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对克罗恩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像诊断价值(附21例报道)
2017-04-19李维母其文
李维+母其文
【摘 要】 目的 评估多排螺旋CT对克罗恩及其并发症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 对21例怀疑有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全腹CT增强扫描,患者进行CT扫描前口服2000ml含甘露醇的等渗口服造影剂。然后由两名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对肠壁及系膜、血管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21患者肠壁出现不同程度增厚,粘膜面明显强化,17例腹腔淋巴结肿大,15例系膜肿胀及血管增粗,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水,3例出现不全性肠梗阻,2例出现小肠内瘘,1例出现肛周脓肿形成。结论 多排螺旋CT可以对克罗恩及其并发症做出清晰和准确的判断,对临床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克罗恩病 并发症 影像诊断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壁,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1]。本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伴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根治[2]。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许多病人出现并发症,需手术治疗,而术后复发率很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多排螺旋CT可以对其病变及并发症进行发全面评估,有利于临床的治疗和判断预后[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收集克罗恩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在18-55岁之间。主要临床症状有:腹痛、腹泻、肠梗阻等。所有患者最后都进行了肠镜检查及病理学活检。
1.2 CT检查及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全腹(平扫+增强多期)螺旋CT检查。患者进行CT扫描前口禁食一天,扫描前1小时内服2000ml含甘露醇的等渗口服造影剂。然后由两名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通过多平面重组技术对肠壁及系膜、血管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2 结果
2.1 克罗恩本身表现
21患者肠壁出现不同程度或节段性增厚,粘膜面明显强化,浆膜面毛糙,供血血管增粗。17例出现系膜及腹腔淋巴结增多、肿大,但是淋巴结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其内未见明显液化坏死。15例系膜肿胀层、浑浊,其内血管增粗、增多,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水,腹水量较少。
2.2 克罗恩病并发症表现
3例出现不全性肠梗阻,克罗恩病肠壁增厚的同时,常常伴有管腔的狭窄,导致狭窄段前的肠道梗阻、扩张。2例出现小肠内瘘,表现为相邻肠壁粘连,增强后在肠壁间形成一隧道样结构。1例出现肛周脓肿形成。
3 讨论
3.1 克羅恩的临床特点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遗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一定关系。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偶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4]。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许多病人出现并发症,需手术治疗,而术后复发率很高。本病的复发率与病变范围及并发症等因素有关[3, 5]。
3.2 克罗恩的病理改变
克罗恩病为贯穿肠壁各层的增殖性病变,可侵犯肠系膜和局部淋巴结,本病的病变呈节段分布,与正常肠段相互间隔,界限清晰,呈跳跃性改变。病理变化分为急性炎症期、溃疡形成期、狭窄期和瘘管形成期(穿孔期)。急性期以肠壁水肿、炎变为主;慢性期肠壁增厚、僵硬,受累肠管外形呈管状,其上端肠管扩张。黏膜面典型病变有:溃疡,卵石状结节,肉芽肿,瘘管和脓肿等。周围系膜可以出现充血肿胀,腹腔淋巴结反应性肿大[6-8]。
3.3 克罗恩的影像学表现
3.3.1 小肠X线钡剂造影表现
口服钡剂小肠造影可显示小肠壁深部慢性炎症表现,如狭窄、瘘管、深的纵行溃疡以及跳跃式或节段性分布,有时可见钡剂进入窦道与邻接的肠袢相通或进入瘘管深入到腹腔。用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早期病变的浅小黏膜溃疡可以显出。钡灌肠造影,尤其是气钡双重造影对诊断最有价值。应设法使钡剂通过回盲瓣进入小肠末端。从而发现肠壁的纵行溃疡、裂隙状溃疡,溃疡之间为正常黏膜,但由于正常黏膜的黏膜下层炎症、水肿及纤维化,使正常黏膜隆起,在X线下形成卵石征[9]。
3.3.2 CT小肠造影表现
(1)节段性肠壁增厚:由于粘膜下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淋巴管扩张和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急性期以水肿为主,慢性期主要为纤维组织增生。充盈良好的小肠肠壁正常情况下肠壁厚度为2-3mm,肠壁>4mm则认为肠壁异常增厚,严重增厚的肠壁导致官腔变窄,甚至肠梗阻。早期主要表现为系膜缘肠壁增厚而游离缘肠壁厚度正常或系膜肠壁增厚更明显,病变时间较长时,游离缘肠壁也可增厚。本组病例肠壁有不同程度增厚[10]。
(2)肠壁强化异常: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较正常肠壁明显强化,以门静脉期更明显。肠壁强化类型可有四种表现[10]。①肠壁呈三层状,即最内面的黏膜层和最外面的浆膜层明显强化,中央的黏膜下层水肿,强化减弱而呈低密度,称为“靶征”;②即最内面的黏膜层和最外面的浆膜层轻度强化,中央的黏膜下层因脂肪沉积而成低密度,③肠壁呈双层状,仅黏膜层强化;④肠壁均匀一致强化,无分层。炎症初期,部分肠壁厚度可以正常,而增强后强化却较正常肠壁增加,因此增强扫描可以更加敏感地发现肠壁厚度正常的炎性肠壁,对克罗恩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11]。
(3)肠外表现:①炎症导致相应肠管肠系膜动脉末梢直小血管增粗、扩张,排列紧密,呈梳齿状改变(comb sign):②透壁炎症穿透浆膜层累及相应系膜,形成渗出,表现为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边缘模糊,增强后可见不同程度强化(fat stranding);③炎变肠段相应引流区域肠系膜淋巴结增生肿大,呈椭圆形,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强化,在冠状面重建图像上显示清晰。
