结构过于单一,并且不能和其他产业进行高度的关联;当前农村经济属于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农业扩大再生产比较缓慢。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存在不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不科学的工作程序,劳动源资源分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这些都阻碍了农业的集约化发展,这也是导致我国的农业发展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原因。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生产、让农民增收,而生产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这就使得新农村的建设要走现代农业的道路。建设现代化农业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城市化,二者关系密切。发展现代化的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比传统农业的劳动力大幅减少,这就造成了发展现代化农业会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农业人均收入也会相应减少。为了提高农村人口人均收入,需要对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进行城市化转移,农村户口人数减少,有利于将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集中,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来发展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民增收,从而促进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走现代农业的道路。

2.2 农村生活改善方面的统一

要改善农村的生活,就需要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所以,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当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活才会富裕,只有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农民安居乐业。

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导致人均可支配土地资源较少,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带来较低的生产率等问题。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有利于吸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人口的农转非,引导农民脱贫致富。

2.3 农村文明构建方面的统一

在广大农村中尤其是贫困落后的西部地区,受历史与现实的影响,农村地区偏远落后。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乡风文明的整治要求,通过农民的文明来建设文明的农村,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通过这些年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以及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美和谐的农村风貌,而农民在行为、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改变,使得一些农村地区的观念、行为和社会心理上正在向市民层面靠拢。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在农村-城市之间的流动人口受到了城市化的影响,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产生了巨大的观念转变,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并养成了与城市市民相同的一些文明习惯和需要,这就推动了农村文明的构建。在农村-城市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促使农村这个封闭、传统的环境开始变得开放、文明起来。

2.4 农村环境改进方面的统一

对新农村的村容环境进行改进,就需要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加强建设,从而对农村的生活与卫生环境进行改善。我国目前在东部地区的农村进行了较好的环境改善,从而出现了新农村的一片新景象。然而在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还存在很多破房,农村农民住房呈现散乱分布的状态,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也很落后,造成了农村“有新房、无新村”的局面。西部大部分地区村容村貌“脏、乱、差”的现状,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水平不发达,没有足够的物质和经济条件来保障农村的治理和管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道路不通、电力能源设施不全,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的基础生活设施无法得到根本保障。农民的收入跟不上,而农村基层设施配套建设又存在严重不足,这些基础设施要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来承担,这对于收入过低的农民来说根本不现实。因此,当前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引导农村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进行相互通联,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引导已经发展起来的企业通过一对一的帮扶,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农民逐步富裕起来。

2.5 农村管理思想方面的统一

对农村的管理、农村的治理还要依靠农民自身,因为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对农村的管理的直接受益人也是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行农村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建设新农村,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扬民主及创新精神,让农民通过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意愿来探索发展农村的道路。新农村的发展瓶颈在于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匮乏,而进城农民则是建设新农村的先锋军,他们在城市中学到的先进知识和技术、积累的资金可以反哺农村,为农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城市支撑农村或者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行为并非无偿提供,而需要农民工自身通过内引外联,薪火相传来努力实现。

3 结语

综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而推进城市化进程,也是为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贫富差距,进而实现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所以,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市化相一致,都是为实现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创收增收和建设文明、整洁、民主的新农村而采取的发展战略,最终目的是实现全民共同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共创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何胜利,杨雪梅,胡俊秋.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5):52-53.

[2] 曲凌雁,冯春萍.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J].未来与发展,2007(1):50-53.

[3] 杨风.试论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的关系[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4):40-42.

猜你喜欢

城市化进程三农
掀起学习《论“三农”工作》的热潮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对产业结构演变的驱动效应研究
关于城市人行道透水路面技术的研究
中国城乡数字鸿沟对城市化进程阻尼系数估算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