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味何处寻?
2017-04-20谢锦房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课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本文试从课文的结构美、语言美、人情美等内容探讨高效课堂创建的方法、方向,与大家商榷。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语文味”
自2011版新课标正式实施以来,围绕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各方面都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教师围绕“如何才是真正的一节语文课”这个重点,从上课的模式、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科知识点的联系承接等方面提出许多具有启发性的理论研讨,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如何才能上出一节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课呢?就一篇课文来说,我觉得要从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思想内涵美入手。
一、品出文章的结构美
好的文章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千万人共传诵,原因之一便是有结构之美。在小学阶段,教师分析课文,多从大处入眼,即从全文的结构大局入手,较多是在总结全文时指出。如《桂林山水》一课,在介绍令人陶醉的山水之后,我指出本文在布局上的精妙——以一句人们常用的话来引起全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从山的壮美、水的柔美具体详写了甲天下的理由。这样真的把学生带进了广西桂林特有的山水之美境界,使学生陶醉在山水之中。最后,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诗句结束全文,回应了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叹。在授课中,我先让学生默读全文,按出示的思考题整体把握课文,再在简单的课文结构填空后明确结构之美。学生纷纷表示,欣赏到课文的结构之美,是学习了景物之美后的一大收获,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
二、领悟语言的美
1.读出美
2011版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一个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感悟语言的美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语文课本选择的都是具有一定语言美的文章,既有句式的起伏美,也有语言的韵律美。如何去教学呢?如我在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抓住本课所要传达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在熟读课文后,我紧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要细细地品读,领略德国哥廷根这座城市独特迷人的风景。我抓住“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耐人寻味”等词句,读出了这座城市包含的美。
2.写出美
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经常要作为一个重点训练项目。类型有仿写句子、仿写段落。如围绕中心句来写,练习写人物的描写方法等。概括来说,就是要以读写为主。教师的上课应明确所教课文的写法训练重点,在课上按一定的方法来完成习作任务。我在教《将相和》一课时,抓住“完璧归赵”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与学生细细品味了蔺相如一系列视死如归动作的描写,重点品读了“捧”“靠”“撞”等词,感受到了一个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光辉形象。在进行了这一系列的内容的教学后,我紧扣训练要点,引导学生仿照描写蔺相如的方法,写出了一位勇救落水儿童的青年形象。整节课达到了我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写的方面的能力来有了一个新的提高,上出了具有“语文味”的课。
三、品出人情的美
一节具有“语文味”的课,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是相通的,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是如此。这个层面指的是在教师的点撥与品词品句后,训练学生做进一步思考:如何去感悟句子中包含的人情之美?我在上《草原》一课时,重点抓住了“相见”“联欢”场景,品读后我抛出问题:你从这两个场面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积极发言,说出了个人的见解。大部分学生能准确说出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指出了作者这样描写是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各族同胞之间的浓浓亲情。其实,除了《草原》一文,教材中还有很多的美文值得教师去细细引导学生发现。
好的语文课是一节真正的具有“语文味”的课。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我们发现了语文课要返璞归真。相信在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后,一定会有丰收的喜悦,我们期待那一天快点到来。
作者简介:谢锦房,男,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