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2017-04-20
作为权力道德的一种,从政道德是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权力运用和行使过程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及道德行为的总和。它既表现为社会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权力运用过程中提出的道德要求,公共行政管理中的道德约束,又体现着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应履行的伦理责任和追求的价值目标。
一、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提出的现实意义
领导干部在总人数上占比例较少,但却是直接掌握公权力,处在一种直接支配社会资源配置状况的位置上,其道德行为和道德风貌不仅为社会大众所关注,而且直接对社会大众起到示范效应和导向功能,影响着民德和民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选拔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要求全党“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1]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从政道德是从政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干部品德素质,成为提升从政能力建设的主导与关键所在。
(一)政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
社会分化和多元化带来了对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冲击,这些都影响着官员的从政思想和从政行为。官德具有放大效应。在政治上占据优势的官员,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其道德必然成为社会的导向性道德,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价值。一个普通群众的道德状况如何,固然对他人、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因为其没有较高的公众关注度和公共权力,因而影响必定是有限的。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是公众及媒体关注的焦点,其言行举止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关注之下,道德取向和道德表现对各行各业都起到重大的导向作用。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官德如风,民德如草,草随风倒。”官德效应经由公共权力的运行体制机制的放大,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到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公民的行为准则。
广大领导干部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代表党和国家对经济事务、行政事务、文化事务制定和执行各种政策,处处都需要官员对即将处理的公共事务做出较为科学的决策,他们的从政道德如何,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对于思想、路线、方针的把握以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领导职位越高,所作的决策就越重大,一旦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越难以挽回,个人所面临的责任追究也越大。
(二)领导干部如何处理利益关系成为政德的重要问题
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不同利益群体,如何处理好社会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不仅是从政道德的外在表现,更关系到从政道德的内在价值取向问题。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应当坚持良好的官德作为处理复杂利益关系的指针和标准,自觉地掌握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了解各种社会集团的现实困境,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各种社会集团的存在和发展,使其为社会的共同发展提供助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有些资源甚至是稀缺的。因而,不可能满足每个社会集团的所有需求,社会集团之间也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领导干部应当要处理好资源的分配、利益的平衡等相关问题,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重要原则,这是政德重要的内在价值取向,更是政府官员行为活动的基础和常识。
领导干部应该有关心、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感情,善于换位思考,从真正为困难群众着想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切实解决其子女教育、住房社保、医疗卫生等与民生相关的重要公共服务问题,使广大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教育医疗机会,使其生活得有尊严。各级领导掌握人民赋予的权力,代表国家来管理社会,不仅意味着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而且意味着要有效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领导干部所实施的公务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分配公共资源、提供机会以及其它公共利益相关。制订和实施每一项决策和计划,无不牵涉到民众利益是否平衡,机会是否平等。可以说各级党政官员是各种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过程中公正的象征,这不仅需要管理者有正确的管理方法、工作方法,还要求公共管理者真正热爱群众,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管理最终是人的管理,具有高尚品德和思想水平的官员会更加自觉地加强部门间的配合与互助,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奉献精神,真正做到人民公仆为人民。
二、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路径探索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即官员科学执政观建设问题。不同的执政党会形成不同的执政观,不同的执政观规定了由谁执政,为谁执政,怎样执政等诸多问题。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应当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观建设的核心价值,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正确对待人民群众赋予的公共权力,将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纳入规范的轨道,不断完善权力运行体制,推动从政道德建设。在制度层面,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通过不间断的理论学习和政治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各项有利于民主执政的制度,提高政治生活的科学性和规范化。
(一)加强为民服务执政观,坚定理想信念教育
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是人民,权力的根本性质与归属也是人民。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与资产阶级权力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为了人民。我党领导干部的执政观就是要把权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上,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事业基本出发点。