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2017-04-20姜善姬

东方教育 2017年1期

姜善姬

摘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如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极其有效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经营学校文化。随着各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校际竞争必将由有形转向无形。一所学校只有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品牌形象,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正所谓“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形态的。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出某种教育价值观。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

关键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文化设施;内容和方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文化设施

学校文化设施是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结构层面,是学校教育、科研和生活的载体,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作的保障。作为载体,学校文化设施起着构建校园文化氛围,沟通信息,扩展人际关系,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育人场所和丰富校园生活等作用。

⒈ 一应俱全的专业与设备:

⑴ 加大内涵建设。前任校领导班子已打下坚实的办学基础;由外延建设转为内涵管理是本届校领导班子的首选之议。

⑵ 建强师资队伍。随着教育事業的发展,高资质的师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颈瓶。拥有完善的教学场所和设备,还必须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

⑶ 打造品牌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培育骨干专业,推出“拳头”产品,是学校这辆“又大又重”的车辆进入高速公路后,能否持续快进、后劲充足、方向正确的迫切命题。

⑷ 坚定办学理念。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宗旨,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掌握技能、回报社会”作为出发点,以“市场导向,能力本位”为办学理念,为社会输送大批“又红又专”的复合型高素质中职人才。

⒉ 丰富多彩的图书馆: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学校里可能什么都很充裕,但徜若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籍,那就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可能是许多东西都缺,许多方面都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知识世界之窗的书籍,这就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音犹在。而这也充分道出了图书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尤其在学校物质文化结构中的特殊和重要地位。

⒊ 与时俱进的校园网: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的建设已提升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因此,以校园网络的建设为核心和基础,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我校中职教育的跳跃式发展,也是我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我校校园网目前基本满足信息浏览、新闻发布、政务公开、资源下载、学习园地、校报校刊、招生统计、信息反馈、友情链接等功能。但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还必须在以下主要功能上发挥作用:

⑴ 能满足教与学。网络资源的检查和查询,使校园网资源能支持教师备课、上课和基于网络的学生个性化专业化的自主学习。

⑵ 能满足研讨交流。基于网络的通讯、研讨和交流活动,让师生学会在网上编写和发送电子邮件,参加网上各种有学习、研讨、交流意义的专题讨论,使用电子公告板等。

⑶ 能满足文化创作。网络中多媒体信息的编辑、编写和利用,如编写学校公告,班级和个人主页,这样,就可以把班级的黑板报办到网上。同时,也可以在学校办起网络杂志,使广大师生都能加入到网络文化的创作和发展中来。

⑷ 能配置急需软件。我校网络建设急需配置以下应用软件:一是网络光盘资源共享系统;二是网络视频点播系统;三是Internet资源共享系统;四是视频广播系统;五是屏幕广播系统;六是网络资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⒋ 内涵独特的人文景观:

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校园内适当挖掘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人文景观,也可大大丰富学校的物质文化,从而达到对师生员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校面积大,布局合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设置了大石、喷泉、塑胶跑道、艺术长廊、绿化草坪,悬挂了校训、校风,每条校道都有深刻内涵的路牌路名等等。但整体上,还可以作一些人文景观的充实和完善:

⑴ 增设墙上文化。如在一些显著的大墙上,或在一些当口的建筑物上,悬挂或粉刷一些励志性的警句和口号,以形成一种教育文化氛围。

⑵ 建造校园雕塑。要在校园雕塑建造的构思中,赋予每一座雕塑以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教育意义:如一名潇洒英俊的少年,在月明星稀的夜晚聚精会神地读书;又如碧波荡漾、海鸥展翅的湖边,站立着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手中的小提琴正拉出悠扬悦耳的旋律;再如三只蓄势待飞的丹顶鹤或雄鹰,神态各异,充满生机与活力。建造校园雕塑是构建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因为无声的雕塑,通过学生们的联想和想象,变成了有声的教育实体,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理想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起到了润物无声、熏陶渐染的重要教育作用。

⑶ 整合人文景观。通过对校园人文景观的充实、完善、整合,使我校全体师生员工长期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标志性的建筑(待建);宽敞的塑胶运动场;含意深刻的校训、校徽(待征);葱绿的花草树木;鱼儿嬉戏游动,鸽儿舞前弄后(待设);喷泉草坪相伴相映;内涵独特的景观雕塑(待造);墙上文化的励志警句(待挂);文化走廊的丰富多彩;校史展现的精彩纷呈(待筹)。通过这些显性的校园文化层面,折射出的则是我校办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学校精神等深层次的、隐性的、深刻的、沉淀的学校文化内涵。

三、学校标志

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里,从街头的交通信号灯到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标,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标志。一个标志不仅代表着一个存在实体,而且表达着自己独特的含义。于是法庭的标志多威严,银行的标志示人以诚信,剧团的标志飘逸而流动。而学校的标志不仅应突出教育的特点,更应该在此基础上显现本校特色,如校训、校徽、校歌、校风、教风、学风等是达到此目的的最直接的手段。下面以我校的学校标志结构与构建情况为例。

⒈ 校训: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学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⒉ 校徽:

校徽是学校徽章的简称,是一所学校的标志之一,代表学校的尊严。其主要目的是分辨人员、留存纪念和通过图案、文字来介绍学校的性质和学科;同时在佩戴校徽的时候也给佩徽者在无形中增加了纪律约束,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我校目前尚未设计出校徽。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尽快征集落实。

⒊ 校歌:

校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是一所学校对内的号召和激励,对外的形象展示和宣言。主要反映的既有办学者、教育者的理想、要求、愿望,又有受教育者的感受、追求和成长心声。校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弘扬校风为目标,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情操,对于培养良好的校风、形成学校的优良传统起到很强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我校目前尚未创作出校歌。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尽快征集落实。

⒋ 校风:

校风即是学校整体风气的简称。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校干部的作风、教师的教風、学生的学风以及各班级的班风上,还存在于学校的各种事物和环境之中。良好的校风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之一,又在教育和管理上具有特殊的作用,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优良传统。建设好的校风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校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我校目前正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征集。

⒌ 教风:

教风是指教师的教育观念,品德修养,教学风貌,治学态度,科研意识和教书育人的表现。优良教风主要表现为教师坚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爱学生,严谨治学,潜心执教,为人师表,善于创造,精心育人之风。教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我校目前正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征集。

⒍ 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是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渴求和在学习中是否勤奋刻苦、学习纪律是否严明;是学生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我校目前正在全校师生中征集。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強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