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2017-04-19胡昉
胡 昉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胡 昉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颅内血管; 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时可出现局灶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但是通常在发作30 min以内完全恢复[1]。TIA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2]表明TIA首次发作后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高,可引起患者死亡或者遗留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ABCD2评分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预测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的评分工具,但是该评分法并未将影像学评估包括在内。近年来影像检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颅内外动脉狭窄与TIA预后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3]。本研究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5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4例TIA患者,其中男96例,女58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为(62.9±7.1)岁,均符合TIA诊断标准[4]: ① 短暂性局部脑循环障碍,发作持续时间小于24 h; ② 影像学检查无脑血管病变的依据。排除标准: ① 症状持续时间>24 h; ② 影像学检查确认合并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出血、脑梗死患者; ③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肝病、恶性肿瘤,以及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ABCD2评分: 对所有患者进行ABCD2 评分,该评分由5个方面组成,包括血压、年龄、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等,即年龄在60岁以上者计1分; TIA发作后首次血压在140/90 mmHg以上者记为1分; 临床症状有单侧肢体无力计2分,有言语障碍但无单侧肢体无力者计1分; 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在60 min以上者计2分,10~59 min者计1分; 有糖尿病者计1分。总分为7分。根据对TIA 患者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例程度进行分组,0~3分者纳入低危组,4~5分者纳入中危组,6~7分者纳入高危组。
1.2.2 颅内血管狭窄评价: 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影像科专人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其中任一血管狭窄≥50%者判断为血管狭窄,血管狭窄<50%为轻度狭窄。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均予控制血压、控制血糖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同时予阿司匹林或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记录7 d内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经头颅CT或MRI证实)。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患者ABCD2评分与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
154例患者中,有69例患者ABCD2评分为0~3分,纳入低危组,血管狭窄者18例(26.09%); 85例患者ABCD2评分4~7分,纳入中高危组,血管狭窄者36例(42.35%)。中高危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5,P<0.05)。
2.2 患者ABCD2评分、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
预后情况的比较
本研究154例TIA患者中,有18例患者7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1.69%; 154例患者其中有54例患者血管狭窄≥50%纳入血管狭窄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者有11例(20.37%); 100例患者血管狭窄<50%纳入轻度狭窄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者有7例(7%), 血管狭窄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高于轻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3,P<0.05); 在轻度狭窄及狭窄组中, ABCD2中高危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高于低危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ABCD2评分及不同程度颅内血管狭窄者 近期预后比较[n(%)]
与同组ABCD2评分低危者比较, *P<0.05。
3 讨 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流行病学研究[5]显示TIA以50~70岁人群多发,中国社区人群的TIA患病率大约为2.4%,推算中国TIA总患病数量为1 000~1 200万。TIA虽然呈一过性发作,患者表现为脑组织短暂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相应神经功能异常,且在24 h内会恢复并且不后遗神经功能障碍,但是约1/3的TIA患者会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6]。本研究154例TIA患者中,有18例患者7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1.69%。因此,对TIA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分析继续评估,以对高危者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是预防其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降低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的重要环节[7]。
TIA的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以及饮酒、吸烟、肥胖等多因素有关[8]。ABCD2评分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预测TIA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评估工具,针对TIA发生的危险因素由血压、年龄、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等5个方面组成[9]。ABCD2评分具有快捷、简便易行、经济等优点,但是其并不包括病因不同的病理生理因素及影像学(如CT、磁共振及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结果。因此,单纯依靠ABCD2评分预测TIA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临床上更加重视粥样硬化斑块引起颅内外动脉狭窄在TIA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中的重要作用,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栓子的脱落更容易引起脑卒中的发生[10-11]。王力锋等[12]对ABCD2评分与颅内血管狭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ABCD2评分≥4分者其颅内血管狭窄率明显升高。本研究中,ABCD2评分中高危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说明示ABCD2评分与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情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研究对不同ABCD2评分及不同程度颅内血管狭窄者近期预后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血管狭窄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轻度狭窄及狭窄组中,ABCD2中高危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危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越严重,短期内进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更高,且ABCD2评分越高者则短期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越高。
[1] 秦虹霞, 杨清成, 孙科.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4): 102-103.
[2] 王普, 曾宪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研究进展[J]. 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2): 217-220.
[3] 徐方元, 陈爽, 关颖, 等.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7): 1370-1373.
[4] 徐蕾, 龚涛. 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2, 11(4): 246-247.
[5] 黄本银, 徐辉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社区调查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2, 14(25): 28.
[6] 于灵灵, 王德俊, 孙东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3): 429-430.
[7] 曾宪杰, 孙光裕, 陈玉芳, 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早期危险分层和干预的临床研究[J]. 河北医学, 2014, 20(2): 204-206.
[8] 杨春丽, 王兰桂.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危险因素及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14): 3448-3449.
[9] 刘春洁, 毕齐.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2, 25(1): 49-50.
[10] 吴崑, 严红丽, 熊哲. 颅内血管狭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后早期脑梗死发生情况分析[J]. 中国医药, 2016, 11(2): 210-213.
[11] 王燕华. 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9): 34-35.
[12] 王力锋, 毕齐, 宋哲.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相关性初步研究[J]. 中国卒中杂志, 2009, 4(6): 454-457.
2016-11-17
R 743.31
A
1672-2353(2017)05-175-02
10.7619/jcmp.20170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