领导干部的执政观应该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道德准则,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行为价值取向,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坚定信念、至死不渝,始终坚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将有限生命奉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需要官员能够在处理公共事务的时候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更好地具备公平公正意识,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群众利益和发展机会,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不断提高为民服务、为民谋利的质量和水平,学会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进程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过程中,善于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和处理不同层面群众的利益问题,以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人民群众,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领导干部的执政观教育,不仅要注重官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还要注重科学工作方法的教育。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最大限度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对人民群众一时不理解、难以接受的政策问题,要耐心细致的做思想工作,给予帮助和引导。同时,要拓宽各种渠道,充分地使人民群众的想法和需求反映到官员的决策视域中来,在政策制定上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组织领导干部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基层任职或去基层调研,通过访谈、听汇报等手段倾听社情民意,了解和掌握一手信息;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大厅、人民办事中心等机构,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整合政府资源、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服务人民。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制度,既要注重物质帮助,更要注重精神帮助。领导干部在为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要帮助困难群众提高个人精神生活,有条件的要鼓励其学习新技术、新知识,通过个人努力摆脱贫困。
(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构建廉洁自律氛围
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应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和帮助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质,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要吸收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合理思想,既要做到“内省”,又要做到“慎独”,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都能够把握住自身的言行,并使之符合道德规范,只有具备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自觉精神,才能真正实现自律;不断增强官员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注重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要针对不同层级、不同教育背景和接受能力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在官员的教育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信念问题同客观现实情况相结合,既要发挥理论引领现实的作用,又要善于从社会现实中发现和提炼重要理论观点,始终不放松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到社会各个领域。
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文化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推动和约束官员形成积极的廉洁从政修养和个人生活作风,在全社会形成官员廉洁自律,公众监督官员的良好廉政氛围。加强对于廉政文化的宣传工作,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再到各种大众传媒,尤其利用好新媒体时代的微博、微信等多种公共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信息载体,提高官员以及社会公众对廉政文化的共同认识,形成营造廉政环境的文化合力,形成健康的反腐倡廉之风。
(三)加强业务素质训练,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官员旧的业务知识难以满足相关工作的需要,同时对官员完成工作所需的业务素质和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官员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如果不注重相关业务素质的提高,也会对现实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官员的业务素质是其完成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保证,业务素质的提高包括能力素质和知识素质两个重要方面。
首先,领导干部要有科学决策能力,现代决策要求领导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敢担风险、敢负责任的决策素质。在是非面前,在事件突发之时,往往就是考察领导者公正态度、决断魄力和决策素质的时刻。只有公道正派,善于决断,掌握科学的决策方式,才不会贻误时机,避免或减少失误,才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其次官员要有较高的战略视野和创新意识,善于综合学习,从全局着眼,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明确的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走出具有自己特点的发展路子,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提出加快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先人一步,争取生机,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要不断开拓创新,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同时,还要有敢担当、重落实的时代品质。领导干部敢于担当是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敢于负责是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政一方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困难、问题和矛盾,迎难而上、挺身而出,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实现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真正做到无愧于职责、无愧于组织、无愧于百姓。
(四)建立作风教育长效机制,从制度上钳制腐败行为
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廉洁程度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与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我党执政的合法性认同。要按照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要求,依纪依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形成严密的长效机制。
首先,把官德教育纳入各级党委、纪委和党的干部所在单位的日常工作之中,定期开展专门性的官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党的优良作风教育,以党内优秀人物的事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以反面典型来警示党员干部。对官德优秀的干部要及时进行表彰,对官德缺失的干部要及时严厉地查处,在社会中营造一种“官德回报”效应,让优秀的人产生一种成就感,让官德缺失者产生一种敬畏感,让广大民众产生一种信任感和敬佩感。在建立官德奖赏制度时,不能只靠一阵风,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力戒形式主义、力戒一阵风式的做法,加强科学从政、民主从政、依法从政的良好官德和官文化建设。其次,要通过法治从制度上钳制腐败行为,建立健全防范性法律法规,切实完善相关制度,如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财产收入申报法、反贪污贿赂法、公民举报法等;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切实加大惩处力度,积极探索通过立法来缩小既得利益集团活动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