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选曲《万里春色满家园》的艺术特色探究
2017-04-19江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丁 苑(江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万里春色满家园》是歌剧《党的女儿》中的经典唱段,由著名剧作家阎肃作词,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等人作曲完成的红色歌曲。此曲通过对意境的结合、传统戏剧与民族曲调的创新运用,完美诠释了女主角田玉梅英勇就义前对孩子和乡亲们吐露的心声,唱出了对明天的美好期待,感人至深,至今仍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唱。
■田玉梅的角色塑造
在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革命斗争的进程中,涌现出大量真实、感人的英雄故事,为歌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刘胡兰》 《红霞》 《洪湖赤卫队》 《红珊瑚》 《江姐》等一大批“红色歌剧”应运而生,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不乏讴歌为人类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奉献宝贵生命的英雄女性。歌剧《党的女儿》正是以女性英雄人物田玉梅的塑造为核心,通过主人公田玉梅跌宕起伏的命运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她为掩护战友和群众,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创造了中国“英雄主义”歌剧的一道红色风景线。相比较早期人们对女性英雄人物的定义,新时期人们对女性英雄形象的理解又有了全新的解构,试图在传统英雄人物身上挖掘多重性格,田玉梅由过去完美无缺的“女神”,变得具有了普通人的情感和情绪,让观众从平凡、真实中细细品味英雄献身革命事业的伟大情怀,重燃人们对如火如荼峥嵘岁月的深切缅怀。
■田玉梅的音乐特色
“音乐作为歌剧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部歌剧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音乐结构上《万里春色满家园》借鉴山西蒲剧的板腔体结构模式,通过导板、慢板、原板、快板等多种板式的连接、变化与发展,增强音乐的戏剧性张力,一开始的“我走、我走”,紧接着六个“告别了”来统头,推进剧情发展,最后又用“我走、我走”结合戏曲的拖腔来统尾,前后呼应,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彰显田玉梅英勇不屈的个性特征。
剧作家在对待田玉梅这样一位革命女英雄的塑造上,倾注了满腔热情,大胆地运用了主题音调全剧贯穿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人物主题音调的贯穿运用,在以往民族歌剧中是很少见的,而且王祖皆、张卓娅等作曲家们在主题音调的创作方面,并没有因为片面追求音乐的民族性而简单地引用某些民间音调,他们以生活为源泉,从田玉梅人物个性气质特征出发、从歌剧作品本身出发,对民族民间音乐创造性地加以选择、改编和发展,将南北地域的音乐风格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曲调优美、流畅,民族风格鲜明。从旋律的风格特征看,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五声商调式,有别于剧中其他人物的唱腔(多是运用徵、羽、宫调式的唱腔),使音乐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使音乐在人物塑造上有较强的个性及表现力。主题音调在《万里春色满家园》中就以完全或变化再现的形式出现,使全曲音调更加协调、统一,达到主题音调与田玉梅人物形象和谐统一的新高度,为全剧音乐风格的协调统一奠定了基础。
■演唱处理
《万里春色满家园》唱段出现在全剧的最后一幕,是全剧难度最大、深刻揭示田玉梅内心世界的代表性唱段。作曲技法上的创新突破,使该唱段类似西洋大歌剧的咏叹调,具有强烈的戏剧表现力。唱腔音域宽广,节奏复杂多变,演唱技巧高,表演难度大。按原有的传统民族唱法是根本无法驾驭的,演唱者在演唱此唱段时需对声音形态进行较大调整,在保持声音亮度的基础上增添声音的宽度、力度和厚度,随着人物感情的跌宕起伏,声音色彩呈现出激昂、刚劲有力的特质又不失圆润的动人之美,将一位宁死不屈、可歌可泣的革命英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歌曲一开始以散板形式展开,从歌词可以看出,田玉梅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充分准备。