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

2017-04-21严平

文理导航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严平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疑方法;注意原则

古希臘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就设疑的原则与技巧,结合自己平时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我对设疑的方法及一些要遵循的原则的见解。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

1、问题设疑

宋朝朱嘉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歌德说过:“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要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又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好,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需要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并恰当地设置布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欲罢不能的亢奋状态,恰似“于无声处听风雷”。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老师先写出一个算式“29×21”,问学生这个算式的积是多少?经过计算后,学生说出了答案。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凡是十位数相同的两位数乘法,教师都能迅速口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算式,先自己计算一下答案,然后再来考考老师,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报出答案。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算式都能快速准确地报出答案,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积是多少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又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2、新课设疑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去获得最高的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这是教学研究中永恒的课题。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自觉地启动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思维的最佳学习状态。设疑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一开始的设疑,犹如磁铁吸铁一样,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情景中,自觉地产生思维。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第一节课时,我是从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来设置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同时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也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痕,应该说效果是非常好的。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要注意的原则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疑问都能刺激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心求迫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不恰当的设疑会遏制学生探索的愿望,防碍学生学习的效果,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所以我们在设疑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1.针对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切忌不分主次轻重,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把疑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

2.适度性原则: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选择一个适合全班大多数的难度,使大多数同学通过“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3.适时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还要善于把握时机,把“疑”设在“骨节眼”上,适度的疑问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4.层次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疑要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有些重难点要循序渐进,层层设疑。

无论是课堂起始的设疑、新课进行中的设疑,还是新课结束后的设疑,都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最佳的设疑气氛。如果设疑过难,易使学生产生失败的体验而丧失学习信心,难度过小,又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调动不起学生探索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陈清容,吕世虎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