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差异

2017-04-21杨海波韦小英王瑞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测试阶段正确率条件

杨海波 韦小英 王瑞萌 赵 欣

①中国.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 ②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E-mail:psy-yhb@126.com

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差异

杨海波①②韦小英①王瑞萌①赵 欣①

①中国.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 ②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E-mail:psy-yhb@126.com

目的:探讨震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差异。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检查表(PCL-C)筛选出PTSD青少年28人作为实验组,同时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出28名正常青少年作为对照组,两组被试分别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结果:①训练阶段,所有青少年在高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710±74) ms]短于低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748±81)ms],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077,P<0.001);PTSD青少年的反应时[(719±88)ms]短于正常青少年的反应时[(739±64)ms],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8,P>0.05);②测试阶段,所有青少年在高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67±121)ms]均长于低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35± 110)ms]和无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37±114)ms],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004,P<0.001);PTSD青少年的反应时[(830±118)ms]短于正常青少年的反应时[(862±111)ms],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706,P>0.05)。结论:震区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存在价值驱动注意捕获。

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价值驱动注意捕获;视觉搜索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1],主要表现为:①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②持续的警觉性增高;③持续的回避;④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⑤对未来失去信心。由于青少年身心还处于发育中,经历地震创伤事件后,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2-3]。研究表明,PTSD青少年常见的反应有睡眠障碍、易激惹、易受惊吓[4-5],尤其是注意加工受到较大影响[6-7]。已有研究发现,与奖赏相联结的刺激会优先捕获个体的注意。然而一些以药物成瘾[8]、强迫症[9]及抑郁症[10]患者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患者对与奖赏相联结的刺激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注意捕获效应。还有一些研究发现,PTSD患者对奖赏相联接的刺激的反应比较迟钝[11]。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震后PTSD青少年是否存在显著的价值驱动注意捕获效应。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任务,通过对比PTSD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差异,揭示奖赏对PTSD青少年注意捕获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与治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全部来自于四川绵竹地区,采用创伤后应激检查表(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筛选出28名患有PTSD的青少年(平均年龄14.56岁,9个女生)。同时在该地区根据年龄和性别,匹配出28名正常青少年(平均年龄14.34岁,9个女生)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均无既往精神病史,均是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每个被试均会获得价值不等的礼品。被试事先不知道实验目的。

1.2 方法

1.2.1 实验材料 实验分为训练阶段和测试阶段,两个阶段的任务均是视觉搜索任务。在训练阶段,搜索序列由6个不同颜色(红、绿、蓝、青、粉、橙、黄和白)的圆形(2.3°×2.3°视角)组成,这些圆形以相同的间隔沿着5°视角为半径的虚拟圆周放置。目标被定义为一个红色或绿色的圆,每次会随机出现在6个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上。在目标圆形内,白色线条的方向为水平或垂直,而在非目标圆中白色线条向左或向右倾斜45°。在测试阶段,搜索序列由5个菱形和1个圆形组成或者由5个圆形和1个菱形组成,每个图形的颜色(红、绿、蓝、青、粉、橙、黄和白)随机且不相同,而目标圆形的颜色始终不会是红色或绿色,此时红色和绿色均是干扰项。其中,三分之一试次无干扰项,三分之二的试次有干扰项。在有干扰项的试次中,一半是高奖赏干扰项,一半是低奖赏干扰项。指导语会告知被试刺激的颜色与任务无关,应该被忽略。

1.2.2 仪器设备 实验是在联想Thinkpad T430型笔记本电脑上完成,处理器为Intel i5 2.16G,内存为8G,1G独立显卡,显示器为14.1英寸宽屏,分辨率为1600×900,刷新率为60 Hz。实验材料通过E-prime 2.0控制软件呈现,软件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正误和反应时。

图1 实验流程

1.2.3 实验设计与实验流程 实验设计为2(被试类型:PTSD青少年、正常青少年)×3(奖赏类型:高奖赏、低奖赏和无奖赏)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类型为被试间设计,奖赏类型为被试内设计。实验在一间安静的实验室中进行,被试距离计算机屏幕约75厘米。实验流程见图1。训练阶段共有3个区组,每个区组48个试次,正式实验开始前会有8个试次的练习,确保被试熟悉实验任务。测试阶段同样为3个区组,每个区组48个试次。训练阶段流程为:首先在黑色背景上呈现白色注视点400ms (0.5°×0.5°视角),接着呈现视觉搜索序列,被试按键反应或呈现1500ms后消失,然后是空屏1000ms,接着呈现奖赏反馈500ms,高奖赏项目回答正确显示“+10”,低奖赏项目回答正确显示“+1”,回答错误显示“0”。两个试次间的间隔在400~600ms之间随机。测试阶段流程与训练阶段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取消了奖赏反馈,试次间的间隔为900~1200ms之间随机。目标出现的位置、目标的颜色、目标内线条的朝向以及测试阶段中干扰项的位置都在试次间进行了平衡。

