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家医道之两仪(一)

2017-04-21周至譓

少林与太极 2017年3期
关键词:三焦津液阴阳

周至譓

武家所指的两仪,即仙家和医家常说的阴阳,现代电子科学的正、负两极。两仪的形象古已有之,就是太极图里的两条阴阳鱼,白鱼为阳,黑鱼为阴。它们是一对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矛盾,存在着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这四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节

两仪

阴阳两仪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状态,而最能直观反映人体生理状态的就是电荷。电荷分阴阳,在冬天干燥的环境下,我们身体的皮肤和衣物摩擦就会产生电荷,当这些积聚的电荷无法及时得到中和时,就会在人体内产生很高的电压,当遇到金属物体或两个人互相觸碰时就产生触电感,并能听到“啪,啪!”的响声和看到火花。这就是阴阳两性电荷在中和时产生的感觉。自然界中雷雨云所产生的闪电和打雷,就是我们人体的电荷中和现象的放大版。

当雷雨云中的电荷聚集达到一定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电场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这么强的电场,足以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于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在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闪电。

阴阳两性电荷中和时会产生能量的释放,光和热是其中的两种状态。雷雨云中的电荷中和作用会产生大量的光和热,瞬间放出大量的热会将周围的空气加热到30000摄氏度的高温。强烈的电流在空气中通过时,造成沿途的空气突然膨胀,同时推挤周围的空气,使空气产生猛烈的震动,此时所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人类从中受到启发,于是有了电池和发电厂。电池有两极,俗称阴极、阳极或负极、正极,电池内容的电解质在电解液中分解成阴、阳离子,在两极间聚积成两性电荷,产生直流电,为手电筒、闹钟、手机等小电器提供电能。

发电厂通过电网为我们家庭的电灯、空调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提供电能,虽然这种俗称交流电的电能没有阴阳或正负两极之分,但同样有地线、火线两条电线。地线与大地的电位差为零,属于阴;火线带来电能,属于阳。

我们身体的内脏器官体积虽小,但功能齐全,有点类似于现代生物发电厂,从燃料生产、发电配送到废物处理等一应俱全。现代生物发电厂是将蔗渣发酵产生酒精或地沟油改性变成柴油,然后燃烧产生电能。我们的胃部将食物腐熟、消化,入小肠泌别清浊,经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成津液。这种津液,类似于发电厂用于燃烧产生电能的液状燃料。津液由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脏通过血管、淋巴管等传输到人体各部,在各个器官内产生生物电,这种生物电古人称之为“气”。在大脑的控制下,生物电通过经脉串联、并联组成的一个大的生物电网传输,使人类能够进行各种正常的生理活动。

发电厂提供电能的多寡,是以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来计算的。相类似的,人类的活力指数就要用血气盈亏来衡量了:一个血气充盈的人,通常精神饱满、活力十足;反之,则精神不振、缺乏活力。由此可见,阴阳两仪的体量大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如果我们在阴阳两个电极之间加很高的电压,并把它们慢慢地靠近,当两个电极靠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出现电火花。这个所谓“弧光放电”现象就是雷雨云中阴阳电荷中和产生闪电的最直观体现。这两个电极就像太极图里阴阳鱼的两只眼,而阴阳鱼就像两团慢慢积聚的阴阳两性电荷,形象地表现了雷雨云中两性电荷的产生过程。

远祖濂溪公作《太极图说》:“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古人在这些著作中精辟地论述了阴阳的起因、自然界的形成、气候的变化乃至身处其中的人类与其相应之处。《阴阳学说》的形成对后世的影响广泛且深远,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它内含的四个方面的要素。

一、阴阳对立

这一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譬如“水火不相容”。水性是寒的,属阴;火性是热的,属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常识是用水可以将火浇灭,于是就有“水克火”一说;另一个常识是火可以将水烧干,火燃烧的高温可以将水汽化,于是又有“火侮水”之说。所以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有“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的总结归纳。

二、阴阳互根

从理论上讲,无极生太极,无极就是阴阳二者的根。但这种说法过于抽象,不好理解,我们用自然界中雷雨云生成的“水滴破裂效应”来加以解释。云团中水滴静止不动的时候,不会产生雷雨云,这个时候的状态就是“无极”;当云团中水滴在高速气流中作激烈运动时,分裂成一些带负电的较大颗粒和带正电的较小颗粒,这是“无极生太极”的过程;后者被上升气流携带到高空,前者落在低空,这样正负两种电荷便在云层中被分离,形成了阴阳两仪。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解释“阴阳互根”时,常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这句话只适用于普通人,即所谓的“平人”,并不适用于修真之士。修真之士追求“纯阳”,认为“纯阳则仙,纯阴则鬼”,而修真的过程无非“进阳火,退阴符”,标准是“一点阴气不尽不成仙”。由于武家有不少修真之士,故“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这句表述在武家医道中较少采用。

