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的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2017-04-20胡方游
胡方游
【摘要】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人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实验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常见问题;处理对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最大特点,在化学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不仅是激起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手段。笔者在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时,发现初中化学实验的成功率很低。对此,笔者就初中化学实验中常见的问题和处理方法进行阐述。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本实验是浙教版八下科学空气与生命这章的空气这节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本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常见问题:
(1)由于装置的气密性、没有充分冷却(冷却时间需较长、耽误课堂进度)等,导致水面达不到五分之一的高度。
(2)红磷现在空气中点燃,会产生五氧化二磷扩散在空气中,影响在场师生的健康。
(3)把燃烧着的红磷插入容器中时,如没有立即塞进橡皮塞,会使容器内一部分受热膨胀的气体外溢,虽然这样可以在现象上掩饰问题(1),但失去了实验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处理对策:把红磷改成足量白磷放在大试管中,先将橡皮塞塞紧后微微加热,白磷燃烧后再将试管倒置在水槽中,拔出橡皮塞。如图所示
2.注意事项:本实验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大,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本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否则,学生只是观看了实验,却不能将其应用到解题当中。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本实验是浙教版九上科学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二节物质转化规律中的一个实验,本实验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尤其是化学实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实验涉及气体的制取,固体的加热等多种实验技能,是中考科学中很受欢迎的题材。
常见问题:
(1)反应时间长而费时
(2)反应后试管难以清洗干净
(3)已被还原出来的铜与氧化铜红黑相间,实验效果不明显
(4)难于看到生成的水
针对这些问题,可从以下方面予以处理:
(1)氧化铜粉末要少,只要很薄很薄的铺在试管底部即可,这样可以减少实验时间又能减少未还原的氧化铜对实验的干扰
(2)实验完毕后,管底留下的一层紫红色固体是由于少量铜扩散入玻璃所致。可在试管中加入氯化铁溶液,加热到沸腾,片刻后到出液体,冷却后用自来水洗刷即可。
(3)试管要清洁明亮,以150mm×20mm为宜,如果试管短、口径小,生成的水蒸气不易凝聚在试管口部,只能看到试管口有水汽逸出
(4)最好将氢气事先收集在储气瓶中,而不拿上氢气发生器,这样做不但方便操作而且简化了装置,突出主要部分,以免大量仪器使学生眼花缭乱。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周密细致的安排和预防措施,杜绝可能发生的事故。如果氢气事先收集在储气瓶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会检验氢气的纯度及正确的操作步骤。
4.氢氧化钙溶液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
本实验是浙教版九上科学第一章第三节探索碱的性质中的一个演示实验,旨在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教材的设计是将氢氧化钙溶液滴入氯化铁溶液中。但在实验中发现这样的操作并没有产生预期的红褐色沉淀。原因可能是因为氢氧化钙的溶解性很小,其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不够是铁离子沉淀析出,顾看不到出现红褐色沉淀的现象。
处理对策:改变滴加顺序,将氯化铁溶液滴加如氢氧化钙溶液中,就会出现红褐色沉淀了。
5.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本实验是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第五节寻找金属变化规律中的一个实验。本实验不仅验证了铁与铜的活动性强弱,更为其他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判断提供了重要方法。本实验只要铁丝够清洁,一般最后都能在其表面观察到光亮的铜。但在实验中,有时会发现刚开始时,铁定表面是面黑的,过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到有铜析出。这是因为刚开始时析出的铜粉量比较少且呈蓬松状态,原子排列杂乱,吸收了可见光,所以成黑色。随着析出铜的不断增多,铜原子覆盖在一起,彼此结合得比较紧密时把大部分的可见光反射出来,只吸收一定量波长的光,因此就成紅色了。另外,当铁和硫酸铜反应初期,铁表面被腐蚀出一些小坑,也会吸收可见光。
处理对策:增大硫酸铜的浓度,加快铜的析出速度,近而使呈
黑色的时间缩短至不易观察;实验前先把铁丝在硫酸铜中稍微浸泡一下,洗净后备用。
6.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
常见问题:即使在试管口加了棉花,还是很难保证制得的氧气为预期的无色。
处理对策:在试管口加足量的棉花,且缓慢加热,控制氧气产生的速度不至于太快。
7.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实验
常见问题:当过氧化氢接触到二氧化锰后,反应便立即开始而不能人为控制其速度
处理对策:缓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通过控制过氧化氢的流速来控制氧气产生的速度。
综上所述,要做好初中化学实验一要严格操作规范完成实验,二要课前先做实验,如果不成功的话,寻找原因、总结经验,探索出更好的实验方案。当然,改进实验是为了更好的达成目标,而不该标新立异,一味的改变教材原有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