经过前奏连续几个强音的和弦,两个“我走”采用旋律模进上行的方式,高音区强音起拍,要用坚定、高亢有力的音色来演唱,对两个“我走”需要进行不同的艺术处理,语势、力度上一个比一个更加坚定、果断,展现主人公为革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气概。接着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柔情“你紧紧依偎在娘身边”句中“边”字时值长达七拍半,为了表现临刑前田玉梅对孩子的万般不舍,需要演唱者从“娘”字之后的空拍处换气,在g2音的演唱上,借鉴西洋美声“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使气息更为贯通,咬字、吐字建立在良好的气息运动上,一气呵成地完成这一乐句的音乐表现。
接着进入第二段委婉、深情的原板部分,叙述主人公心中留恋的人与物。唱段连续运用6次“告别了………”这种排比式的手法在歌剧唱段中并不十分多见。前5个“告别了………”旋律安排上均采用了“同头异尾”的艺术处理方式,利用曲调的变化重复,歌词随旋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推动人物情绪的发展。最后一个“告别了”在速度上更为紧凑,旋律在高音区展开,情绪表现更为激动,演唱时可以用稍强的音量,讲述主人公对往昔艰辛生活的回忆,不怕苦、不怕难要革命闹翻身。纵观该段旋律进行时而低回婉转、时而高亢激昂,以中声区为主,我们在演唱时就需要灵活运用真声多的混合声、真假各半的混合声及假声多的混合声的方式,将真声与假声的混合比例调节的更加科学合理,声音上下贯通、灵活、统一,呈现出虚、实、明、暗、刚、柔、强、弱,才能充分抒发田玉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除此之外,还在一些关键之处如“水”“山”“田”“难”“瓜”等字的拖腔表现上,可以汲取传统戏曲的艺术处理及咬字、吐字的宝贵经验,注重在气息上咬字、吐字,在音乐旋律的流动中转换每个字,在统一的声音线条上做到吐字清晰,咬字的力度恰到好处,使整个唱段在如泣如诉地演唱中,达到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经过十几小节的间奏后转入小快板,情绪表现更加激昂、振奋人心,与歌词内容表达的主题是十分贴切的。3个“孩子啊,你抬头看”同样采用同头异尾的旋律进行模式,情绪、语气上一个比一个激动,演唱者要注意在音色、力度、情绪上与前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用明亮、充满希望的声音向孩子展望幸福美好的明天,营造出一幅晨光中小伙伴们欢欢喜喜进校园,家乡旧颜换新颜的生动画卷,给人以催人奋进的感觉。
紧接着一组连续的强音和弦,速度上突然间转慢进入歌曲的尾声,两个再现的“我走”与歌曲开头首尾呼应,此时无论是声音的力度、厚度、语气都要较开始部分更加坚定、强烈,表现出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昂扬斗志。“我乘春风去,我随杜鹃喊,我在天上唱,我在土里眠”。最后在“万里春色满家园”中“满”字拖腔的艺术表现上,高音达到了bb2,这在当时的民族声乐演唱中是极少出现的,为了唱准该字,歌唱者除了要利用字腹元音“a”的延长外,还可以在咬字上运用元音适度变形的处理方式,元音“a”中略带一点“o”的元音色彩,使“满”字的声音更为集中、圆润,保证吐字清晰的同时充分利用头腔共鸣,在小字二组的bb音时值保持长达七拍半之久,仍高亢有力、游刃有余。
■结 语
一曲《万里春色满家园》说明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歌剧创作技法的提升,观众艺术审美的进步,对歌剧表演艺术家演唱技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诠释民族歌剧艺术,需要我们歌者在彰显民族神韵的同时,进行中西融合的现代民族唱法(戏曲、民歌、西洋唱法的多元综合)的开拓尝试,让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唱在传统的继承中,走上一条更为科学化、民族化、艺术化具有时代意义的道路,其转变本身体现了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和趋势。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
[2]王祖皆.继承、融合、创新——关于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的音乐创作.全国歌剧音乐剧发展理论研讨会.
[3]刘波主编.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
[4]王文斌.“党的女儿”再回首〈党的女儿〉——“七一”前夕走近艺术家田华、彭丽媛、王蓉蓉.解放军报,.200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