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党组织文化与高校党员管理教育
2017-04-20吕莹
吕莹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 201300)
摘 要: 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党组织文化体现在文化认同、文化反思和文化自强上,在“文化自觉”语境下创新党员管理教育,就是努力将党员塑造为具有强烈文化认同感的“文化人”,追求文化自强的“厚重人”,进行文化反思的“创新人”。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党组织文化 党员教育
党组织文化是党建实践中提取的新概念,是党组织和党员创造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优良传统、精神风貌等的总和,是党组织在自身建设中呈现出来的文化要素[1]。人是组织中的人,组织是人的组织。包括制度、精神、物质等在内的党组织文化深深影响着组织内的每一个人。党组织文化的形成历程、发展特点影响着党内每个个体的发展方向。要培养优秀的党员,必须熟悉他赖以生存的土壤,必须理性认识党组织文化的特点。
1.党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战争文化与革命型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个以“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时代下,我党成立之初就是以革命为主要手段,肩负着民族独立、推翻旧制度的历史任务。在这种革命目标氛围中,党内文化主要表现为“战争文化”。这种文化不但影响党内成员思想,而且长时间支配党的各项实践,使党内逐渐形成“纪律严明、斗争坚决”的革命时代党建文化特点。在这种坚定革命理想指导下,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行动力和实践力的,是符合革命党人实现战争胜利的心态和需求的。当时,党组织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革命提倡的群众路线是完全一致的,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目标文化与行政型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取得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其政权有效性和合法性迅速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阶层的支持和确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凭借党组织强大的统一行动能力,依靠着明确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绩。在这种“目标文化”指导下,党组织渐渐协调全国各群体、各阶层的力量,逐渐引导意识形态发展。党组织借助国家行政权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具有高度行政文化的党组织群体展现了极高的行政效率和组织能力,党员的行政能力和执行能力都得到了强化。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帮助实现了经济建设目标,但由于过多地强调集中,出现一些隐形矛盾。
(3)创新文化与学习型党组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党组织不断探索新颖、多样的文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随着当今世界环境的网络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世界政党政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人类社会不断朝着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我党只有不断地学习,积极探索党组织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型党组织要求我党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的指导下,用人文关怀和民主理念服务社会。相应地,学习型党组织要求党员个体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力、学习力和创新力,在“学习―思考—改变―创新”发展模式中,实现党的事业、党组织与自身发展的协调统一。
2.党员管理教育需求与现状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種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选择与构建,党员管理教育即对党组织文化的传播、党组织文化选择与构建的体现。
(1)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高校党员是我党重要的后备力量。高校党员在党员总体中占有较大比例,他们是党的光荣传统和思想理念最广泛的继承者。高校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对实现全面建设党的工程、实现党事业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党员是党的新鲜血液,是确保党的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力量,“一旦心理结构实现对象化,则心理结构的想象性建构便失去前行的动力”[2]。所以,在新时代众多挑战面前,培养高校党员的政治素养、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校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其次,高校党员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人群,具备接受能力强,受教育程度高,道德感和纪律性较好,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特征,是同等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就业中,他们在公务员、村官等党和政府相关岗位工作的优势和概率高于他人,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名片和形象。所以,对高校党员在校期间的管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高校党组织文化下的党员管理用力不均。在党组织文化中一直有制度和规范上的要求,所以在学生入党前高校党员管理是很完善和严格的。在党组织文化发展中,由于忽略全程考核和教育,发展后的管理缺位一直是存在的。有些大学生成为党员后行为松散,高校党组织缺少这方面的约束、监督和考评。其次,一些高校党组织文化下的党员发展标准欠妥。目前,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某些学生入党功利性动机明显,思想上没有与组织同步入党的现象。另外,由于党组织考评基层群众及入党积极分子存在很大难度,因此标准中常常以成绩为“一票否决”的要素,实际上影响发展对象的积极性。实际上,真正优秀的党员不仅在学习上要做表率,更要在工作和生活上起典范作用。再次,高校党组织文化下的党员教育长效不足。高校党员教育存在前期教育与后期教育不成体系的情况、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不一致情况、理想信念教育欠深入情况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某些学校党员教育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不足,使一些党员缺乏理论深度和现实高度,理论修养不易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3.党组织文化自觉与高校党员塑造
文化自觉概念是由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提出的,“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我们要对自身所处的文化有清晰的认识,并对多种文化主张和选择有独到的见解。作为党组织中的一员,我们要明白党组织从何而来,清楚它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而对党组织产生文化上的认同;加强党组织文化的自主地位,追求文化上的自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辩证地看待党组织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反思。这都是在党组织文化自觉视域下塑造党员要培养的三方面能力,进而使党员变成“文化人”、“厚重人”、“创新人”,而非“政治人”、“单薄人”和“保守人”。
