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上县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工作措施

2017-04-19韦洪银于建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作措施现状问题

韦洪银++于建平

摘要 介绍了汶上县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措施,以期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现状;问题;工作措施;山东汶上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253-02

1 建设现状

汶上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总耕地面积6.26万hm2,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67万hm2,粮食总产连续2年突破100万t大关,实现“十三连增”。县内物产丰富,水利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近年来,汶上县围绕现代农业的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五化”建设,坚持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服务相结合,着力构建科技推广服务、改革创新服务、质量安全服务三大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1 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1.1.1 健全农技推广网络。狠抓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形成了以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办公室为骨干,村科技推广员、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公共农技推广网络。积极对上争取并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稳定人员队伍,健全服务网络,增强服务能力。目前,全县有县级农技推广机构13个、乡镇级28个,共有农技人员540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5人、中级职称238人,有村科技推广员530人、科技示范户620人[1-2]。

1.1.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引进与推广,建有综合实验室1处,设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4个,建设良种繁育基地4万hm2,逐步增强了农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整合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探索出汶上县绿色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启动实施3.33万hm2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集成推广小麦深耕深松、宽幅精播、“一喷三防”等10项技术和玉米“一增四改”“一防双减”等8项技术,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程机械化技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引进筛选、节水节肥新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6项攻关,实现了粮食产量、质量同步提升[3-4]。

1.1.3 完善智能信息建设。强化农业物联网建设,已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查询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安装智能太阳能杀虫灯300余盏。2016年在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建设农业四情监测点4处,在县棉花原种繁育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建设智能控制系统。强化灾害预警,建设病虫害观测场1处、观测点15处,设置土壤墒情监测点500处,年发布病虫害防控信息18期、土壤墒情信息20期。积极提高“12316”农业服务热线、农事气象信息平台、农业信息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及时将农事信息、灾害预警信息、“三农”政策和实用技术宣传到千家万户。

1.2 改革创新服务体系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1.2.1 鼓励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及时将土地承包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发放到村到户。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互换、出租、入股、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完善县乡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设立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及时收集、登记、发布土地流转信息。规范土地流转秩序,制定出台规范的土地流转程序,全面推行“一栏、三簿、六制度”,统一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格式,对土地流转合同内容进行规范。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设立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庭和14处乡镇调解庭,及时调处土地流转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2.3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6.74%。

1.2.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县种植规模达3.33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564家,家庭农场238个,农民专业合作1 03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3家、市级1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5家,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22家,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25家。

1.2.3 扶持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围绕“一区三片多园”整体规划,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常年收获高价值经济作物1.67万hm2,食用菌35万m2,核桃、白莲藕、大荸荠、牛蒡等享誉省内外。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拓宽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渠道,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0个,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7家,金秋食品、现代牧场、欧亚木业已达到省级标准。休闲农业、会员制农业开始兴起,发展农家乐7家,休闲农庄4家,休闲农业园区7家,民俗村2个,同时苑庄镇前小秦村、白石镇相继获评省级“一村一品”特色村、“一乡一品”示范乡镇。

1.2.4 加强农产品流通。完善農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及时将农产品市场价格等信息传送到农民群众中。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去”,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博览会、展销会、招商会等活动,对农业品牌产品进行整合宣传。

1.3 质量安全服务体系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1.3.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为依托,狠抓初级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环节的全程监管,从源头严把农产品质量关。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主体责任,统筹发挥县级监管中心、乡镇监管站、村级监管员的作用,构建覆盖县、乡、村的立体监管网络体系,从而确保工作中不漏死角、不留空白。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检验检测力度,依法推进农产品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检测,2016年已检测样品86个,合格率在98%以上。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追溯点26处,实现了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1.3.2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针对农业发展情况和生产实际,积极制定、修订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截至目前,已出台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3个。鼓励、引导生产企业和基地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同时帮助其做好材料的审核把关和组织申报工作。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150个,其中汶上芦花鸡、牛蒡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0个,有机食品认证1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7个。当前,绿科西瓜、丰泽农业的绿色食品认证正在积极申报中。

1.3.3 全面净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强化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在春耕备播、“三夏”生产、“三秋”生产等关键时节对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和违规添加禁限用、高剧毒农药的行为。2015年全年查处农资违法案件48件,结案48件,查获各类不合格农资123 t。完善农资配送网络,建设县级配送中心1处,建设乡镇配送点14处。严格实行农药经营备案制度,备案率达到100%;实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制购买,7月起县域内全面禁售高毒农药,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存在的问题

2.1 投入严重不足

汶上县粮食连续高产,资源大量消耗,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环境压力。但财政投入力度与发达农业县市区建设水平相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系列新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农业物联网建设、社会化统防统治作业、新型农机具推广、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都亟须增加投入。县乡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短缺,30岁以下农技人员仅占10.8%,存在知识断层、缺少新生力量等现象,农技推广队伍的素质和知识更新能力不高,服务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农业规模效益不明显

种植模式仍以一家一户为主,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占主体地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开始凸显;同时,近年来天气复杂多变,冻害、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和农作物病虫草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威胁;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投入成本逐年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受多种因素影响,粮食等农作物价格波动频繁,农业比较效益低、规模效益不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挫。

2.3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业优势产业不突出,支柱产业不强,加工转化能力较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偏小,生产基地分散,规模效应、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规范化建设还有较大差距,经营体制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容单一,产业链条较短,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主要经营模式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从事系列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经营的少之又少。

3 下一步工作措施

3.1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农业发展基础,落实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绿色高产创建示范方进行技术跟踪服务,争取实现粮食生产“十四连增”。加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培养力度,确保农技人员引得来、留得住、干成事,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推广人员技术素质和区域科技水平,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效能。

3.2 发挥农业规模效益

逐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各项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补贴政策,全力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投保率,帮助农民减轻灾害损失,解决农民种地的后顾之忧。加强土地流转监管,提升土地流转质量,鼓励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土地、劳动力、农业技术、农机设备、经营管理的组合优势,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3.3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对规模大、服务能力强的主体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具有一定区域规模、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发挥其在发展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規范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坚持招大引强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培根基、壮龙头,增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4 参考文献

[1] 熊鹰.成都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9(9):37-39.

[2] 杜保德,王力红.促进三大转变 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社会服务工作创新实践为例[J].农业工程,2012(9):66-69.

[3] 任传军.黑龙江垦区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15(3):14-15.

[4] 杨航.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浅谈[J].中国农业信息,2016(2):32-34.

猜你喜欢

工作措施现状问题
高校系部教学管理工作之初探
西海子管护站森林防火工作措施
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路及对策分析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探索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