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45年:这不是一部黑帮电影?
2017-04-20丁神灯
丁神灯
45年来,《教父》系列已经登堂入室,被封为极品电影。然而《教父》的出现却并非一日之功,这背后体现着好莱坞工业几十年的进化过程,并且遭受了意想不到的非难。
教科书式的开场
1972年3月15日,《教父》在纽约首映。一场早春常见的雪暴正在拜访美国东北部,但争睹这部电影的观众并肩排了六个长队,绵延数个街区。
“我信仰美国。”
电影开始了,黑漆漆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大脸,而且被截得不成比例。
这是业余演员Salvatore Corsitto扮演的殡仪馆老板。他是个地道的西西里人,一辈子只参演过这一部电影,却完成了一个被写进教科书的开场。
导演科波拉很早就读过马里奥·普佐的原著小说,得到拍摄《教父》的机会后,他想认认真真地把它拍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史诗,而派拉蒙投拍《教父》却根本没什么野心,只打算借着这部畅销小说,制作一部大路货的犯罪片捞上一票。那是一个电影业被电视冲击得风雨飘摇的年代,初出茅庐的科波拉被选中执导,除了因为他的意大利血统,主要是因为……他便宜。
不过科波拉也不是毫无根基,他凭借《巴顿将军》的剧本刚拿到了奥斯卡最佳编剧,那个开篇的演讲桥段已成了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开场之一。拍摄《教父》时,他想让电影的开场戏超越《巴顿将军》,虽然这听起来难于登天,但他做到了——科波拉确实拍出了一部史诗级电影。
首映时,科波拉远远躲到了巴黎。据说他有点不屑于自己,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个艺术家,而不是去拍这样的院线商业电影。另外,大概也是因为《教父》拍摄过程太艰难了——
从开始的选角阶段,科波拉就在和派拉蒙不断地争吵,费尽周折才让片方接受了他心仪的白兰度,还有当时毫无名声的阿尔·帕西诺。影片开拍后,则是和制片人无休止的战争,剧组几次传出科波拉要被炒鱿鱼,连好基友乔治·卢卡斯也对他苦心相劝:这个戏咱就先按着资方的要求凑合拍完吧,搞艺术的梦想以后再说……
但最终,投资690万美金的《教父》成功了。首映之后,派拉蒙就开始逼迫影院提前支付票房分成,并且提高了分成比例,悲催的院线无法拒绝,因为不答应,他们就拿不到这部热门大制作的拷贝。这无意中成了好莱坞大片全新营销方式的开端。
《教父》彻底改变了美国电影。科波拉、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中兴好莱坞的新锐导演由此崛起,一个拍大片赚大钱的时代也从此开启。
《教父》背后的好莱坞工业进化史
45年来,《教父》系列已经登堂入室,被封为极品电影。然而《教父》的出现却并非一日之功,这背后体现着好莱坞工业几十年的进化过程,并且遭受了意想不到的非难。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下的美国愁云惨淡。虽然并未完全受到大萧条的影响,好莱坞的日子也不大好过。影院上座率一落千丈,票房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打造多样化的影片才有可能招揽观众。
正当好莱坞束手无策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让局面雪上加霜。美国参战后,好莱坞在政治策略的授意之下,积极在影片中宣扬爱国主义、国家荣耀,同时号召国内不同种族的群体与美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这种宣传攻略竟然使当时的影院上座率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二战结束几年后,影院票房再次持续走低,相比去城市中心看电影,人们更乐于在田园风光中消遣。消费的热点主要是购房和添置家居用品。而作为更为方便廉价的娱乐形式,电视机的风靡普及也把电影工业逼得步履维艰。另一方面,欧洲市场开始注重自制电影作品,法国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电影运动风靡一时,也直接压缩了好莱坞电影的欧洲市场。而真正给好莱坞致命一击的是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UAC)。
麦卡锡主义的出现导致HUAC严格审查电影内容,由此生成了臭名昭著的“好莱坞黑名单”。如果影视从业人员被认为是美国共产党党员,或对共产主义表示过赞许、同情甚至参与其中或拒绝帮助政府调查共产党活动的,都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单。黑名单对好莱坞发展造成了直接冲击,人们迫于生计,或违心屈服,或与业内朋友反目,整个产业笼罩在意识形态审查的阴影下。
