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发力
2017-04-20贺丽娜
摘要:21世纪的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强。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与中国一贯执行的外交战略和原则构成了挑战,促使中国在外交方面进行转型,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十八大以后,国家对外交工作进行了调整与部署,中国外交在姿态、布局、策略出现了新的变化。面临国内外挑战的压力,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不断开拓创新,继续积极进取,在外交理念、外交布局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十八大 中国外交 外交变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共中央在十八大会议上指出:“中国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八大后,经过改革的中国外交,中国以积极参与、主动塑造的姿态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增强大国意识,捍卫大国利益与承担大国责任。
一、中国外交态势新变化
十八大是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的起点。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既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做法,也不断与时俱进,从而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纵观十八大报告中涉及外交事务的阐述来看,中国外交态势发生了以下变化。
(一)外交姿态更加积极主动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以及中国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联系不断加深。基于国内发展的需要、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感以及国际社会的期望,中国在外交舞台上扮演着积极和主动的角色。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国际关系中要弘扬合作共赢的精神,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强调“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在几乎所用领域都要“大有作为”。在外交事务中更加注重“有所作为”,努力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十八大后的中国从被动应对国际变化转变为争取主动改造国际形势,努力把国际体系建设得更加公正、合理。在国际事务问题上,中国渐渐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和转变成了一个塑造者。
(二)外交布局的立体化与多层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外交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先后经历了“一边倒”、“两个拳头打人”和“一条线、一大片”等外交布局。改革开放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的是不结盟的策略,外交格局不断拓宽。十八大后,外交布局日益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和均衡化的特点。十八大后的外交布局可以从国别区域外交和领域外交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国别区域层面来看,十八大后的外交更注重全方位的外交布局。在外交布局上,大国是重点,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更加注重外交的立体化。在大国方向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合作都迈出了新的一步。在周边方向上,我国同东北亚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不断开创新的局面。此外在非洲、拉美、中东以及南太方向上,中国外交实现了全面覆盖。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内涵,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外交格局。从外交领域来看,十八大在继续重视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外交基础上,强调海外、海洋、网络、太空等领域利益维护的重要性。新时期的中国,海洋安全日益凸显,太空安全不容乐观,网络安全威胁让人堪忧。为应对种种挑战和威胁,高度重视海洋安全和网络空间的安全等显得尤为重要。
(三)外交策略更注重合作共赢与全面平衡
十八大后的国际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这种“新”体现在用合作来取代对抗,用共赢取代独占。其核心就是“合作共贏”。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需要树立多赢、共赢的新理念。中国外交提出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使合作共赢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普遍适用原则。合作共赢是中国在审时度势的情况下提出的重要理念。合作共赢的思想体现在中国外交的各个方面:经济上,开创共同发展的新愿景,“一带一路”的构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政治上,走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安全上,营造有利于各国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文化上,形成不同文化包容互鉴的新气象。合作共赢和全面平衡的外交策略成为了十八大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特点。
二、国内外挑战呼求外交创新
十八大外交变化现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原因。纵观国际国内大局,中国外交面临来自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挑战。十八大指出,“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在国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为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外交上进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形势大变化
1.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许多西方国家由于受到2008年经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缓慢。而新兴发展中国家整体上保持着较快的发展,话语权日益增强,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对调整国际格局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例如,G20取代了西方G7,成为了国际社会上处理金融危机和全球治理的重要舞台。在G20中,新兴发展中国家成员就占了11个。由此可见,在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下,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将不断提升,把国际关系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安全压力急剧上升
从传统安全问题方面来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大,需要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来自国际安全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从非传统安全问题方面来看,十八大报告就提到了大量非传统安全问题。比如说恐怖主义、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以及灾害治理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要的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对于安全问题,中国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积极主动为世界的安全作出贡献。
3.国家间软实力竞争激烈
进入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局限于硬实力的较量,而软实力的竞争呈上升趋势。例如很多美国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大片传入,影响了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提升本国的软实力来作为进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工具。希望能够通过改革来寻找发展的新途径,从而能在国与国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基于以上外部条件的变化,促使中国对外交进行改革,从而能使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国际事务中中国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国内发展新挑战
虽然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并且在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但中国人口较多,经济总量虽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位于世界80多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与外部环境相比,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国内矛盾很多。
1.国内社会变迁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国家利益分化和碎片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政与外交的联系日益紧密从而使得双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外交与民众的利益开始直接挂钩。外交权力不再仅仅集中于中央政府和职业外交部门手中,而分散到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广大社会行为体手中。民众对外交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舆论和媒体的变化对中国外交也产生了影响。舆论和媒体对民众的思想有一种引导作用。
2.发展任务逐渐艰巨
当前中国正在步入改革的深水区、发展的转型期和矛盾的多发区。改革的过程中牵涉到越来越多利益集团的利益和体制机制的调整,使得实现此目标的任务变得越来越艰巨。
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加深,中国对外依赖不断加强。国外的一些变化也会给中国带来影响。例如,由于中国的能源需求和对外依赖,中国会在对外战略和布局上做出规划,尤其是对与世界能源产地及国家交往做出适合安排,从而发展出一种能源外交。
3.实现“中国梦”的要求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正式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中国外交要为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而服务。习近平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我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大大丰富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内涵,即中国外交要为增强“三个自信”服务。这对当代外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内环境的变化,促使中国的外交政策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大大丰富了外交的内涵,使得外交的方式和途径更加灵活多变,外交愈来愈受关注,服务越来越多的人。
三、结语
十八大后,外部环境与时代条件以及国内因素的影响共同造就了以积极主动、立体化和均衡化、合作共赢、全面平衡、开放包容与务实灵活为特点中国外交,标志着中国外交正式步入了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在这一崭新的外交新时代,外交理念不断丰富与深化,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领域的外交工作全面展开,全球经济、安全以及气候治理方面,收效颇丰。这些举措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外交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以及发展繁荣事业贡献中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郝雨凡,林甦.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齐鹏飞,李葆珍.新中国外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于军.中国外交与外交政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4]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郑华.外交的智慧——中国国际关系名家演讲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贺丽娜,研究生在读,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