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转型背景下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

2017-04-20庄丽娟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转型农民

庄丽娟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农业转型背景下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

庄丽娟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转型成为了当前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路径。积极引导农业转型、鼓励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开发农村市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基于分析农业转型的动力机制及其对现代乡村发展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农业转型过程中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这可为改善农民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新思路。

农业转型;农村现代化;对策

在我国,农村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农业仍然是“四化”中的短板。农业转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更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结合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当前农业现代化的现实来看,加快推进农业转型,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然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业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所谓农业转型,是指农业生产由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其主要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农业市场结构的转型、农业技术结构的转型和农业就业结构的转型[1]。近年来,农业制度的变迁为我国的农业转型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制度性障碍。实践证明,农业的转型与升级影响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1 农业转型与农业转型的动力机制

1.1 农业转型

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来以生产为主要导向[2],几十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时代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阶段:第1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第2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地撂荒现象严重,由于农业收入过低,使得农民务农的积极性降低,很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弃耕抛荒离开农业,逐渐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第3阶段,在我国加入WTO背景及挑战下,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面对来自国际的竞争与冲击[3],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仍有待提高,高新技术应用普及度还不够,农业发展受阻;第4阶段,随着市场化的需求加大,农业相关产业集群渐渐发展起来,然而,由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不发达,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业服务相对滞后等因素[4],都使得与农业相关的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造成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不能完全挂钩,农业产品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1.2 农业转型的动力机制

1.2.1 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农业转型提出了要求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而产生的促进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转变的过程,也是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各项要素达到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相服务,互帮互助,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共同协调发展的过程。统筹城乡的相关产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城乡互动、工农互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5]。而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难以维系,无法适应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给农村社会带来的突破性发展,阻碍了新型城乡发展模式的进程。因此,农业转型呼之欲出,它为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将有效加快农村整体建设的步伐,促进城乡一体化[6]。

1.2.2 中央政策支持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13 a聚焦“三农”,出台了有关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一号文件”,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是抓好统筹整合,化零为整,集中资金办大事,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加强精细化管理,确保差异化精准调控,提升农业补贴政策制定和发放的精准性和指向性;三是合理运用和发挥财政杠杆原理,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实现农业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保险政策三方的有机结合,高度配合,提高农业补贴效能。2016年的“一号文件”更是提出了要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促农民增收,致力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这些政策的制定、出台,都为农村改革以及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2.3 农民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促进农业转型的原动力在传统农业背景下,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业相关产业链条短、规模小,经济性投资不足,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基础薄弱,造成农民单一的农业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的生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农业转型势在必行。因此,农民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经济行为催生了农业转型的原始动力。农业转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坚持公平性原则,让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维护发展好农民利益。推进农业转型是维护农民利益的必经之路,有利于通过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7]。

1.2.4 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日益加强,国际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也随之逐渐凸显。发达国家已经能够成熟地将各种现代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种植中,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来自世界农业的挑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光技术、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已经逐渐开始被广泛地使用在农业种植中[8],进一步推广适地适业、安全高效的农业机械,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手段,提高单位生产率,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加快了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9]。

1.2.5 乡村能人成为农业转型的助推器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精英存在于任何一个时期或者群体之中,是社会发展的领导者、推动者和引路人。乡村能人则是农村精英的代名词,是指那些在乡村中具备创业、营销与技术等方面能力的德才兼备的精英群体。事实证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10]。在农业转型过程中,一部分当地农民有效利用国家政策支持,租地开荒,与农户签约,进行土地流转,成为种田大户,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还有一些乡村能人们敢闯敢干,有头脑、有人脉,通过积极组织乡镇团体,或者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丰富多样的农产品经营类活动,引进外来新兴的养殖技术,促进外来资本与本地资源的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在创造自家增收途径的同时也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正因为他们响应国家政策,紧跟时代潮流,为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前行,更为当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片新景象。