三、阴阳消长

这是两仪的一种运动模式,有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平衡、阴阳俱长、阴阳俱消五种常见状态。我们常见的太极图里的阴阳鱼大小是均等的,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而阴阳消长所指的,除了这种状态,还有其他四种:白鱼比黑鱼大;白鱼和黑鱼一样大,且总体比原来大;黑鱼比白鱼大;黑鱼和白鱼一样大,但总体比原来小。

对应我们普通人的生老病死状态:在娘胎里的时候,阴阳相对平衡,且总体不断增大。呱呱坠地后,阳领阴长,且阳阴俱长,引领新生儿健康成长,阴阳在成长中不断达到平衡,即太极图的两张图——白鱼比黑鱼大;白鱼和黑鱼一样大,且比原来大。到了壮年,阴阳平衡,且总体最大,即太极图的面积最大。过壮年开始,阴领阳消,且阴阳俱消,人体逐渐衰落,阴阳在衰减的状态中不断平衡,即太极图的两张图——黑鱼比白鱼大:黑鱼和白鱼一样大,但总体比原来小。进入晚年阴阳鱼越来越小,死亡时阴阳俱灭。

对应人体的生理功能:白天阳气盛,故机体的生理功能亢奮;黑夜阴气重,机体的生理功能转为抑制。冬至之后,子时一阳生,午时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从抑制逐渐转向兴奋,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至黄昏,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亦由兴奋逐渐转向抑制,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

对应气候变化,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春回大地,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入秋之后,气候从炎热逐渐转凉变寒,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

总之,阴阳消长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消长虽然绝对,但相对平衡也很重要,只有不断地消长和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对普通人而言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或者只有“阳消阴长”而无“阴消阳长”,就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对普通人体来说即是病理状态。

四、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是以阴阳互根互用为内因,以阴阳消长变化为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使阴阳对立的双方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过程。它是一个由阴阳消长的量变向质变的飞跃,就是说阴阳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套用武术谚语就是“运柔成刚”、“百炼钢成绕指柔”。

阴阳转化表现在事物变化的临界点,就是“物极必反”。从四季气候变化来看,经过隆冬“三九”寒的极点后,春暖花开到盛夏“三伏”热极,又转入秋凉冬寒,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即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在人体生理方面,呼吸如此,抑制和兴奋的相互转化也是如此。人体一次呼吸即一太极,吸为阴,吸尽转呼,呼为阳,呼尽转吸,绵绵不绝,维系人体生命活动。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阴转阳、由阳转阴的变化在临床是比较常见的。如高热的病人,突然体温下降,面无血色,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由阳证转化为阴证;肢冷、腹痛等阴证病人,治疗后发生心烦口渴等现象,由阴证转化为阳证。这就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具体表现。这里的“极”、“尽”和“重”就是阴阳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阴仪

一般而言,寒冷、柔软、晦暗等,称为阴。显示这种性质的思想、形态,称为阴仪。

天地之间,地为阴仪。自然界中,水性属阴,故泉水溪流、江河湖泊就是阴仪。因此,祖国传统医学将占人体重量60%~70%的体液称为阴津、津液。其中清而稀薄者为“津”,浊而稠厚者为“液”。阴津营养人体脏腑官窍、四肢百骸,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体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其中细胞内液,如胞浆等约占体重的40%~45%,细胞外液,如淋巴液、前列腺液、胃液、脑脊液、血液等约占体重的20%~25%,它们每时每刻都处于新陈代谢的状态之中。

汗、涕、泪、涎、唾是脏腑器官组织正常的分泌物。汗为心液,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阳加于阴为之汗”是指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排出的液体。肺有病则涕出,肝有病则泪下。将“活”字拆成左右两个部分,就是“舌水”,将它拆成三个部分,就是“千口水”,即“涎唾生精”,故武家“以舌搅海,鼓漱生津”为日常养生之功。古籍常将涎唾称为“津”。

津液润滑眼、鼻、口等孔窍和关节,润泽筋肌皮毛,浸润脏腑组织,充养骨髓和脑髓,相当于人体的“润滑剂”。淋巴液中的淋巴和血液中的白细胞杀灭入侵人体的病毒和细菌,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消毒剂”。腺体分泌的各种激素调节人体的神经官能,起着“兴奋剂”和“抑制剂”的作用。

血液是阴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机体、脏腑、形体、九窍等组织器官的生存与健康,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素问》五脏生成篇日:“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推,指受血而能摄。”

血液的生成依赖两个要素:一、造血器官,二、造血物质。

造血器官组织依次为胚胎组织卵黄囊、肝、脾和骨髓。人体造血开始于胚胎成形的第三周,此阶段还没有器官形成,由卵黄囊开始造血;人胚第六周,人体器官形成,由肝脏接着造血;人胚第三个月,脾脏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人胚第四个月后,骨髓开始造血。人出生后,肝、脾脏停止造血,由骨髓承担起造血的全部责任。