1.3 统计处理

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反应时,被试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反应也算错误。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组间组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

2 结 果

2.1 正确率

对被试反应的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见表1),两个实验阶段下,奖赏类型主效应、被试类型主效应以及奖赏类型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见表2),不同实验条件下,正常组的正确率均高于PTSD组的正确率,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被试在实验过程中不存在速度-准确率的权衡。

表1 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n=56)

表2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正确率(n=56,)

表2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正确率(n=56,)

步 骤 被试类型 奖赏类型高奖赏 低奖赏 无奖赏训练阶段PTSD组0.86±0.10 0.85±0.09正常组0.90±0.08 0.88±0.08 Md -0.04 -0.03 P 0.115 0.266测试阶段PTSD组0.85±0.11 0.87±0.11 0.85±0.10正常组0.86±0.08 0.88±0.07 0.88±0.06 Md -0.01 -0.01 -0.03 p 0.521 0.775 0.138

2.2 反应时

对训练阶段的反应时进行2(奖赏类型:高奖赏、低奖赏)×2(被试类型:PTSD青少年、正常青少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见表3),奖赏类型主效应显著(F=30.077,P<0.001),高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710±74)ms]短于低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748±81)ms],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被试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078,P>0.05), PTSD青少年的反应时[(719±88)ms]短于正常青少年的反应时[(739±64)ms],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奖赏类型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 =6.356,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见表4),高奖赏条件下,PTSD青少年的反应时[(691± 77)ms]短于正常青少年的反应时[(729±67)ms],差异边缘显著,P=0.057;低奖赏条件下,PTSD青少年的反应时[(746±100)ms]短于正常青少年的反应时[(749±60)ms],但差异不显著,P>0.05。

对测试阶段的反应时进行3(奖赏类型:高奖赏、低奖赏和无奖赏)×2(被试类型:PTSD青少年、正常青少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见表3),奖赏类型主效应显著(F=18.004,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67± 121)ms]长于低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35±110) ms]与无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37±114)ms],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35±110)ms]短于无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37 ±114)ms],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被试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706,P>0.05),PTSD青少年的反应时[(830±118)ms]短于正常青少年的反应时[(862±111)ms],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奖赏类型与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706,P>0.05)。

表3 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n=56)

表4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ms,)

表4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ms,)

步 骤 被试类型 奖赏类型高奖赏 低奖赏 无奖赏训练阶段PTSD组691±77 746±100正常组 729±67 749±60 Md -38 -3 P 0.057 0.895测试阶段PTSD组859±129 814±106 818±121正常组875±115 856±113 855±106 Md -16 -42 -37 P 0.636 0.162 0.237

3 讨 论

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任务,探讨PTSD青少年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特点,具体做法是通过要求被试完成训练阶段和测试阶段的视觉搜索任务考察奖赏如何影响个体的注意捕获。训练阶段,个体对高奖赏刺激目标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奖赏刺激目标的反应时;而在测试阶段,当高奖赏刺激变成干扰刺激时,个体在高奖赏干扰项条件下的搜索反应时长于低奖赏干扰项与无奖赏干扰项条件下的搜索反应时,这两个实验结果表明奖赏效应可以影响个体的注意捕获。以往的研究也发现,注意捕获先前与奖赏联结的刺激,表现为与任务无关的奖赏联结刺激会干扰被试对目标的搜索。对于基于奖赏-刺激联结的注意捕获,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奖赏能够改变个体的动机,进而可以优化注意资源的分配;另一种是奖赏能够改变刺激的突显性。纪丽燕[12]等人的研究表明,奖赏预期能够提高个体的动机状态,能够有效调节自上而下的注意加工过程使其优先注意与奖赏联结的刺激,进而影响被试的行为表现。Chelazzi[13]等人也发现,奖赏能够显著提高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将注意资源有效分配给奖赏相联结的刺激。而Anderson[14]等人则认为奖赏能够增强刺激的突显性,因此与奖赏相联结的刺激能够捕获注意,从而干扰当前任务的有效完成。

