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教学:语文教学的智慧转身
2017-04-21陆佳玲
陆佳玲
【摘要】为了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益低”的态势,笔者倡导践行“模块教学”。本文试图厘定“模块教学”的实施背景、理论支撑与操作流程,以追求高效、本真的阅读教学,提升语文教学品质。
【关键词】整体 模块教学 效益
学校现行阅读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展开,一篇课文讲两三个课时,老师们期望通过“一篇”“一本”的学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教学效率有待提高。此外,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升。
笔者认为:要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要改变语文教学方式,要减少烦琐讲解和低效率教学行为,模块教学是一条出路,它是语文教学的智慧转身。
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索
语文课堂唯有整体建构,追求效益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放眼国际,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欧美新教育运动孕育了“单元教学”这一影响深远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观点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活动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把教材人为地分割成一课一课,这是违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尤其是与完形心理学相背离,对于学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是不利的。可以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大单元,通过单元教学方式,立足整体,学习教材,促进发展。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贯穿教师的指导。
回顾业界共识之士在这方面的努力探索,霍懋征老师很早尝试“单元教学”,李怀源老师大力研究“单元整体教学”,窦桂梅老师就单篇文章在“深度、广度、温度”等维度,关注精神与人文的发展,多维整合、立体建构课堂,实现主题式的意义建构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由此笔者引发思考:苏教版教材有很多单元都是接主题编排的,在有明确主题统领的单元中,老师不必多加提炼,而如何贯彻的问题更为关键。小学语文教学能否实施一种主题单元式的整体备课和师生互动,立足学习的远点,追求教学的效益,关注整体的思维,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让学于生,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谋求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阅读的重要性是应该重新审视的,阅读应该占据母语教育的核心地位。但现行教学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耗时最多却效率低下,老师把目光盯在单篇课文“挖井”,而且每篇课文“挖”的方式几乎一样。这样,实施的就是一种狭隘的阅读,带来的肯定是不良的效果:孩子讨厌阅读、厌倦语文,语文考试不够理想,文学素养更无从谈起。
二、走在摸索的路上厘定概念
所谓“模块”即在“知识、能力、情感点”等方面具有较强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该“模块”教学内容可以是教材中某个既定单元,也可以是打通单元后的教材重组,还可以是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机统整。“模块教学”以整体性的视野来整合资源、设计教学,这不但是教师课堂讲授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对现在被“课”概念牢牢束缚观念的一次突围。它希冀语文教师能站在整个课程系统的高度去看待教材,把握教材,依据学生年段特点,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模块教学”是“单元教学”的发展,是单元教学的生本化应用,是单元教学的深度研究。
“模块教学”是对单篇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调整与重组。可以围绕着情感点,探究多个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也可以围绕着写作点,探究文本的表达,由个及类,由读至写,由感性的揣摩上升到理想的表达。其特点有:
1.教学内容统整性
“模块教学”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有效整合课内外资源的基础上,通盘考虑的整体备课及教学策略。“模块”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例,以整本书阅读及自编教材为辅,提出“课外阅读课内教”。这样的教学密度高、容量大,且在课堂就保证了学生一定的阅读量。
2.教学活动序列化
“模块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读写一体的序列,探究学习序列、综合实践序列等,学生在充分的语言活动的实践中,在与社会相融的活动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言素养。尤其是小组化学习方式的介入,让学生在生生互育中有所提升。
3.教学结构板块化
“模块教学”基于学生,化繁为简,基本流程为预习、反馈、研读、拓展,重视语言实践,关注学生读、思、写,板块化的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操作方便,课堂容量大,师生在明晰简便的板块化教学中获得解放。
三、基于理论的支撑确定流程
“模块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整合、高效,实现课外阅读课内教,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1.预习
本着以学定教理念,放手让学生依据导学单自学一个模块的阅读材料。导学单的编制主要从字词、句段、篇章的理解与表达上进行考量,凸显出本模块阅读材料的言意特性。
2.反馈
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并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报告单,学生也可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融合这些信息展开后续的教学。
3.研读
研究要找到切入点,或来源于学生的质疑问难,或是教师抓住的整个模块的关键点,引导学生语文学习。
4.拓展
模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各个散落知识的联系点、整合点、深化点,进行横向与纵向,平面与立体的多角度思考,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融合,切合学生年龄特点与思维方式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七单元四篇课文《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明天,我们毕业》,加上习作7“给你的老师写封信”、练习7中的“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中关于孔子的名言与成语,我们可以组成“师恩难忘”教学模块,以“从这组文本中你读到的教师各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有何共同点?你对谁特别感兴趣?为什么?”为抓手,展开研读交流、质疑问难。进而向学生推荐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光理解语言文字,更用心揣摩作者在运用表达上的匠心独运,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碰撞、点拨引导,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付诸笔端,写自己难忘的教师,难忘的场景,或是在毕业前给敬爱的老师写一封真情洋溢的信。
立足于单元整体,将教学的视野向两头延伸,以模块教学的理念审视教材,这一单元四篇文章虽然人物各不相同,但精神内核是一致的——“教师群像”,课文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零散的知识,而是整体的共鸣,教师的形象在群像的理解中更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模块教学首先是量变,然后达成质变。在大量有效阅读的基础上,习作就顺理成章了。
很多年以来,我们备教材习惯把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作为研究的对象,可以说,这样的方式无可厚非,我们也已习以为常,然而在不变的習惯之中是否可以考虑放宽师生的教与学的视野,将文本的教学纳入整个单元系统乃至课程系统之中,如此,教学目标不至于过于狭隘,过程不流于琐碎。如此,语文教学,是否可以迎来又一个柳暗花明?
有所舍,才有所得。模块教学“舍”累赘的讲解,“得”的是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正因为更重视语文教学真正意义的“读”,模块教学改良了语文教学,也改良了儿童阅读的质量,实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教学”中的建议“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真正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教”,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智慧转身。
【参考文献】
[1]徐冬梅,刘咏春.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课程研究和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人民教育》编辑部.小学语文模块备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张学青.点亮阅读之灯——师生共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教育,2009(9).
[4]施久铭.“主题阅读”的改良之道[J].主题阅读专辑,2013(13-14).
[5]李政涛.从“单元”教学到“单元类结构”教学[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