造血物质由水谷之精微转化而来,亦即后天之精。《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其他脏腑多余之精气下输于肾,。肾藏之生精化髓,而骨髓就是造血的器官。正因为精与血之间存在着这种相互资生、转化的关系,于是就有了“精血同源”之说。

阴津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就是“精”。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又名“元阴”,是人类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具有繁殖后代的基本功能,在离开母体后就藏于肾和命门之中。它是肾精的一部分,由肾中之精气化生,靠阴津滋养,同时调节资助一身之阴津,对人体各脏腑、器官和组织起充养作用,并决定每个个体的体质、生理、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寿命。元阴强的人,套用现代医学术语就是“长寿的基因与生俱来”。

后天之精指脏腑之精,是饮食水谷在元阴的推动下,与吸入的清气共同作用所化生的各种物质,由于它在人体出生之后才产生,且依赖胃腑腐熟,经小肠泌别清浊,是脾脏和三焦运化所生,故称之为后天之精。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主要分布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发挥濡润的作用。它通过代谢平衡之后所剩余的部分,则输注到肾脏,成为肾精的另一部分。后天之精的化生,依赖先天之精的资助,先天之精亦需要后天之精的补充才不致耗尽。

津液是后天之精的来源。饮食入胃,经胃腐熟、消化,传导入小肠泌别清浊,经脾、肺运化成为津液。《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小肠泌别的清者输于脾脏,由脾脏运化为“后天之精”,输于上焦归于肺,与呼吸之清气合而化为营卫之气,“肺朝百脉”,周流全身。小肠泌别的浊者下输大肠、膀胱,化为大、小二便排出体外。

阴津在供养脏腑方面的表现为:心阴心血,肝阴肝血,脾阴淋巴液,肺阴肺液,肾阴精液与脑髓、骨髓、耳水,胃阴胃液,胆汁。一个叫做三焦的器官对津液的传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内经知要》注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气治,则水道疏通,故名决渎之官。”

三焦在人体解剖学里相当于哪一个器官组织呢?由于《黄帝内经》对三焦与膀胱的关系表述含糊且自相矛盾,是否真实存在三焦这样的器官组織呢?《灵枢》本输篇曰:“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由此看来,三焦应是水道,这很清晰,应与心包络互为表里,但又说属膀胱,这显然是矛盾的。三焦相当于江河,膀胱相当于湖泊,若因江河与湖泊相连而说江河属于湖泊则很不恰当。还有一处,《灵枢》本输篇曰:“膀胱者,津液之府也。”《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而这里所指的“津液”却是经小肠泌别的浊液,是人体的排泄物而已。所以在确定三焦是哪一个器官组织时,首先可以排除膀胱这个器官。

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在解释津液通过什么途径输送入大脑时,都采用“气化循经”的方式,这是非常牵强的;在阐述津液的作用时,只提“滋润和濡养”,忽略了津液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免疫和调节的作用;在讲述津液所含的主要成分时,忽视了两种主要成分——淋巴和激素。

只要在津液的组成部分里加上淋巴和激素,把它们的作用补充进去,三焦是什么器官组织就很明确了,津液通过什么途径输入大脑也一目了然,其实三焦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综合体。脾脏是淋巴系统最大的器官组织和脉管系统,“脾统血”,脾脏统摄血液在血脉中运行,并储存血液,需要时输入血液循环系统内,所以纵横交错的血管和淋巴管就形成“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按照祖国传统医学理论,津液的免疫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津液经肺脏宣发、肃降、通调,成为营卫之气。营气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卫气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入侵;二、温养脏腑肌表;三、调节腠理开合。由此可见,卫气的主要功能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津液如何实现对人体情绪的调节呢?按照传统理论,三焦与心包络互为表里,而心包络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似乎可以解释津液通过三焦与心包络的关联从而达到调节人体情绪的目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机理是心包络通过三焦才能实现“喜乐出焉”。原因何在?原来十二脏腑有膻中无心包,十二经络有心包而无膻中,古人认为膻中即心包。在膻中附近,有一个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重要腺体——胸腺。胸腺上达胸腔上口,下端至心包上部,前面大部分被肺脏和胸膜所掩盖,后面附于心包及大血管前面,从位置上看,心包络为里,胸腺(三焦其中一个器官组织)为表。

胸腺是一个淋巴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它产生的胸腺素在提高免疫力的同时,生长因子可促进人体发育生长。五十岁后,胸腺停止分泌激素,人体开始衰老,所以青少年时期,人体充满活力,“喜乐出焉”,步入老年,内分泌水平下降,情绪变得郁郁寡欢。津液具备调节情绪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直接的,无需通过第三方完成,反而心包络“喜乐出焉”的功能则需通过三焦来完成。

阴津是各个脏腑产生不同能量的物质基础,它的作用则需要通过脏腑之间的分立和协同来完成。

(未完待续)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三焦津液阴阳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气血津液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