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 共谋发展
——观《一家人 过日子——云南故事》有感
2017-04-20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盛禾
◇ 文 /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盛禾
将心比心 共谋发展
——观《一家人 过日子——云南故事》有感
◇ 文 /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盛禾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这既是对我国多民族国情的描述,也是民族情感的真诚表达。而《一家人 过日子——云南故事》就选取了云南这一多民族边疆省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再现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历程与成就。该纪录片分为上下两集,上集的主题是“一家人”,也就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故事;下集围绕“过日子”展开,也就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通过这部优秀的纪录片,我们读懂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过去,认识了云南民族团结的当下,憧憬着云南民族发展的未来。其中,有三个关键词让我感触颇深:
一是“奉献”。看完纪录片,那些默默奉献的身影总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的奉献早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独龙江到北京有3300多公里,而到缅甸甚至比到贡山县城还近,从新中国建立起就有一代又一代的少数民族同胞在大山深处为了内地的家人们守着这些国境线。正如有言道“每一位边民都是一个流动的堡垒”,这些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确实为祖国的稳定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际上不仅仅是云南,我国2.2万公里边境线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少数民族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奉献着。还有那些为了山中的几千个孩子不畏艰辛坚守的老师们,那些为了让同胞们过上好日子在“佤乡幸福工程”等建设中兢兢业业的工人们,甚至是那些为了捍卫民族团结不惜献出生命的人,他们都是奉献精神的典型代表。纪录片中说,“付出和奉献是对外人说的,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同意这个观点,但是不谈奉献并不等于遗忘这些默默付出的人们,不谈奉献亦可以选择对民族兄弟姐妹存一份感恩的心。
二是“归属”。人始终在寻找归属感,民族也不例外。最重要的并不是人在哪里,而是你的心安在了何处。习近平总书记也讲过,“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只有民族平等,只有民族之间相互信任,才能够感受到归属。《一家人 过日子—云南故事》中实际上讲到了两种归属:一种是对祖国大家庭的归属。从1950年云南少数民族首领对去北京的猜疑到各民族逐渐打破对立与隔阂,这实际上反映出云南各少数民族从单一的民族认同向民族与国家双重认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大家庭归属感的过程,是将心比心换来的,是“绝不打第一枪”的信任,也是“砍头祭谷你们自行商量决定”的尊重。另一种归属是对小家庭的归属。随着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城市逐渐形成了许多民族社区,“金星社区”就是其中的典范。在这个有着28个民族的社区中,信任与被需要是建立归属感的基础。通过一起过民族节日,不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感受到了自己是这个社区小家庭中的一分子,彼此之间相互扶助,共同发展。一家人的意识强了,矛盾与冲突也就少了。
三是“传承”。不懂得传承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在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奔小康的路上,传承也就显得更加重要。首先,民族文化需要传承,无论是拉祜族整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吸引游客还是远销国外的扎染制品,这些产业之所以能够将少数民族带出大山融入市场,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其次,民族的历史也同样需要传承,懂得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民族团结便会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成为一种使命。例如在重温“汉族保回族,回族保汉族”的这段历史后,也就更加深刻地明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也就能真正明白“和气致祥”的真正内涵。那么在面对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利益的沟壑难以填平的今天,人们就不会为了图眼前的一时之利而选择伤害民族情感。最后,民族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样可以传承。维护了群众的利益也就维护了民族团结,在工作中将心比心也一定能够换回民族群众的真心。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讲好云南故事不仅是对过去民族团结工作的肯定,同时也希望在中华大地上涌现越来越多这样的故事。
(责任编辑 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