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国人必修课
2017-04-20陆洋
陆洋
今年两会期间,家风家教再次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重要话题。“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家风家教的重要论述,站位高远,语重心长。蕴含在家风家教中的情感和智慧,厚重如山,绵延如海,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张力,成为国人的一门必修课。
家风家教如种子破土,不可见却有千钧之力
3月17日下午,沈秀莉在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的“树清廉家风,创最美家庭”主题活动中发表演讲。作为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协调处副处长,沈秀莉深知开展“家风”系列活动的意义。“家事牵国事,家风引政风”,家教是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说起这些,沈秀莉心中别有一番滋味。
沈秀莉的祖父是一位老革命,曾获得抗战60周年奖章。在淮海战役中,作为村里唯一一个识字的先生,她的祖父自告奋勇为解放军运送军粮。本与家人约定就去七八日,但一别半年多毫无音讯。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家人担心坏了,祖母寝食难安,到处托人打听,村里甚至准备为家里颁发烈属证。半年多后,祖父终于回来了。原来组织上为他安排了新任务,为了及时完成任务,祖父来不及告知家人,就踏上了新的征程。解放后,祖父到了乡镇中心小学。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成了学生和家长最信任爱戴的“沈校长”。沈秀莉回忆:“祖父86岁去世的时候,十里八村的人都自发前来为他送行,队伍排了几里长。”
78岁时,祖父患中风瘫痪在床。沈秀莉的父亲和叔叔忙于工作,无从分身。二婶主动担负起照顾祖父的重任,每天洗衣做饭、端屎端尿、翻身、洗脚……一干就是近10年。2004年,二叔被查出患有尿毒症,透析多年不得不做换肾手术。久病之下,二叔的家底被医药费掏空。兄弟姐妹二话不说,凑齐了50万元治疗费交给二叔。而沈秀莉的父亲,也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提前退休回到老家照顾祖父。
在照料二叔期间,二婶积极乐观,从无抱怨。那时,她还同时肩负着照顾身患肺气肿的母亲和供养一双儿女上大学沉重负担。2008年,二婶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好人”和日照市道德模范。二婶家的孩子们也很争气,沈秀莉的堂弟成功申请到了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博连读的全额奖学金。二叔换肾后,病情得到了控制,至今并无复发。在沈秀莉看来,祖父的身传言教,就是这个家族的基因。再艰难的岁月,只要家人齐心合力,也必将雨过天晴。
继承了祖父的传统,沈秀莉的叔叔姑姑们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成为各自领域的先进工作者和标兵。现在,在儿子阿宝身上,沈秀莉也欣慰地看到了这种影响。“孩子从小就知道要孝顺长辈,每次出门,都主动扶着姥姥,老人不舒服就争着给倒水、拿药。”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行为也是家风最具象的表现。每每回溯成长历程,重温祖父教诲,沈秀莉都能汲取到精神营养、继续前进的动力。“家风家教的力量,如种子破土,虽不可见,却有千钧之力。”沈秀莉说。
从爱家而爱国,自然生发的情感脉络
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数据,从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中央纪委共发布34份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其中有21人违纪涉及亲属、家属,比例高达62%。
家风坏,腐败现。“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直指要害。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专兴站上了人民大会堂讲台,作了题为《坚守清廉家风铸牢家庭防腐“篱笆墙”》的发言。
这篇发言的来历,源于朱专兴身边的一个案例。“去年,我认识的一位官员深夜被依法带走,家中哭声一片,老人从此一病不起,妻子茶饭不进,孙子不愿上学,入狱后他悔恨地说:对不起组织、对不起群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亲人、对不起子孙后代,最后连自己都对不起,落个牢狱之苦。”
其实,工作在检察院一线的朱专兴不止一次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唏嘘之余,更多的是对事件的反思。“近年来,全国纪检部门查处的贪腐案件中,约四成与其家庭成员有关。2015年被查处的30多名中管干部,超六成违纪涉及亲属。”
从无数反腐案例中,朱专兴深刻体会到,家风家教是人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生态”营养素。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樣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亲人之间,往往容易最先发现问题,一定要抢先一步,扯扯袖子,咬咬耳朵,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早打好反腐倡廉‘预防针。”
每年,朱专兴带上两会的提案都跟反腐有关,今年也不例外。早在半年前,他就开始撰写,平时工作的体会心得、政协委员的履职尽责、自己人生的点滴感悟,都浓缩在这千字文中。“沐浴着谦虚谨慎、严于律己的家教熏陶,就会把握好手中的戒尺、心存敬畏自觉。”这一次,清廉家风,成为他笔下反腐的第一利器。
朱专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没怎么读过书,却从小教导我要诚实,要勤奋,不怕吃苦受累,他的话我是牢记在心的。”父亲对朱专兴言传身教,朱专兴对自己的女儿亦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国是大家的家,家是最小的国。”朱专兴在两会重提家风,或许也可为更多人自省之用。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代表深有同感。
20世纪50年代,周洪宇的父亲还是个年轻人,奈何出身不好,求学无门,父亲只能通过自学和业余进修的方式获取知识。从湖南闯到湖北,白日艰苦工作,夜晚灯下学习,还发表了文章《夜渡鄱阳湖》,收录在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万里长江》里。父亲的话不多,但踏实、肯学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几个孩子。
“看着他二十几岁的时候能做到这样,年轻时候的我经常反思。在经历波折的时候,我总是习惯性地想,如果是父亲,他会怎么做。”尽管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中,面临不同的问题,但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是存在的。
周洪宇认为,从爱家而爱国,从历史渊源中感受到家国情怀,这是一种自然生发的情感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