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镜子”看自己
——谈成人行为对孩子礼仪教育的影响
2017-04-20
孩子是我们成人的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我们平时教育孩子的一些观点、态度,我们成人的某些行为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例如,在恶劣的成长环境里,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自然会有所歪曲,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良好的意识,还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而温暖和谐的环境能使儿童性格活泼,行为具有理性,并善于交往。今天就透过我身边的一些真实事件来分析成人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镜头一
周末,带着孩子去商场闲逛,买点生活用品是必然的。看着收银台那儿排着长长的队伍,儿子自告奋勇地去排队结账。我在附近默默地观察着,这时儿子前一位顾客刚结账走,旁边便有个大叔急冲冲地说:“先帮我结一下。”掏钱,拿小票,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不需要排队吗?”幼稚的儿子疑惑地抬起小脸问道,大叔看了儿子一眼,转身便消失在了人流之中。
儿子的一句疑问是在问那位大叔,同时也在问我这位母亲。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每次我们带孩子出去玩总会有序地排队,做一个文明人。我不清楚这位大叔家是否有孩子,他有没有考虑过这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试想,如果当时站在大叔旁边的不是一个已经具有一定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而是一个懵懵懂懂、蹒跚学步的幼儿呢?他看到成人这样的“示范”或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需要遵守秩序。
镜头二
记得上半年春天,在《春到梅花山》的“指引”下,我和儿子来到了南京。难得带孩子出来一趟,自然免不了要走走。印象很深的是在水游城的附近,马路纵横交错,红绿灯让你“目不暇接”。当时正直下班高峰期,马路上车水马龙。当行至一个红绿灯处,看着一动不动的“红人”,我和同行的一对母女都不由得停下了脚步,身后也陆陆续续站了许多人。眼看还剩十几秒绿灯就将亮起的时候,人流开始前行。我们依旧驻足,这时身后不断传来“哎呀,快走呀”的抱怨声,我们茫然了,走还是不走?就在我们犹豫不定、踌躇不前的时候,我们已经被人流“推搡”到了街对面,我们也成了“中国式过马路”中的一员……
现在的孩子几乎在襁褓里就听着“红灯停、绿灯行”的儿歌,而现实生活又是如何呢?我们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就过了马路,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真的存在所批判的“凑足一拨人就走”的现状。至于是“自发”的,还是“随波逐流”的,或许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他自幼看到的过马路就是这样的模式,他能知道什么叫“红灯停,绿灯行”吗?他懂得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如何做到在马路上有“礼”呢?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在若干年以后抱怨自己孩子的某些行为时,可否想到,你给孩子起了怎样的榜样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需要理性地从孩子这面“镜子”中寻找自己教育的盲点,及时调整方案。同时也需要做一名很好的“模特”,在“镜子”面前不停地“摆造型”,强化孩子的行为。例如在公共场合说话要轻、要学会排队、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要出手相助……这些行为准则都需要家长朋友不定时地“灌输”给孩子,当然也会遇到诸如大叔一样的反面教材,我教给儿子的内容就是如果你左右不了他人,请不要让别人左右你,做最好的自己,遵守你心中的行为准则,做一个真正的文明人。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名著《礼记》中的一句话,我的孩子成绩并不出众,也没有什么特长,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员,但我希望他成为那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