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的制度构建研究

2017-04-19董洁

魅力中国 2016年21期
关键词:护理人员养老机构

董洁

一、长期照护保险的定义

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是目前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发展的较为成熟的一种制度,它是指老年人由于年老、疾病或者意外伤残等原因造成失能或半失能状况需要护理时,能够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为子女减轻负担的一项保险制度。长期照护保险与医疗保险的不同是它更强调照料和护理,是一种社会服务。它的构建可以解决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家庭结构少子化、家庭负担沉重等一系列问题。

二、在中国推行长期照护保险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长期照护保险在社会的认可度不高

长期照护保险目前在中国媒体与社会对其关注度不高,人民认可度不高,普及率低。习总书记提出要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而主流媒体与社会对此关注度不高。同时,在我国,消费者长期风险规划意识薄弱,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要手段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观念普及率低。限于我国传统家庭护理模式根深蒂固的观念,目前护理需求和护理供给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护理服务市场怪圈”,且这一怪圈仍然在持续恶化中。

(二)长期照护保险的筹资问题是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钱从哪里来”、“钱怎么分配”是长期照护保险建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目前,我国实施的是“五险一金”模式,从医疗保险中划转资金会出现过度医疗的问题,加重医疗保险的负担;从养老保险中划转资金会加重人口老龄化情形下的养老保险负担,加重养老金空账运行的矛盾。另一方面,建立独立的长期照护保险,在原有的“五险一金”支付额大的情况下实行“六险一金”会加重企业负担,而个人的参保意识不强与对长期照护保险的不了解,会增加新的社会问题出现。如何建立一种可以衡量多方利益,实现共赢的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模式还需继续在试点的效果上进一步探索。

(三)养老专业护理人才队伍缺乏

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最需要的就是一大批有经验的护理人才队伍。 我国失能老人已突破4000万,其中96%患病,需要长期照护。按国际普遍要求,失能老人与护理人员比例是2:1,但国内情况约为10:1,相差5倍。全国养老护理人才缺口也在1000万以上,我国的护理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从总量看,现有护理人员总量与老龄社会需求量相差巨大,缺口至少数百万;从结构看,养老护理的市场需求是有层次的,护理教育也分专科、本科、硕博多个层次,目前各个层次的人才都很缺乏,专业护理人才尤其缺乏;再分地区看,专业护理人员多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和基层护理人员短缺更严重。护理人才的巨大缺口,对长期照护保险的实施提出了巨大挑战,也为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挑战。

(四)长期照护保险政策目标导向的把握问题

政策具有导向性,如果将长期照护保险当作经济问题抓盈利,会造成把重点投到有消费能力的人身上,而在中国具有消费能力的人只有三分之一,把重点投到这三分之一身上,其余三分之二的人不会有获得感,会滋生新的社会矛盾;如果将长期照护保险当作纯社会问题来抓,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目标人群太大,政策无法有效推行的矛盾。如何将政策导向把握好,是实施长期照护保险需要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

(五)长期照护保险中的全国统一的评估体系建设难度大

目前,对老年人的评估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每个养老机构也有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不统一,在长期照护保险的实施上会出现准入的不统一,监管难的问题。对老年人的评估,等级不同在费用上会有很大差别。在中国,省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省经济情况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同,如何进行评估、怎样进行评估,社会各界说法不一,在正式颁布长期照护保险以前需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三、在中国推行长期照护保险几点启示

(一)完善政府顶层设计,进行制度创新

我国已经在多个地方进行试点实施长期照护保险,每个试点所进行的模式不一样,发展的状况也有所差异。试点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是制定全国范围内长期照护保险的有力借鉴,可以在试点地区进行模拟测试,全面总结试点地区发展的经验,借鉴经验,尽快制定出一套整合中国国情与老龄化特点的长期照护保险体系。同时,政府要在借鉴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上分析试点地区实施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制定适合中国自身国情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加快试点推广,总结经验教訓。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可以首先建立起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保险体制,资金与服务相衔接,建立起“护联网”,“护联网”是建立起个人保险加国家补贴的护理体系,个人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金,国家通过财政资金、福利彩票慈善金、划转部分医保资金、划转部分养老保险资金、个人筹集等多种筹资渠道进行补助,解决资金问题;与健康管理、科技养老、护理康复等服务相连接,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建立起全方位、多样化的“护联网”模式。

(二)建立统一评估体系,进行全国监管

长期照护保险是一种社会服务,政府应该不忘初心,加强监管,强化风险意识,保证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是保障老年人获得基本的护理服务,提高获得感而制定的。在监管上,政府要对提供服务的机构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保证长期护理保险真正用在每一位需要的老年人身上,而不是资金流失,过度花费,老年人满足感仍然不高。在资金的筹集上,政府要注重风险防控,多方筹集。

(三)弘扬新时代孝道文化,进行文化引导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孝道的文化国度,传统的文化观念下,“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养老方式。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养儿防老”的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社会现实,面临着崩塌的可能性。在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少子化的今天,人们应该打破传统思想的局限,社会应该对家庭照料者与老年人进行思想引导,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选择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小规模嵌入式养老机构等多样化方式进行养老,日料照料、“喘息服务”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和小心嵌入式养老机构等养老机构应该充分弘扬新时代孝道文化,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让子女放心、安心地将老人送入机构。同时,社会上应该进行舆论和文化引导,让老人抛弃传统观念,放心进入养老机构。

(四)完善养老机构质量,提供优质服务

养老机构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养老机构的看法。政府要在宏观上严格把控养老机构的“准入条件”,把好第一道“防线”。养老机构要在中国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小型嵌入式养老机构等要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理。养老机构要精准定位,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出发点,关爱老人,承担起社会责任。养老机构作为一项“夕阳产业”,不同于纯经济性质的行业,应该在保证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有情怀的进行,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更应该大众化,注重老年人的自立意识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构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五)鼓励护理人才进入,提供服务保障

护理人才的缺口会对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限制,从政府层面要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人们进入养老产业,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养老产业。 中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实行资格证,完善护理人才的管理。鼓励各级政府适当设立公益性岗位,制定养老从业人员的激励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业的社会认可度,确保服务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社工和义工队伍,推动志愿为老服务常态化。同时要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社工的培训。在社会上要进行引导,摒弃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下的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护理人才的进入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于护理人员而言,要摆正观念,积极投身到养老产业中来,做有情怀的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播者。

猜你喜欢

护理人员养老机构
养老生活
当代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品质影响因素研究
妇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及对策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
养老更无忧了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