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2017-04-20蒿峰
齐鲁周刊 2017年13期
蒿峰
玉螭
“螭为龙生九子之一”,“无角曰螭”。螭纹出现于玉雕作品源于春秋,繁于战国,盛于两汉。春秋战国时期,螭的造型特点是身长似蛇,盘曲挺拔,充满生气。螭身有二足、三足、四足之分,尾饰束丝纹。螭首有两种,一种圆脸无身,一种长脸有耳,嘴鼻狭窄。西汉时期,螭纹造型变化很大,身形若走兽,四肢肌肉发达,肘部强劲。螭头如虎,方面短吻,尾细长,多纹丝纹装饰,形象上更凶猛,更矫健,更有张力,所以习惯上也称其为螭虎。
汉代螭纹造型,基本上是头型短而宽(方面),眼睛位置靠前,两腮内收,面部下半段收窄,两眼角到嘴呈凸榫型。螭纹在汉代类型较多,在其基本形状基础上,有的学者将其分为七类:一类,虎面突出,方圆耳,无角,尾饰束丝纹。二类,方面、方圆耳、有角。三类,虎面、无角、耷耳。四类,有角、耷耳。五类,打洼工艺做成圆耳。六类,螭身出现羽翼。七类,母子螭相对,大螭盯住小螭,又可稱为母螭教子。
汉代螭纹多装饰于剑饰之上,有浅浮雕,高浮雕两种,设计多奇巧,雕刻工艺精湛。另外,大量装饰于鸡心佩上,装饰于出廓璧上,装饰于日常用具上,装饰于带钩印章上,皆显高贵,成为龙凤之外最常用纹饰。
汉以后各代,螭纹都是宫廷用玉和民间用玉的主要纹饰,但皆不复有两汉的辉煌。螭的身姿、神态、脚爪再也没有了两汉的力度,仅具装饰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