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为“名师”植根于课堂

2017-04-20吕崇平

教师·中 2017年3期
关键词:名师课堂

摘 要:成长为“名师”,“名师”的重要工作是什么?是“专业引领”。这就要求我们省级骨干教师们,未来的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的领军人才,对学科的本质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要加强学科发展的持续性,要有精湛的学科专业水平。当然,我们每个人的长处不一样,短板也不一样,发展的模式恐怕也会不一样,因此,更需要自己寻找自己的不足,进行思考并加以研修。

关键词:名师;课堂;教师执教能力

一、引言

我们骨干教师的成长以及研究工作应始终围绕“在課堂中成长,始终处于研究的状态,关注团队与我们的共同发展”。其中面对“课堂”“研究”“团队”,这三个关键词,作为省级骨干教师,在这三个方面可能就是团队意识相对弱一点,怎样让教师在团队中有更好的发展呢?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课堂时,要从教师最需要的地方入手。

二、名师对教师执政能力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它强调:“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教师研修的重点是执教能力和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研修活动要重视引导教师理解和掌握学科教学规范,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研修的内容包括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学生学习诊断、学业辅导、过程性评价、考试命题研究等,即要从聚焦课堂到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

课改后的课堂正积极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实现着新课程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们的课堂也正在由从聚焦课堂到关注教育教学全过程,也就是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课堂要求教学也更加关注实效,关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关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包括动手实践活动经验、数学思考活动经验、交流合作活动经验,等。在新课改的这十多年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探索出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并得到了有效推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我们骨干教师,尤其是我们的数学骨干教师,在数学这一领域的高端发展上、专业发展上关注、研究课堂,让教师们来分享我们在教学研究中的一些思考、一些成果。

在教学中的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用课这五个环节当中,上课是重点,这一环节直接与学生打交道;备课、说课是为了上好课,备课和上课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做到的;评课和用课也是为了上好课。但这个我们就更加要求骨干教师、要求名师、要求教学研究人员、要求教学管理干部,要有评课和把“课”用作情境的能力,并将之设计在教研活动当中,让更多的教师把它用好。总之,整个环节都是为了上好课。备课、说课、上课是每位教师的基本技能,评课、用课则更强调我们骨干教师的作用。在这五个环节中,说课、评课、用课是典型的团队活动,这三个团队活动所介入的专家和参加的人员又各有差异,我们可以去思考找什么样的专家、应该组织哪类活动,这不是“一言堂”的说课比赛,而是“头脑风暴”式的共同讨论;评课又要请什么样的专家,应组织哪类活动;用课更应该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三、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基本路径

教师成长的基本路径是: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现—作业设计—作业评析—测验编制—测验分析等,要用这些基本的路径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学者在独立备课时,对小学阶段数学这一学科的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的文本解读要有课程设计意识,在以编者、读者的身份进行解析的文本解读过程中提高自己文本解读的素养,并试图将此转化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现就是让教师和学生模拟课堂中的多角度转换,让我们又一次确定课堂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给学生什么样的教学。

1.课堂诊析

课堂诊析是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诊断旨在根据教学评价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有目的地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看、听、问等手段来获取有关信息,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经常被要求对同行的课进行评课、课堂诊析,即我们开展的教研活动。教师怎样去进行课堂诊析呢?首先我们要先了解课堂诊析有哪几种:①素描实录式的评课;②对话追问式评课;③诊断建议式评课。采取的形式大概有三种:①综合性诊断;②主题式诊断;③分类式诊断。

2.作业设计及作业评析

(1)编制布置作业的教师需要以作业使用者的身份来看作业,以学生的角色体验作业,借此研究和反思作业的布置是否有效、长效。

(2)测验编制与测验分析。即研究命题的教师以应试学生的身份看测验,以学生的角色体验了解测验,借此来研究和反思命题及评分标准。

四、“同课同构”,实现教学能力的提高

“同课同构”的教研形式更多的是关注课堂教学能力的呈现和提升,追求教学设计的“动态落实”曲线过程。 教师们“同课同构”,简而言之就是用一样的教案、相同的课件,由不同的教学者进行的教学。我想,我们的教师可能会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会有些不以为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环境,学生是一个动态的主体,师生之间又存在一个相互反馈的过程。所以预设仅仅就是预设,无法调控整堂课。虽然大家的“主流”过程是一致的,但对于细节的处理还得依靠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比同课异构更有挑战性、可比性。

