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思考
2017-04-20林成
林成
摘要: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的必经阶段。经济新常态階段的新特点、新趋势、新探索与新成就,本身就蕴含和彰显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自觉,并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强化。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信
道路问题是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根本问题,而道路自信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引领中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仅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而且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只有解决此问题,才能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逐渐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以至引领新常态,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及时奋斗。
一、经济新常态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自觉
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发展到攻坚克难的更高阶段。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常态”这一概念后,关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是否进入新常态阶段,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出了新常态的的特点。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经济还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期”,并没有真正进入经济新常态。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并从9 个方面论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强调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这说明,经过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奋斗,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站在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了,进入到了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高的特定阶段,由此带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与新希望。
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点”和“四大机遇”,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完善与道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三个特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经济新常态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思考转向创新驱动。并强调,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迎来四大发展机遇,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换言之,经济新常态的蕴含着经济社会的系列转变,比如主要依赖传统的增长动力向培育创新增长动力的转变,由依靠资源要素的粗放型要素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由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转变等等。虽然经济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但新常态要求发展方式向减速度、调结构、上台阶转型,体现出“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合理,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成为主体;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和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经济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经济发展目标更加科学,广大民众成为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体”,更体现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经济新常态促进有责任有作为政府的形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道路自信的又一表现。发展方式的相应调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的自然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意味着政府行为方式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建立服务型政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一是实现了政府从重经济向重社会保障的转变。经济新常态使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浮现,如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会导致如群体性事件的增加,最终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抵御这些风险的有力武器则是一套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进入新常态,政府必须花大力气去解决民生问题,去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防范风险乃至危机的安全阀。二是实现了政府由重权力向重责任的转变。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权力的边界清晰了,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体制和机制来保证权力的正当行使和对责任的承诺,并实现了简政放权,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各种主体的活力。政府的职责也从重审批转到重监管上来。三是实现了政府职能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将应该更加注重消费领域,也必须更多地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换言之,政府要设法尽快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为市场主体的自由竞争提供良好保障。四是实现政府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经济新常态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而非数量,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改变过去重过程而非结果、重数量而非质量的思维与行动惯性,不再人为地干预市场和企业的行为,而以提供环境条件保障来促进发展质量的提升。总之,经济新常态带来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政府更加注重公民权利的落实,更加注意立法、深化改革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注重要从要素、投资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依法治理、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注重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更加注重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诸方面的改革等等,藉此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是新常态阶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应有气概。所谓战略定力,是在把握大势前提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而应具备的宽阔视野、战略睿智和坚定沉着的行动能力,是基于全局性根本性和长久性的稳定优势和实力。“君子从时”、顺势求变,是伟大民族与伟大政党的共同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始终保持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定力。
二、经济新常态下新成就将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我國发展到经济新常态阶段,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有其特定的缘由,即既缘自历史实践的确证,更缘自新常态下伟大实践所取得的新成就。
经济新常态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自党领导中国人民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个铁的事实。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从来没有间断过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为此苦苦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这些努力和尝试先后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历史规律的把握与道路选择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救和发展中国,这是历史实践确证了的科学规律和正确的道路选择。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虽然历经严重曲折,但党能够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明确经济新常态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思考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可见,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于党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曾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表达了党和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应有之正确心态。
经济新常态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更源于我国已经构建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高妙的政治智慧,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方略和理念,从根本上确定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空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融入了全球生态安全和整个人类文明进程。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勾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路线图。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党中央分别强调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又强调突出要“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清晰展现,勾勒出中国复兴伟业的严密路线图。全面深化改革反映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动力,表明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与攻坚期如何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的重大举措。全面依法治国解决了任何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均必须回答的法治与人治问题,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支撑。全面从严治党回应了“中国要出问题主要出在中共党内”、贪污腐化、有位不为、庸政懒政等问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五个发展理念”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创新发展,就是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产业新体系、培育社会新能力,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就是要补齐民族间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两个“短板”,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促进各区域各方面相关内容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目标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互利共赢,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保证与促进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发展动力和凝聚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还源自新常态下新探索收获的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的新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景象,也取得令世人叹服的新成就。一是面对新常态下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国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发展增速仍然居世界前列。二是出台措施助推发展新兴产业,保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打造了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三是始终将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在保民生建设上措施落实到位。如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持了就业局势稳定等等。四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五是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服务型作用,研究编制“一带一路”、京津经济新常态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思考协同发展等交通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运输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六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新提升,粮食生产和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新提高。七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其运行质量和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其在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显著。八是精准脱贫事业稳定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社会事业逐步发展,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连续两年完成千万以上减贫任务。九是反腐倡廉取得突出成绩。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高压态势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颁布了“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系列规定,“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建章立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了不敢贪、不能贪、不愿贪的社会环境,为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保驾护航。
三、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在经济新常态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为此,要“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首先,全力以赴谋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这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换言之,就是要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在包容性发展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了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目标的如期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对发展动力怎样转型、发展矛盾怎样处理、发展环境怎样保护、发展空间怎样拓展、发展成果怎样分配等难题作了明确回答,这标志着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就是要在区域、内容、虚拟领域等方面积极创新,就是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与政治体系的改革。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实现包括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以及国家硬软实力的齐头并进,保证整体性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就是要关注不同程度的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高全面争夺国际运行规则制度的话语权,创设更具可操作性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通过制度设计与安排,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调结构转方式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矛盾难题突出,攻坚克难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如高投入、高能耗问题,经济转型升级问题,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问题,资源环境约束的瓶颈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等等,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同时,改革的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改革更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持久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转换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制订出新一轮改革妙药良方。一是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始终保持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二是正确处理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新常态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其核心问题就是“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务必要通过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等改革,实现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措施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再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建设法治中国。基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科学发展、长治久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最根本的最途径。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突出、利益冲突时有发生,人民群众主体意识增强而带来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与权利义务意识也日益提高,强烈要求社会更加公平与正义,期待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法治化程度也越来越迫切,这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党通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最后,在新常态下,全面从严治党以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新的环境与条件,充分认识这种变化的趋势性、长期性、规律性和不可逆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大的政治勇气主动适应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实施全面從严治党工程,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对“四风”服务群众,加强监督,促进党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就是要自觉创建从严治党的制度与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的牢笼,通过不断推动机制创新,强化监督制约,从而不断提升从严治党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是要自觉推进反腐倡廉工程的新常态化,以“零容忍”为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态度,以“全覆盖、无禁区、不设限”为反腐败斗争的基本要求,以“法治反腐与制度反腐”为反腐败斗争的基本路径,来建立反腐倡廉新常态,进一步实现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与领导的先进性,真正锻造成为带领全体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亚太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DB/OL].新浪网,2014-11-09.
[2]李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C].2015.
[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2013-12-26.
[4]王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J].政工学刊,2012,(12).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6]李文.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5-06-02.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李景治.对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战略的解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4,(02).
[9]苗瑞丹,徐雅芬.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背景、新内涵及新实践[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5,(05).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