一直到1967年前后,年轻一代的电影从业者开始崛起,好莱坞进入了“美国新浪潮”时代。年轻人的冲劲和标新立异使类型电影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电影开始具备激进的社会意识,并且勇于反对僵化的体制。
同时电影的受众群体也趋于年轻化,16岁到25岁的观众挤满了各大院线。电影制作者和电影观众由于相似的价值观念,在相互交流中齐头并进,开始推动电影工业前进的车轮。这种相辅相成彻底挑战了原有的工业体制和价值体系,形成了以弗朗西斯·福特·柯波拉 、马丁·斯科塞斯 、乔治·卢卡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为代表的“美国电影新浪潮”。
隐喻与致敬:一部黑帮电影的盛宴
新浪潮期间,好莱坞出现了大批叛逆的、逃避现实的电影。《星球大战》系列让乔治·卢卡斯名声大噪。《教父》系列电影则使导演科波拉被推崇成为美国新浪潮的旗手。《教父》将黑帮片与移民家庭、美国梦想结合,推陈出新,成为经典。
然而,科波拉也因此饱受美化黑帮罪行的指责。黑帮犯罪行为混杂着暴力血腥、腐败堕落,是社会负面的集中体现。在影片《教父》出现之前,黑帮片的套路是描写黑帮的兴衰灭亡,最后犯罪分子会得到法律制裁。
黑帮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以《小凯撒》(1931)、《国民公敌》(1931)和《疤面煞星》(1932)最受追捧。1966年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黑帮电影由此开始了浪漫主义倾向的重新定义。对这种重新定义的终极体现,最終集合于电影《教父》身上。
《教父》明显与老套黑帮片不同。第一部的结尾,凯在房门缓慢的合拢中,远远看见迈克尔接受属下臣服的吻手礼。这一幕意味深长,但是显然迈克尔没有遭到法律制裁。《教父》由此挑战了传统黑帮片的既定类型,也挑战了当时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大众斥责科波拉用迷人的电影手法美化了黑帮,颂扬反英雄。对此,科波拉异常愤怒。他公开为自己辩护说,他拍这部电影并不是支持犯罪行为,更不是为了支持意大利黑帮。
事实上,他一直把这部影片看做是一部西西里家族的编年史,家族的先辈来到美国,在自由主义的引导下,追寻梦想追求幸福。相较于暴力与犯罪,影片着重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亲情、忠诚和友谊,导演科波拉也从不肯将其视为黑帮电影。
推出《教父》之前,派拉蒙影业正处于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衰退危机中。派拉蒙雄心勃勃意图扭转颓势,在立项之初就决定,为了体现原汁原味,坚持寻找一位意大利籍导演,于是锁定了科波拉。虽然科波拉也处于个人破产危机中,但是他自持艺术家的身份,并不想接拍这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他认为原著小说是一部哗众取宠的低劣作品。最终,他的朋友乔治·卢卡斯晓之以利益之重,说服了他。
影片在纽约开拍之初,就遭遇了各种非难。当地的美籍意大利人联盟多次抗议导致拍摄中断。该组织声称这部影片中含有意大利黑帮情节,完全以贬低美籍意大利人为目的。同时真正的黑手党也抱怨该片会恶化他们的形象。对此剧组不得不发表声明,宣称这部电影中的犯罪描写源于改编、悉出虚构,并没有任何丑化美籍意大利人的目的。
从同意接拍那一刻起,科波拉就始终坚持要拍摄一部美籍意大利人追寻美国梦的史诗,而不是拍摄黑帮成员的暴力生活。他表示,暴力情节作为一种暗喻,表现了意大利人想要实现美国梦的情非得已。那时的美国,尽管表面上接纳外来族裔,实际上并没有积极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工作机会。所以系列影片中特意刻画了维托·柯里昂在美国成长的过程里,为了自己和家庭,逐渐接纳有组织犯罪作为安身立命的饭碗。
对于上述理由,科波拉知道并不能使舆论信服。于是在该系列的后两部影片,科波拉还是让迈克尔以及柯里昂家族为自身的暴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电影《教父》的出现,让其后的影视从业者得窥门径。尽管科波拉否认其黑帮电影的掌舵地位,但是黑帮片确实由此枝叶繁茂起来。无论是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还是安德鲁·博格曼的《新鲜人》都从《教父》系列中汲取了诸多营养,电视剧《黑道家族》的成功又将黑帮类型伸展到电视工业。
如今的影视作品到处充斥着对于《教父》系列电影的各种致敬,从台词到情节,从摄影到音乐不一而足。对于影视制作者和观众来说,科波拉这部具备独特感召力的视觉盛宴足以让人们各取所需,又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