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法
2017-04-20王月春
王月春
摘要:记叙文是写作当中的常用文体之一,其中包含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特点,主要以事物发展变化或人物成长经历为主要内容。其中,记叙文包含六大要素,分别为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并且通过顺叙、倒序、插叙等文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的饱满、鲜活。本文论及点面结合法在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该法运用的情景和运用方法,文学典例充足而详实,深入浅出,易于学习和把握。
关键词:点面结合法;场面描写;群体介绍;详略安排
点面结合法是指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既要有对事物整体的概括介绍,也就是“面”的叙写,又要有对局部的细致的描写,也就是“点”的刻画。二者要互相补充,和谐地统一于一篇作品之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整体和局部、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点面结合的写作技法,正是这种辩证关系在写作上的表现。点能具体而生动地体现面的特色,面能明朗而深刻地显示点的内涵,二者结合,可以既全面又有重点地把描写对象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丰满,从而使得作品更有感染力。如果一篇作品只做面的介绍就会使所写事物流于形式,过于笼统,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果只做点的描绘,则会影响人们对事物整体特征的把握。下列几种情况适合使用这种方法。
一、在进行场面描写时,适合采用点面结合法。我们在写一个场面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其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做一番淋漓尽致的介绍。比如要反映农村集贸市场的繁荣,当然不必将每一个人、每一个摊位都写得一清二楚,而只需要在概括介绍人多、嘈杂、货源充足等的基础上,选取一个角落、一个部位进行精雕细刻就足够了。下面是一位中学生所描写的孩子们元宵节街头玩耍的情景:
“夜幕降临了,在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中,孩子们都挑着属于自己的灯笼走出了家门,就像从各个庭院里迸溅出的小火星,一个个小火星蹦到了小巷里变成了火绳,火绳又游到大街上变成了火龙。孩子们都穿着崭新的衣服,一个个兴高采烈,大呼小叫,手舞足蹈。| 他们由一个八九岁的男孩领头,浩浩荡荡地在大街上走着。男孩要比其他孩子高一些,手中的灯笼举过了头顶,那里面分明是半截白白的照明用的蜡烛,烛身胖胖的,烛光亮亮的,他把小胸脯挺得高高,嘴里喊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后来不知怎么的里面的蜡烛歪了,‘哄'的一声,灯笼起火了,别的伙伴幸灾乐祸地喊起来:‘灯笼灭了回家睡!'男孩揉揉眼睛回去了。过了一会儿,他又回來了,身后跟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妹妹,小妹妹手里也提了一只小灯笼,只不过嘴里含混不清地哼唱时总比别人慢一拍:‘丁油会……家睡!'”
文章中的这群孩子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文段在“手舞足蹈”的后面一分为二,如果只写前半部分,那么只是做了“面”上的概括,给人的印象是笼统的、肤浅的、不具体的,于是作者又有了“小男孩”这一“点”的摹写,使人分明地感觉到在这片欢声笑语里,还有懊恨的泪珠,还会有不愉快,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可爱的童心,难忘的童趣。
二、在介绍一个群体时,往往要用到点面结合法。写作时,在对全体成员进行粗浅勾勒的基础上选取一个能体现群体基本特征的个体做“点”的描摹,以求给读者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例如: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写的是上海杨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2000个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生动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上海等大城市里制造的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度,是对侵略者的血泪控诉。文章中有好几处写了一个“芦柴棒”的形象。如果不写这一个“点”,只对整个包身工群体做面上的叙写和分析,就会使文章显得抽象化、概念化,不会给人留下如此鲜明的印象;如果没有面上的记叙而只写一个“芦柴棒”如何受尽摧残折磨,就变成了对个人遭遇的倾诉,大大削弱这篇文章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力度。
三、叙事性文章在处理详略安排时也要用到点面结合法。对于与中心有关的非重点材料,只做面上的勾勒,而对于最能表现中心的重点材料才精描细绘,用墨如泼,进行点的刻画,这说到底也是用了这种方法。为大家所熟知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写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的事情有好几件:①嘱托茶房照应“我”;②决定亲自送“我”;③给“我”拣定椅子,铺好座位;④嘱“我”路上小心,不要受凉;⑤买橘送别。对于前四件事,写得较略,是“面”,为后文写第五件事蓄势,在充分铺垫的基础上,浓墨重彩地写了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点”,这样有点有面,有详有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几十年来,感动了一批又一批读者。
总之,点面结合的写法,既能使人对整个生活画面有具体的感受,又能使人对其中重点事物产生很深的印象。运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要在面的整体中描写点,在点的基础上叙写面。所写的面,能为点的存在提供环境氛围和基调;所打造的点,也一定能代表整个面的基本特征,要使二者融合为一体,切不可使点面游离,各不关涉,否则,文章就会显得松散、凌乱。
参考文献:
[1]戴启江.记叙文片段训练的“散”与“整”——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为例[J].语文知识,2016,(17):63-66.
[2]吴新元.再谈“吴氏记叙文八要素新论”——兼驳“陈氏事实六要素论”[J].写作(上旬刊),2016,(07):83-88.
[3]陈志昌.一线穿针,作文传神——谈“线索法”在记叙文写作中的运用[J].语文知识,2016,(11):83-85.
[4]吴新元.传统记叙文六要素说应补充“思想、情感”两个主观要素——兼答陈方柱对我《记叙文六要素新论》一文的质疑[J].写作(上旬刊),2016,(02):79-85.
[5]童春艳.记叙文立意浅谈[J].学周刊,2016,(0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