2 农业转型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2.1 对地方农业经营模式的影响

农户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共同耕作,不需要雇佣额外劳动力,耕作收益归家庭所有。随着农业转型的不断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日益丰富,加之当前农户家庭经营模式面临成本高、效率低、增收困难的现状,更承受了土地流转范围增大给农户小规模经营带来的压力,原有的农业经营方式亟待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11]。十八大也提出了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等都是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农业家庭经营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生产方式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关系系统化、灵活化,农业发展形式多元化、市场化。

2.2 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收益。人力资本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面临农业转型时,农村人力资本的供给从数量和质量2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毫无疑问,农业转型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之路,实现了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模式向高效开放的现代农业模式的转变,随之发生转变的还有农民的现代利益需求和产生的直接经济行为[12]。一方面,农业转型使得农业生产由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而由于农民基础素质较为薄弱,对现代技术的掌握不够,现代化耕作程度提高缓慢。当前,随着农地在减少,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其产生的需求量,普遍产生了劳动力剩余现象,而原本的散户经营面临着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获利少的困境,当地农户,尤其是青壮年农户也越来越意识到他们的传统农业收入无法维持家庭生计,于是选择弃耕进城,到城市寻找新工作,在城市获得的经济收入往往要高于从事农业活动赚取的金额。另一方面,现代化的农业作业模式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化,引进外来农户,渐渐出现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这些农业经营模式加速了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益。在带来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进一步弥补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缺陷,通过雇佣农工,为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本供给的数量和质量[13]。

2.3 对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农村经济生活中,一、二、三产业的不同占比情况、相互比例关系以及其组合形式[14]。传统的农民依赖于农业收成,种植作物较为单一,采用自给自足的农业产业模式。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国家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也为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性提供了可能[15]。当前来看,农业转型已然成为时代进步、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给地方相关产业的引进与开发带来了机遇,产业化发展迅速。随着农业转型,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很多农民渐渐失去了土地,选择另谋出路,积极寻找新的创收机会,他们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人文环境,拓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农村第三产业[16]。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增值创收,开创发展综合性生态农业模式,加速了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4 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它是用于衡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消费结构的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农业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的改变,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等,都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图1)。

我国政府在支农、惠农方面力度的加大,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型,依靠农业维持生计的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日益丰富,实现了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消费能力也逐步增强,为实现农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扩内需保增长的目标奠定了很好的经济基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7]。但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现实经济环境的制约、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在面对农村居民消费层次提高的同时,很多消费需求却难以得到真正满足,进而限制了大众的购买力,阻碍了现代化经济环境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步调[18],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3 农业转型背景下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构建并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随着当前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小规模的经营和农户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弊端逐渐显露,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和完善[19]。因此,顺应现代农业转型这一潮流,要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共同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研究并制定一系列农业发展支持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实现农户、合作社、企业三者互利共赢,进一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20]。具体做法包括:首先,要实行特殊扶持政策,为认定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新增农业补贴重点,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业市场,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便捷服务[21]。其次,加大农业基础性设施投入、构建行业内的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强化相关技术工作指导,加强对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在农业现代化技能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指导服务功能,帮助其提高市场竞争力。最后,要加强地方监管,强化保障体系,提高政策落实效率,严令制止地方随意胡乱收费的违法行为,防止出现部分经营主体因外部条件干扰而导致发展受限的情况[22]。加快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致力于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的现代农业体系[23]。

3.2 发展农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农民,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专业性、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更是农业转型的具体要求[24]。新型农民培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加少数的农业能手,而更是致力于培养大批拥有农业相关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创建职业学校,并在实践基础上制定职业农民培养政策,鼓励广大农民自主接受职业教育;二是支持农业院校办好涉农专业,增加经管类相关课程,农民在精通农业技能的基础上掌握生产经营管理知识,为定向培养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创造现实条件;三是要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主体意识,保障农民更好地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更好地维护他们的权利。四是政府要整合教育资源,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将部分资源运用于职业农民的培养,为培养高素质的全能型现代农村管理人才提供经济支持[25]。

