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2017-04-19吴敬华李敏
吴敬华+李敏
【摘 要】 目的:评价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作用,总结诊断经验。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9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84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为显性DIC,所有患者都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观察组40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APTT、PT、IN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FIB、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D-二聚体+FIB的AUC最高达到0.828,同时敏感性达到85.0%(34/40),特异性87.0%(40/46),符合率86.0%(74/86)。结论:凝血检验指标诊断显性DIC效果较好,PLT+D-二聚体+FIB可作为诊断组合。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 诊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常见严重凝血系统激活、微血栓疾病,死亡率较高,及早诊断可阻断DIC恶性循环。本次研究试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DIC诊断中的作用。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2016年9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高危DIC患者,或DIC表现,实验室检查怀疑为DIC;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拒绝参与研究;②无法进行DIC检查,存在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慢性肝功能不全Child Pugh C级以上,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所致血小板变化;③年龄<18岁。入选对象84例,其中男56例、女28例,年龄(52.4±17.4)岁。APACHEⅡ评分(24.5±5.2)分。疾病类型:创伤30例、脓毒症8例、产科9例、其它37例。
1.2 方法
按照2001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科学标准化学会制定的DIC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为显性DIC。所有患者都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采用血凝检测仪器sysmex C7000检测。1h内送实验室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两组对象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APTT、PT、INR、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T)、计算截断值下曲线面积AUC,然后计算不同组合的诊断效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WPS表格记录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采用(x±s)反映计量资料,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否则采用采用中位数表示集中趋势,最大值、最小值表示离散趋势,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0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APTT、PT、IN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FIB、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主要指标ADU如下,进行自由组合,其中PLT+D-二聚体+FIB的AUC最高达到0.828,同时敏感性达到85.0%(34/40),特异性87.0%(40/46),符合率86.0%(74/86)。
3 讨论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DIC检测指标,凝血指标是诊断DIC的主要方法,过去主要采用PT、APTT反映外源以及内源性系统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态,但敏感性欠佳,容易导致DIC漏诊[2]。常规的凝血指标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特别是针对早期DIC的诊断往往效果较差。近年来,凝血检测有了较大的进步,围绕内皮细胞激活、炎症激活等DIC发生机制的标志物研究较多,有望成为新的诊断分析靶点,但距离临床应用仍有待时日。
本次研究显示,PLT+D-二聚体+FIB的AUC最高达到0.828,同时敏感性达到85.0%(34/40),特異性87.0%(40/46),符合率86.0%(74/86),成为较理想的诊断组合。有报道显示,在隐匿性DIC阶段,症状不典型,凝血因子可由肝脏合成补充,表现为微循环阻塞,整体指标可显示正常[2]。三种指标反映了血小板消耗、血栓形成之间关系,联合诊断效果较好。当然,这些指标也有不足之处,可能无法反映早期DIC,近年来,Snooclot检测开始应用于临床,可反映整个凝血动态过程,很好的显示高凝状态,对早期DIC敏感性较好,可反映早期的血液粘度变化,而不是凝血块形成后血块强度变化,不受血液稀释影响,可尝试引入。
综上所述:凝血检验指标诊断显性DIC效果较好,PLT+D-二聚体+FIB可作为诊断组合,但仍然需要寻找更能反映早期DIC变化的凝血指标诊断。
参考文献
[1]谢军.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15):2528-2529.
[2]梁 琳.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5,39(11):1247-1249.
作者简介:吴敬华(1982.03--);性别:男,籍贯:安徽省合肥市,学历: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有职称:中级;研究方向: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李敏(1984.05--);性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