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贫困

2017-04-20李虹

祖国 2017年4期

李虹

摘要:随着人们对贫困认识的深入,贫困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总的来说我们对于贫困内涵的研究经历了物质生存贫困(生理层面),社会人文贫困(社会文化层面)与能力发展贫困(能力剥夺层面)。本文谈论了贫困内涵、贫困成因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贫困。

关键词:贫困内涵 贫困成因 对待贫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适应与改造自然,人类通过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生产工具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生产生活条件,挑战和战胜贫困的历史。贫困这个词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将贫困与穷、没钱划上等号,多数人,尤其是在校学生,都感觉自己属于贫困者(即穷人),钱总是不够用的。那么感觉自己穷就是贫困了吗?当然不是的。1901年,Rowntree第一个对贫困进行了概念界定,提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需求,则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这一概念界定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采用。此后,各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学者和形形色色的组织机构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贫困一词进行不同的描述。

1979年P. Townsend贫困进行了界定,将缺乏资源而获得食物与社会活动等起码的生活社交条件的都定义为贫困者。1990 年世界银行认为只要“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就是贫困,并指出贫困的相关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还要包含许多原属于社会福利的指标,将贫困研究突破经济学范畴,扩展到社会学领域。欧共体委员在《向贫困开战的共同体特别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中受到P. Townsend贫困理论的影响,也是从资源缺乏领域对贫困进行界定的。1993年C. Oppenheim 提出贫困者除了具有物质短缺的特征外,还具有社会与情感匿乏的特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森 (2001)将贫困归结为缺乏能力导致的收入低下。贫困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总的来说我们对于贫困内涵的研究经历了物质生存贫困(生理层面),社会人文贫困(社会文化层面)与能力发展贫困(能力剥夺层面)。

国内学者学者真正对贫困内涵进行学术界定则较晚。1993年童星和林闽钢将贫困界定为物资与机会的双重缺乏,既是经济落后,又是社会与文化的落后。汪三贵(1994)、赵冬缓等、康晓光(1995)等对贫困的概念界定均受到前人研究的影响,对贫困内涵的研究仍然突破不了物质生存贫困,社会人文贫困,能力发展贫困三方面的范围,虽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意思都大同小异。2011年王朝明等开始了对社会资本反贫困绩效的研究,将贫困的内涵又扩展了一步,得到了社会排斥贫困,即社会网络层面的贫困。

尽管国内外理论界已对贫困从各个层面进行了概念界定,但出于实践工作便利性考虑,从实践层面贫困的定义往往简单直接,侧重与物质层面,更便于操作,不容易产生歧义,如国家统计局(1990)就简单直接地将贫困定义为物质贫困,只要收入达不到最低收入标准就是贫困户。

除对贫困内涵的研究外,国内外学者们还积极探讨贫困的成因,对贫困成因的分析是更深层次的内涵界定。国外关于贫困成因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马尔萨斯与拉格纳· 纳克斯 (1953)认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贫困,建议要控制人口增速;马克思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建议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哈维·莱宾斯坦(1957)建议通过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来发展经济、缓解贫困。国内关于贫困成因的讨论也很激烈。王小强、白南风等(1986)、胡平(2006)等、林蜜珠、吴能义等认为贫困户自身素质低下与技能缺乏是其贫困的主要原因。、李含琳等学者认为贫困的原因是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资源要素、人口素质以及科技水平等多因素共同导致的。银锐(2007)以我国贫困与资源的空间分布维度为切入点,认为我国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源要素缺乏,建议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深入推进。蔡昉(2003)从历史推演角度对中国贫困进行划分:“整体贫困”(改革开放前全国)、“边缘化贫困”(改革开放后“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冲击型贫困(改革发展中的弱势群体)。

说到这里,接下来就要谈谈人们看待贫困的心理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现在许多年轻人在日常交流时喜欢自称穷,但其行为表现却是尽量显得大方,生怕别人认为其生活贫困。尤其在学生群体中,部分贫困学生及其家长都不愿意身边的同学老师知道其家庭贫困,同情容易伤害其自尊心。许多人对其不解,认为是打肿脸充胖子,是脆弱的自尊心作祟。我们首先要肯定这部分年轻人的自尊,有自尊心是好事。如果没有自尊何来自强呢?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如何正确看待贫困。中国早在《韩非子·奸劫弑臣》中就提到了“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其意为对生活贫困的人给予帮助是仁义之举。这一思想对今人仍有深远影响,人们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余,往往愿意无偿帮助比自己社会困难的人,这种仁义之举现在被称为善良,是种美德。但助人者并不就高于被助者,别人接受你的帮助的同时并不具有接受你的指指点点的义务。被助者得到了帮助,助人者也得到了心理满足,这是一种双赢。助人者千萬别有一种债主心理,这会使本来的双赢变成双输。而被助者则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是对某个人,而是对社会,贫困时积极坦然地接受帮助,有能力时帮助更需帮助的人。对于国家的的各种助学政策,贫困生不必不好意思,积极申请,努力学习,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条件,回报社会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真正需要感觉可耻的是那些没有自尊心,利用别人的善良,恶意卖惨,骗取帮助的人,如在火车站等公共场所与网络上有一些职业乞讨者,编造各种理由长期乞讨为生。贫困绝对不是好事。除了在文革期间过度左的思想的影响下,将无产阶级等于了贫困,人们以穷为傲,在其他时期我们一直致力于减轻贫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是主要任务,先富帮助后富,一起实现共同富裕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我们不仅要高度赞扬助人者的仁义,还应肯定被助者的自强不息,如2014年的绵阳“卖面哥”面对女儿的白血病,通过卖面筹集药费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天助自助者。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