(1)培养文化认同,做一个“文化人”而非“功利人”。
文化认同是我们进行文化自觉的前提和根基。所谓文化认同,是对自己文化的信任和热爱,对文化中的“美与丑”、“先进与落后”因素的辨别能力和批判继承的勇气,对文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及掌握能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道家文化,无论是古代故事还是近现代历史,在其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丰富性与历史感。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充满文化和历史色彩的,从政党成立之初的革命型党组织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行政型党组织再到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成的学习型党组织,不断建立和完善的政党制度、政治体制、群众基础、历史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总结。只有清楚地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组织是如何而来的,经历了什么变迁,熟练地掌握不同阶段的党组织特点,认同其文化,才能真正融入党组织之中。党组织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对丰富的革命文化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信任。现代社会有精神失落和物质至上的习气出现,高校某些党员的文化认同问题相伴而来,这是关系高校党员发展和党组织稳定的重大问题,是高校党员教育工作需要正视和改变的问题。我们要从内心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辉煌历史,真正从心里认同党的文化和历史,以至诚之心光荣地加入党组织,不能被当今社会一些入党的功利现象所迷惑。我们要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血有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是“文化人”,而非“功利人”。高校党员管理教育必须积极引导党员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用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满足不同文化的学生,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高校党员教育要积极将学生的现实奋斗与马克思主义理想嫁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结合,将常人常理常情与政治信仰结合,使高校党员学生对党的纲领政策、目标任务、执政理念和体制方式形成政治认同,使其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真正无私无畏地为积极建设我党领导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2)追求文化自强,做一个“厚重人”而非“单薄人”。
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视域下的目的所在。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90多年的历史,它的形成过程和建设过程是一个政党文化构建、积淀的过程——其历史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思想路线是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其服务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组织原则是以民主集中制为特点,其时代特征是以“中国梦”为代表等,以上共同构成了我党文化的核心。所以,我们党的文化史实际就是一部自强史。我们要以文化自觉这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武装自己,运用自身文化优势,汲取别的文化对自身的补给作用,发展、更新自身。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量未经筛选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流入高校学生群体中,使某些学生盲目地追求形式主义内容,缺少文化内涵上的思考。高校党组织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实践,将党组织自身具备的深厚组织、思想、制度、廉政、作风等要求贯穿起来,为组织成员打造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准则,不仅在行为和制度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规范,更在精神面貌和思想高度上对组织成员进行供给和引导。高校党组织开展的文化建设要围绕以上政党文化建设内容,体现党组织的活力和生气,培养党员的文化传承、文化自强和文化担当,自豪地且谦虚地对待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珍惜人民群众在我党领导下创造的优秀文化资源。只有党员教育向更高、更深远的方向进行,党员内心才有坚定的信念、自觉的精神和终极的关怀,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整合社会、融入社会、凝聚社会。因此,文化自强不是单薄而简单的,而是厚重而实在的,要求党组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党自身实践经验推进立德树人中心工作、推动党等教育发展、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精神的党员,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3)进行文化反思,做一个“创新人”而非“保守人”。
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覺动态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自觉就是一种反思。费孝通曾指出,文化自觉的含义应该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反思意识,实质是对自己文化的来源、得失的清醒反思。缺乏文化反思意识,不了解自己文化的来历、生成过程及特点,就无法准确地把握自己,容易导致文化发展上的故步自封[4]。用反思的态度看待党建工作,可以利用多样文化(世界文化、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多种文化资源突破党建原有的界限,增强党建活力和党建文化号召力。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了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一切优秀文化都难以持续。因此,文化自觉要求党组织理性思考和自觉关照学生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党组织要鼓励有效的沟通、保持开放的氛围。党组织宜就学生最关切的问题集体讨论,大搞“群言堂”,必须以培养党员创新创造性为党员管理教育最终目标,因为相对于教育机构的定位,高校更像一种文化上的存在,离不开创造。创新能力的提高之所以是高校党员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因为高校党组织是党组织创新的阵地和摇篮,是党组织旺盛生命力得以保持的根源。综上,高校党组织必须基于高校“文化”这个本质属性,利用独特的文化气象、高尚的文化品位、自有的文化资源开展工作,在各种文化交汇、交锋、交融中培养真正能以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把握时事潮流方向和政治方向的,为党组织文化去故立新、创造优秀学校文化努力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郭爱枝.党组织文化自觉的认知与塑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46-47.
[2]李宗刚.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J].文史哲,2014(6):6-7.
[3]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12.
[4]张冉.文化自觉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J].人民论坛,2012(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