(4)其它肠外表现:①骶髂关节炎,通常对称性受累,提示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关节炎(HLA-B27阳性有关);②骨质疏松,可能由于营养不良(维生素D的缺乏),循环血液中炎症细胞因子对成骨功能的破坏以及激素类治疗的共同结果;③肾结石,由于末端回肠炎导致草酸钙的吸收增加,从而增加了肾结石的发生率;④胆囊结石,可能由于末端回肠炎导致胆盐吸收异常所致[12]。
(5)并发症表现:包括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脓肿、瘘管、窦道和肠梗阻。①克罗恩病的炎症容易容易穿透浆膜层形成肠周蜂窝织炎,表现为增厚肠壁周围的团片状异常强化灶,边缘模糊,邻近的肠管呈受压移位改变。治疗后或炎症的慢性期,蜂窝织炎局部形成边界清晰、强化明显而均匀一致的炎性肿块。 ② 炎性肿块中央坏死则形成脓肿,表现为边缘强化,中央呈不强化的液性密度,如脓液较稠厚,CT值可接近软组织密度。本组病例出现一列肛周脓肿,周围脂肪间隙水肿明显。③透壁性炎症穿透邻近肠管、腹部肌肉、膀胱或阴道时,可形成相应的瘘管。CT多平面重组可显示肠管与体表之间的条索状的瘘管或脓柱,增强后瘘管内壁及周围的炎症组织明显强化。肠管与腹壁、膀胱或阴道异常沟通时,腹部、膀胱或阴道内可见气体。肠管之间形成内瘘时,瘘管较难直接显示,但肠管呈“放射状”或“花瓣状”改变并相互粘连常提示内瘘形成,且肠管周围通常形成大片蜂窝组织炎改变。 ④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可引起肠梗阻。急性期或活动期由于肠壁明显水肿或痉挛,慢性期由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所致。肠腔狭窄可以导致胶囊内镜滞留。
(6)不典型表现:克罗恩病通常表现为节段性改变,也可以表现为仅一段肠管受累,受累肠管长度较短,肠壁环形增厚且异常强化,类似于腺癌[10]。
(7)慢性期CT表现:肠壁均匀一致增厚,肠壁层次消失,增强后呈均匀一致中等强化,提示肠壁纤维化。黏膜下层因纤维脂肪沉积而呈低密度。受累肠段的系膜缘常因纤维增生而痉挛变短,游离缘呈囊袋状假性憩室改变。受累肠管周围常伴有纤维脂肪增生,致使该肠段与邻近肠段之间距离增宽[11]。
克罗恩病累及多段肠管时,需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嗜酸性肠炎、缺血性肠病、肠道淋巴瘤及多段腺癌以及肠结核相鉴别[12]。淋巴瘤累及肠道时,管壁明显增厚,但是肠腔一般不出现狭窄,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明显。肠道结核一般回盲部多发,一般都有肠道外结核病史。克罗恩病一般肠管及系膜同时累及,系膜淋巴结肿大,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据此可作出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综上所述,多排螺旋CT及后重组技术可以清楚显示克罗恩病变本身及各种并发症情况,特别是增强后多期扫描能够对克罗恩做出清晰和准确的观察和诊断,对临床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影像学指导价值,可作为肠镜和胶囊内镜的一种无创性检查补充。
参考文献
[1] Stange E F, Wehkamp J. Recent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Crohns disease[J]. F1000Res,2016,5:2896.
[2] 杨建明. 16层螺旋CT诊断肠克罗恩病临床分析(附9例报告)[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12):2078-2080.
[3] Barlow J J, Hawthorne A B. Crohns disease for the general physician: management[J]. Br J Hosp Med (Lond),2017,78(2):77-81.
[4] 杨华,肖刚,苏伟,等. 30例克罗恩病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01):87-88.
[5] 郑秀金,陈长旦,毛文灏. 小肠克罗恩病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學,2014(22):43-45.
[6] 于海生. 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在克罗恩病、肠结核和原发性结直肠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D]. 南方医科大学,2011.
[7] Berg N O. Regional enterocolitis (Crohns disease). Pathology[J]. Acta Paediatr Scand,1971,60(1):105.
[8] Villanacci V, Bassotti G. Histo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extra-ileal manifestations at initial diagnosis of Crohns disease-related ileitis[J]. Virchows Arch,2017.
[9] 李娜,朱志超,王海红,等. 克罗恩病的小肠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Z]. 中国重庆:20111.
[10] Amitai M M, Raviv-Zilka L, Hertz M, et al. Main Imaging Features of Crohns Disease: Agreement between MR-Enterography and CT-Enterography[J]. Isr Med Assoc J,2015,17(5):293-297.
[11] Qi C, Zhang S, Liu Y, et al. [Evaluation of Crohns disease activity with multi-slice CT enterography][J]. Zhonghua Yi Xue Za Zhi,2015,95(25):2006-2009.
[12] Lo R G, Cappello M, Tudisca C, et al. CT enterography as a powerful tool for the evaluation of 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Crohns disease: relationship of CT findings with CDAI and acute-phase reactants[J]. Radiol Med,2014,119(9):658-666.
作者简介:李维,男,(1985-至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腹部CT/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