总之,教师们如果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你一定会感觉这样的课是真实的课,因为这不是展示课,更不是表演课,而是常态课、研究课。它没有演、没有秀,让人觉得很亲近、很实用,让人受益匪浅。我想,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很多疑惑点一定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作为旁听者也会感觉离自己很近,自己平时的表现也投影在执教者的身上,这样的听课、评课,受益的不仅是“当局者”,更有 “旁观者”。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能使人深深感受到 “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有力地促使了教学者的专业化成长。同时,也会带给听课的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让我们从中去发现、分析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境,等等,从而引发我们探讨不同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这对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在实践研修中,最核心的活动是紧紧围绕某一专题而展开的研究与实践。在接近真实教学现场的任务面前,教師会表现出很强的探索欲。当然,尽管教师们的研修成果会因个体能力的不同而有些差异,但却能真实地主导各自的思考与研究,参与伙伴的合作研磨,并在实践中使自己越来越成熟地完成任务。

五、骨干教师的听评课

骨干教师的听评课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研发阶段—培训阶段—实践阶段—总结阶段。在课堂教学诊断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下面四点;①缺失科学的观察手段;②偏重教师教的行为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活动;③研讨点到为止,缺乏深入研究;④分析的观点散乱,忽视核心主见。

面对以上课堂教学诊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我们数学教师课堂诊断能力为切入点,有三个方面的措施:

(1)推广课堂观察技术,紧扣三个“坚持”:①坚持“课程标准意识”;②坚持“以学生为本”;③坚持“小处着眼”。

(2)提高教师基于课堂观察、透视教学意图、正确诊断课堂的能力,抓四要:①要分析课堂的本质特点;②要学会揣摩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③要善于分析具有教学活动的教学实效性;④要善于反思,敢于质疑。

(3)认真经历和体验教学改进对策的研讨过程,方式有:①养成边记录课堂细节,边现场换位思考对策的课堂观察习惯;②课后与授课者研究,进一步改变教学策略;③提出教学策略。

这里我结合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出课堂诊断的三种模式:①素描实录式评课;②对话追问式评课;③体验角色式评课。“实录”就是对课堂内容进行全方位记录,从点到滴。什么是素描型实录?素描型实录就是“白描”,对课堂进行不加修饰渲染地记录。

素描型实录的评课一般这样安排:①课堂流程,记录下课堂的主要流程(时间分配、板块结构、过渡语言),主要是师生的活动,简要分析各个活动环节教师的教学目的;②教师提问:记录教师在课堂中所提的每个问题,包括主问题、分问题和追问;③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口头和书面),教师的即时点评;④教师的肢体语言:包括教师的神情、姿态、动作、站立的位置、移动的情态等;⑤学生表现:关注学生集体及个体的表现(情绪、表达)。

六、学生学习指导

教师根据现场提供的内容,独立设计随堂作业与课后作业,并写出作业设计意图,然后交流、讨论和点评。活动后,将讨论生成的观点、建议整理汇总成研究报告,并分别撰写自己的研究体会。“现场作业设计”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们过去从未接触过这种教研形式。它能考量教师对文本的把握,以及学习点的捕捉、习题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七、结语

最后,我用“潜心致力,深造自得”这八个字与教师们共勉。深造自得,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培养学生成才,须使其达到“自得于己”的境界。而沉下心,不断地努力,是臻于此境的必由之路。学生成才是这样,教师深造更是这样。教学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不易,而教学工作又是不能间断的,容不得教师全想明白之后再去上课。许多问题搞不明白,不妨慢慢去想;有的问题不能全搞明白,不妨在有所悟的地方坚持做下去。只要潜心致力,假以时日,定有进步。尽管每个教师走过的路不一样,但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吕崇平(1961—),福建永定人,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江南育才小学副教导主任,小学数学副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江南育才小学)

猜你喜欢

名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