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文化的重要作用
2017-04-20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李占和
◇ 文/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 李占和
“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球化为背景,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不仅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写进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因之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一带一路”不仅需要国家硬实力的有力支撑,也需要文化这个国家软实力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本文试就此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一带一路”战略成果丰硕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4年来,“一带一路”战略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4年6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6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指出:“阿方欢迎中方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双方愿进一步扩大中阿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并重点在以下领域积极开展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阿产业合作发展,特别是深化能源、金融、人力资源领域的合作”。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2016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包括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内容的第S/2274号决议。同年11月17日,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第A/71/9号决议,欢迎“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敦促各方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阿富汗及地区经济发展,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得到193个会员国的一致赞同。2017年5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29位国家元首、62个国家的9名副总理、7名外长、190名部级官员以及来自61个国际组织的89名负责人和代表出席论坛,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支持,也体现了“一带一路”战略是顺应潮流之举。高峰论坛期间及前夕,各国政府、地方、企业等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重要举措及务实成果,中方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汇总,形成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清单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
“一带一路”为大批项目建设助力。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融资,巴基斯坦恰希玛和卡拉奇核电项目进展顺利。中吉乌铁路“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项目(乌境内)竣工通车,塔吉克斯坦“瓦赫达特—亚湾”铁路通车。雅万高铁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中国境内玉溪—磨憨铁路项目正在加快施工。中塔公路二期、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莫斯科至喀山高铁、中泰铁路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2014—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
“一带一路”友好交流不断深化。一批国际影响力较强的“一带一路”交流平台相继建立。2016年9月分别在敦煌和西安召开了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和致力于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旨在促进沿线国家政府、智库、企业交流的“丝路国际论坛”已举办三届,会议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民间交往与教育合作更加密切。“十三五”期间,预计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游客,为当地创造200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每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派留学生2500人,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此外,中国还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并且力度在不断加大。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延伸国内18个省,覆盖沿线60多个国家,穿越亚洲文明、伊斯兰文明、欧洲文明,沿线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也存在着碰撞,因此使“一带一路”战略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对外深陷大国战略博弈的战场,对内面临领导人交接、民主政治转型,国家政局本身就处在动荡之中,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比较弱,而“一带一路”既有民间交流,更主要是国家间“高层政治”的合作,关键是与政府间的合作,选举政治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政府发生权力交替,就会存在中止“一带一路”项目的风险。其次,民族和宗教问题是影响地区乃至世界局势的两座“活火山”,而“一带一路”许多国家民族、宗教问题十分敏感、复杂,如中东、东南亚、南亚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教派林立,民族、种族矛盾尖锐,甚至演化为政治矛盾,形成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宗教政治化、政治宗教化是这些区域内各国家的特征。中东地区,伊斯兰教深刻地影响着中东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教派冲突不断;在东南亚,宗教更是影响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一个变量;在俄罗斯,东正教对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南亚地区,印度的印度教人数正在大幅增加,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之间屡发冲突; 面对沿线国家文化的这种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大智慧和应对复杂事变的能力;否则“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会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从而增加“一带一路”实施的阻力。最后,如何消除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疑虑,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本来,“一带一路”战略是为应对全球化问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推动亚欧国家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很多国家怀疑中国的和平崛起,以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中国的发展,担心中国会走传统大国称霸的老路,视“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称霸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影响本国的利益,把“一带一路”误解、误读为向沿线国家掠夺资源、淘汰落后产能等;美国则把“一带一路”战略称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不打消这些疑虑,不纠正这些误解、误读和误判,“一带一路”战略很难顺利实施。
三、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应对“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无论是要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还是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即所谓“五通”,无论是要使沿线国家实现和平发展、和谐合作、互利共赢,还是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即所谓的“五路”,都离不开文化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具体言之:
其一、文化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润滑剂”和“助推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大小不等、发展层次不一、文化显著多样;因此由于各方需求不同,于是便形成了真正的“利益攸关方”,显然有着诸多潜在的“文明的冲突”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现实摩擦。如何化解矛盾,降低摩擦系数,文化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实现民心相通,首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文化交流。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国与国的交往、地区与地区的往来,首先是文化的交流合作,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搭建友谊之桥、合作之桥的重要途径,从而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助推器”。
文化交流合作可以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提供“润滑剂”。“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认识理念、文化价值、法律制度都有所不同,只有通过文化交流合作,才能让各国人民增强相互信任,从而更好地加强经贸合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立足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消除矛盾、化解分歧、增进共识,夯实经贸乃至社会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从而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润滑剂”。
文化部2017年“欢乐春节”巧妙利用非遗和民乐作为文化语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富有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富有地方特色的川剧变脸让白俄罗斯民众接触到了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乐音乐会《画境富春·丝路长安》吸引华沙市民冒雪观看;《诗经》吟唱和汉唐乐舞表演将中国风吹至柬埔寨;二胡、琵琶、古筝、唢呐等民族乐器奏响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匈牙利、乌克兰;剪纸、葫芦烙画、抖空竹、捏泥人等非遗表演惊艳尼泊尔;傣、景颇、彝、佤、藏、阿昌等少数民族音乐跃动塞尔维亚……通过“欢乐春节”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被赋予了现代特色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以充分展现。大批艺术精品的展示,不仅弘扬了中华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传递了文化自信,同时也是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的生动诠释。这样的文化及交流显然有减小阻力,增强推力的作用。
其二、文化是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凝聚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粘合剂”。古丝绸之路是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它演变成一条越走越远的商贸之路,继而嬗变为连接亚非欧的文化交往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古丝绸之路也是人类拥有的巨大的文化遗产,而丝绸之路精神则是我们宝贵的、永恒的财富。“一带一路”这一借用历史符号提出的宏伟战略,最终能否实现“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取决于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同,取决于沿线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能否团结一致、四海同心,也取决于中国能否更好地诠释、说明“一带一路”之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及和平发展、和谐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这就需要文化发挥其作用。文化是凝心聚力的手段、途径、方法。是把沿线国家凝聚为“三个共同体”的“粘合剂”。
总之,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实施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本质上是经济发展的大手笔,从内涵看也是文化发展的大手笔,文化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