本实验发现,两个实验阶段,PTSD青少年的反应时与正常青少年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且两组被试都表现出显著的价值驱动注意捕获效应,这说明两组被试受价值驱动的影响程度是相同,这个结果与Field和Cox[8]、Sheppard[9]、Anderson[10]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以往对其他特殊群体,如药物成瘾、强迫症以及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实验组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价值驱动注意捕获效应,但是控制组却表现出显著的价值驱动注意捕获效应。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震后PTSD青少年与其他特殊群体的奖赏系统存在差异。Anderson[10]等人认为,以价值为基础的注意捕获依赖于大脑奖赏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抑郁症个体不能优先注意与奖赏相关的信息;而在本实验中,震后PTSD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都表现出显著的价值驱动注意捕获效应,这说明震后PTSD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的奖赏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因此PTSD青少年能够优先注意与奖赏联结的刺激。此外,本实验所得的结果与Nilufer Kalebasi[11]等人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不同,本实验PTSD组实验对象来自于地震灾区的青少年,而Nilufer Kalebasi等人PTSD组实验对象来自于生理曾受过严重创伤的老年人。生理受重创的PTSD老年群体其奖赏系统功能已异常化,因此对奖赏刺激的反应比较迟钝。以往的这些研究都表明被试之所以对奖赏刺激的反应比较迟钝,是因为其奖赏系统功能已异常化;而本实验中PTSD青少年表现出明显的价值驱动的注意捕获效应,这也间接证明震后PTSD青少年的奖赏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总之,本实验条件下发现,震后PTSD青少年存在价值驱动注意捕获。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 -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7-98

[2]徐翔,刘伟志,尹笑逸,等.地震后26个月灾区高三学生生命质量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386-1388

[3]唐龙,景璐石,贺伟,等.5·12地震后一般灾区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677-680

[4]曾宁波,刘传星.汶川地震5年后四川灾区中小学生心理正常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65(3):75-78

[5]王相兰,孙先广,韩自力.早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最佳筛查界值ROC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 (10):933-935

[6]陈文锋,禤宇明,刘烨,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功能缺陷与执行控制—5·12震后创伤恢复的认知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 2009,17(3):610-615

[7]杨海波,尹莎莎,文宇翔,等.震后焦虑儿童与非震区正常儿童注意控制的比较[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29(10): 938-940

[8]Field M,Cox W M.Attentional bias in addictive behaviors:A review of its development,causes,and consequences[J].Drug Alcohol Depend,2008,97(1):1-20

[9]Sheppard B,Chavira D,Azzam A,et al.ADHD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hoarding behaviors in childhood-onset OCD[J]. Depress Anxiety,2010,27(7):667-674

[10]Anderson B A,Stephanie L L,Michelle G H,et al.The attribution of value-based attentional priority in individual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J].Cognitive Affective&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14,14(4):1014-1017

[11]Kalebasi N,Kuelen E,Schnyder U,et al.Blunted responses to reward in remitte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Brain and Behavior,2015,5(8):357-365

[12]纪丽燕,陈宁轩,丁锦红,等.奖赏预期调节局部注意干扰效应[J].心理学报,2015,47(6):721-733

[13]Chelazzi L,Perlato A,Santandrea E,et al.Rewards teach visual selective attention[J].Vision Research,2013,85(24):58-72

[14]Anderson B A,Laurent P A,Yantis S.Value-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1,108(25):10367-10371

http://www.cjhp.com.cn/

The Comparison of Value-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 between Seismic Region Adolescent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Normal Adolescents

YANG Haibo,WEI Xiaoying,WANG Ruimeng,et al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4,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of value-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 between seismic region adolescent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normal adolescents.Methods: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 (PCL-C)was used to screen out 28 adolescent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s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28 normal adolescents were chosen as control group.They were asked to finish a visual search.Results:①In the training phase,the reaction time of high reward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low reward(F=30.077,P<0.001).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action time betw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dolescents and normal adolescents(P>0.05).②In the testing phase,the reaction time of high reward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low reward and non-rewarded(F=18.004,P<0.001).However,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action time betw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dolescents and normal adolescents(F=1.706,P>0.05).Conclusion:Valuestimulus association can capture the attention of seismic region adolescent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dolescents;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Value-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Visual search

R395.9,R395.3

A

1005-1252(2017)03-0453-04

10.13342/j.cnki.cjhp.2017.03.037

2016-12-05)

猜你喜欢

测试阶段正确率条件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留取痰标本正确率的影响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浅谈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中的逻辑运用
Android应用软件测试研究
生意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生意
关于改进英语专业高级英语教学过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