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族文化传承到媒体融合发展
——以《西双版纳报》六十年发展轨迹为例

2017-04-20马芸汪涛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4期
关键词:汉文西双版纳民族

□马芸汪涛

(西双版纳报社,云南 景洪 666100)

从民族文化传承到媒体融合发展
——以《西双版纳报》六十年发展轨迹为例

□马芸汪涛

(西双版纳报社,云南 景洪 666100)

当下,媒体融合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宣传如何破题,已经成为州市党报不容回避的一个课题。

长期以来,《西双版纳报》为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维护边疆稳定、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生态文明等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近年来,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不断涌现,新闻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闯出一条媒体融合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路子,《西双版纳报》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正在走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党报特色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以全新视角解读民族文化的新路子。

傣文报:创新载体传承文化

文字是文化系统中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文字从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文字又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工具。作为主体民族的傣族,是西双版纳州唯一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很长时间里,傣文是边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工具,也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助推器,一定程度上,所创造的文化代表着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文化。

解放初期,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专家改进创造了有700多年历史的傣文,即新傣文,使傣文便于铸字、排版,并于1957年3月4日用活字排版技术出版了《西双版纳报》的前身——傣文版的《消息》报,各族人民从这张印约有2000多个老傣文的四开小报中,了解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了生产生活情况,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记录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铅粒代替铁笔,贝叶换成纸张,《西双版纳报》在铅与火中宣传、报道、传承着民族文化。

科技在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活字排版技术被先进的电子技术排版逐步淘汰,傣文字模生产受到影响,傣文报面临停刊的危险。对此,是任由民族文化传播载体消亡、民族文化被现代文明进程所吞噬,还是改革创新,使之紧跟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1995年以来,西双版纳报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2003年,成功开发第一套新老傣文合一的计算机组版系统,计算机组版代替铅字排版,统一的字符,标准的语法,快速的编排,开启了民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光电时代。2009年11月,又创造了我国的“五个第一”:建成使用我国第一个傣文网——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站、我国第一个西双版纳新老傣文新闻采编系统平台、我国第一张西双版纳傣文数字化报纸、我国第一个西双版纳傣文网络视频平台、我国第一个西双版纳傣文网络声频平台,及时抢占民族语言文字数字化和网络化宣传制高点,实现了民族文化信息化发展。在推广实践中,西双版纳报社在傣文新闻网站开设傣泐文化传承馆,开办傣泐简介、贝叶经展示平台、傣泐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泐民族民间传承人简介、跟我学傣泐武术、跟我学傣文、跟我学章哈调、跟我学傣泐谚语等课件,并把傣文报上受读者喜爱的“贝叶文化”“说唱新闻”“民间故事”等栏目搬进网络,让更多傣族群众及周边的东南亚傣族同胞以及喜爱傣族文化的中外专家学者方便、快捷、全面地了解傣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扩大了西双版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统计,傣文网站每天的浏览量近5000人次,掀起了人们学傣话、写傣文、唱傣歌、听傣史的热潮,并带动傣文纸质报的发展。目前,傣文报期发数为18000余份,发行量居云南省民族语言文字报第一位。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傣文报也积极应对,创新发展,于2014年12月12日,上线发布新傣文、老傣文手机APP客户端,实现了新老傣文技术平台的资源共享和“可以在手机上看傣文报”的目标。至此,民族文化实现“掌上”传播。

汉文报:融合发展 传承文化

同属州委机关报的《西双版纳报》汉文报,于1957创刊发行,60年来,走过了坎坷而不平凡的征程。

近年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网络、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新媒体、自媒体纷纷涌进傣乡,该报的主流媒体地位遭到巨大挑战,形势严峻。为走出困境,汉文报积极应对挑战,寓新闻宣传和传承文化于报业融合之中,实现了报业的转型升级和“突围”发展。

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地位。《西双版纳报》汉文报切实推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技术平台、机制体制、经营模式“五个深度融合”,打造网站、移动客户端、手机报、微信、户外新兴媒体“五位一体”党媒新平台,承办了“六报两网”,即汉文报、新傣文报、老傣文报、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公报、西双版纳快报、西双版纳手机报,西双版纳新闻网、西双版纳傣文网,并于2016年推出西双版纳报微信公众号,每天及时、真实、权威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民生新闻及本地文化风采,形成导向正确、立体多样、传播高效的现代传播体系。2016年3月18日16时,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关累镇勐远制胶厂发生塌方事故,事故造成6人被埋死亡、1人受重伤。事故发生后,汉文报第一时间介入,采用微信公众号直播报道的方式,对事故现场、事故原因、事故救援、伤者医治、事故处理等进行了4天的实时直播,同时,在纸质汉文报、快报、手机报、新闻网上进行全方位报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了真相,引导了舆论,倡导了正能量,点击率迅速达到12万多人次,受到了党委政府和广大读者的称赞,奠定了新型主流媒体的地位。

2017年伊始,西双版纳报社正式推出“美丽西双版纳”APP新闻客户端,设置新闻、头条、傣语读报、艺术馆、赶摆、微电影、服务等栏目,将新闻信息和政务、生活服务、文学艺术展等集为一身,形成社交互动性强的有故事、有情怀的本地媒体。其中,充分利用1920年美国传教士建在报社内的一座石头房的历史感,开办“1920艺术馆”,为文学艺术界提供书法、摄影、美术作品以及织锦、慢轮制陶等作品展览,并为读者提供中介、代售等服务,为民族文化与市场接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西双版纳报》汉文版手机报用户为8522人,西双版纳快报用户为15748人,西双版纳新闻网每天浏览量在8000人次左右,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18000余人。

立足特色,彰显文化“软实力”。近年来,汉文报紧紧抓住12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优势,在纸媒、网络、手机快报、微信公众号、APP新闻客户端上设置专栏,策划专题,深度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宣传展示西双版纳的生态文化、雨林文化、贝叶文化、歌舞文化、村落文化、节庆文化、宗教文化、知青文化、普洱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农耕文化、民间工艺文化、傣医药文化等,成为广大读者了解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2016年4月泼水节期间,《西双版纳报》对整个节庆活动进行了微信公众号直播报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直播了划龙舟、赶摆、堆沙、放高升、取水、泼水、放孔明灯、非物质文化展演等精彩活动,向读者呈现了一场精美绝伦的民族文化盛宴,点击率近20万人次,读者远至美国、加拿大、法国,并纷纷参与评论互动。通过融合多种传播方式,媒体的新闻传播性和文化传承性得到充分展示。

拓展延伸,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西双版纳报社与云南另一家地市报玉溪日报社联合成立公司,开展州市跨媒体经营合作,开发建设党报公共阅报栏业务,承接一定的广告发布业务,并在实时滚动栏里发布新闻资讯、标语口号、民间谚语等,实现了公益事业和媒体经营的有机结合。到目前,已在景洪城区公共场所建立了75座新型多画面滚动灯箱式党报阅报栏,扩大了党报的宣传面,解决了广大普通市民和游客“读报难”的问题。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媒体融合发展、全新视角解读民族文化,在《西双版纳报》才刚刚破题,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殷红)

猜你喜欢

汉文西双版纳民族
我们的民族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四十年来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YU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