3.3 开发农村市场,优化农村消费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业转型的持续推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农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长的平稳加速。但由于当前农村供应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农产品供应和流转面临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消费需求,阻碍了农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26]。因此,必须要着力开发农村市场,建立完善农村经济市场网络体系,减少城乡市场之间的流通障碍,加强市场监管,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购买的流程化管理,确保农村的消费结构与农村居民需求结构实现基本吻合,活跃农村消费市场;加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企业,延伸农业相关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开辟增收新渠道;制定并实施惠农消费政策,鼓励农企有针对性地生产易于操作、经济实惠、符合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产品,调动消费积极性;科学引导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改进消费观念[27],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村居民消费贷款等业务,提高对农企、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的信贷服务水平,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倡导科学理财、文明消费,建设有良好风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28]。

3.4 强化制度保障,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农业转型的要求下,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追求适度规模化生产,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持,各级政府应不断推进农村制度保障机制建设,加大政策力度。一方面,完善并落实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提高农业经营边际效益;另一方面,优化地方政府职能,结合中央下发的最新政策与地方实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返流”计划,重视返乡创业者的作用,实施人才引进政策,促进回乡就业。最后,良好的投资环境还依赖于以有效对接农民需求为基础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地方政府要致力于建立回应性、服务型政府,在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前提下,密切关注农村经济投资现状,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招商引资,扶持地方乡镇企业并辐射农村助力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农村经济。

[1]孟奎.我国农业转型所处阶段、面临问题与对策思考[J].商业时代,2013(19):109-112.

[2]郭晓君.农业转型与知识农民的培养[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103-106,117.

[3]于法稳,康爱荣.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策略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5(4):216-219.

[4]赵敏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耕地保护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1):96-99.

[5]王泗通,胥鉴霖.土地流转对我国小农经济改造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10):1132-1135.

[6]俞思念.从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兼论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城乡关系的总布局[J].学习论坛,2013(4):8-11.

[7]曹昱亮,于浩淼.探究我国农区村域农业结构转型动力机制[J].特区经济,2010(6):144-145.

[8]乔国捐.新时期农业种植中的新技术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6(10):256.

[9]谭爱花,李万明,谢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构建[J].生态经济,2011(9):113-116,165.

[10]旷宗仁,杨萍.乡村精英与农村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5-49.

[11]陈义媛.遭遇资本下乡的家庭农业[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4-26.

[12]刘成玉,杨琦,胡方燕.我国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6):646-649.

[13]吕瑞琴.农村精英人才流失问题的原因分析:从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农村社会腐蚀谈现代农村人才流失[J].知识经济,2014(17):66.

[14]李宁,梁喜.对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失现象的若干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9):101-103.

[15]杨肖雨,张霞.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8):253.

[16]毋俊芝,任永玲,高晋平.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1,29(2):94.

[17]肖婷婷.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障碍与对策[J].江苏商论,2011(2):3-5.

[18]吴丽丽.我国城市化对农村消费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41-142.

[19]汪发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面临的问题与化解对策[J].经济纵横,2015(2):31-35.

[20]黄英.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J].中国农业信息,2014(17):114-115.

[21]贾文龙.对合肥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模式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0):1372-1376.

[22]沈玉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24,326.

[23]梁山,米明珠,许月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4):188-192.

[24]王玉,郭明顺.基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2):426-430.

[25]罗迈钦.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的经验农民向知识农民转型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322-325.

[26]高文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46-48.

[27]郭宝贵,刘兆征.建立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J].宏观经济管理,2011(11):54-56.

[28]李君茹.论当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2009(4):43-44.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ZHUANGLijuan
(College of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1100,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deepening of agricultural reform,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becomes the keypath of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rural modernization.Activelygui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agriculture, encouraging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in rural areas,exploring the rural market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are the precondition of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areas.Based on analyz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modern rural area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which will sprovide newideas for improvement ofpeasants'lif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newsocialist countryside.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rural modernization;countermeasure

S-01

A

1002-2481(2017)04-0644-05

10.3969/j.issn.1002-2481.2017.04.38

2016-11-12

庄丽娟(1993-),女,江苏常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现代化转型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沣芝转型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