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度探究
2017-04-20卢健
摘要:纵观现行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评价标准,基本上依据精英教育、研究型大学的标准设定,模式与标准的一致性导致高等教育的同质化,这显然与转型理念背道而驰。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理念、功能、体制、目标等方面积极转型,以提升质量保障机制运行的有效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转型。
关键词:高校转型;质量保障机制;审核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98-02
一、从水平评估到审核评估的理念转型
从历史经验来看,以往的水平评估由于是自上而下的行政要求,存在评比的等级问题,各高校为了应付水平评估,被动地来查漏补缺,甚至不惜造假材料,造成各高校的“应试性评估”与“做秀性评估”。[1]为了改变水平评估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审核评估的理念。借鉴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其以院校审计为主要形式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能够充分尊重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主体性,彰显不同高校的发展特色。我国开展的审核评估,着重强调高校的主体地位,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回归到学校本身,这算得上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的一大飞跃。教育部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學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中指出,“强调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2]这些全新的评估理念体现了分类评估的特色,能够积极发挥评估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充分鼓励学校人才培养多样化,突出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对于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的顺利转型与健康发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它积极支持各类学校各安其位、错位发展、有机共融,凸显多元、自主、创新,注重本科教学常态数据监控,倡导学校开展自我评估。审核评估主要查看被评高校是否到达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层面不设统一的评估标准,审核结论不分等级,其核心是“质量”,目的是“保障质量”。
二、从“促建”到“助建”的功能转型
“以评促建”作为上一轮评估的重要原则,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高校加快建设步伐,促进高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一定的意义。然而,政府部门通过评定优、良、中、差等级的促建,带有强制性、唯一性、否定性,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之下,导致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为顺利过关,不得不采取弄虚作假等手段以期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这不但偏离了政府部门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的初心,而且超过70%以上的优秀率,优秀和良好比率更是高达96%以上,这样的数据与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实际排名相比较,其可信度亦令人质疑。因此,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要想有所扬弃,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根据自身的历史与现状来确定发展的重心,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以特色突出学校的亮点,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契合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的院校评估功能实现哥白尼式的转移,从“促建”转至“助建”。“以评助建”,其重点落在“助”上,即帮助、协助、辅助之意,它意味着政府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现状和条件等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帮助;社会通过更多的配套服务、专业引领来协助学校转型发展,软硬件建设逐渐迈上新台阶;企业通过与学校在科研、实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辅助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管—办—评分离的体制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统归政府部门主管,传统的办学体制中政府是毋庸置疑的中心,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只是作为政府主管之下的执行机构。前些年以政府为主导开展的教育评估,则主要是政府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做出的单方面努力,尽管学校与评估机构也尽量积极参与其中,但因为基本上处于被动者的角色,所以其作用并不彰显。这类评估,一方面学校缺乏主动性和持续性,很多质量监控措施在评估结束之后逐渐松弛下来,没有持续的内部动力引导质量提高;另一方面社会评估机构的存在被完全遮蔽,以功利性为目标的评估导致评估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评估标准的一致性,导致高校发展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我国高校的分类和多元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概而言之,管—办—评分离体制中,管是基础、办是核心、评是导向,三者各负其责又相互促进。“对于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来说,积极的相互合作、分享信息,共同面对困境与问题,确立规划和解决问题的机制,重视核心成果的取得,将有利于各方在横向、纵向区域上实现耦合”。[3]教育行政部门肩负管理规划的职责,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学校则是办学的主体,享有办学自主权,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根据自身发展的历史和地方需求,正确定位和拟定教育发展规划,把提升教育质量作为重中之重;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则根据广泛采集的数据和专业的评估监测,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做出客观、写实地评估结论,其评估结论不仅能够为学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建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为后续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形成良性循环。
四、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型
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历史原因,一般都是按照学科范畴来设计其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口径”,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和理论的传授较为倚重,而对于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显得薄弱,尤其是在实践育人体系设计方面缺乏深入思考和有效举措。在专业设置和建设方面没有与地区社会经济结构有机地联系,使得学生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捉襟见肘,在就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也无法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导致这类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求职受阻,因而产生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现象。因此,要想真正的转型发展,这类地方本科院校在确立办学定位时必须明晰和思考一些核心要素。例如,专业建设改革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可对照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结合行业、产业链对目前已经形成的专业内涵进行合理改造和有机整合,或是增设复合型新专业;从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学术性向突出专业内涵建设的应用性、实践性转型[4],尝试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校内专业改造评议制度,改变目前专业服务面向不清、特色不明等问题,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且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开展研制与开发能力,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即时工作能力,而且具备延时提升潜力。
总而言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需求。然而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这类高校难以回避一系列观念上、体制上、行动上的困境:首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念革命,它需要扭转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激发高校转型,加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其次,转型更是一种制度变革,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高校自身特点等基础上进行科学定位;再次,转型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要实实在在地付诸于行动,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这一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长喜,杨娟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问题与对策——2007年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4):27.
[2]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EB/OL].2015-06-24.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
7168/201312/160919.html
[3]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6.
[4]卢健.基于质量工程的协同创新之实然困境与应然取向[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