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南地方音乐进课堂的教学
——郴阳对子调艺术特征

2017-04-19潘青峰湖南郴州湘南学院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7年6期
关键词:对子郴州市郴州

■潘青峰(湖南郴州湘南学院音乐学院)

在教学体系中把本土音乐引入课堂,探索有效融入教材和教学内容,形成自身教学特色,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学科视野,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历史渊源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有“林中之城,创享之都”的美誉,别名“福城”、“林城”,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素称湖南的“南大门”。近年来,荣获“国家宜居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有着丰厚的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其中,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南昆曲”,还有嘉禾民歌、宜章莽山瑶歌、郴阳对子调等等。

郴州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文化现象多种多样,郴阳对子调属其中的一种。它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情节,反映的老百姓日常生活百态,节目内容对研究当时社会现象、历史故事、风土人情等有重要价值。它又是民众劳动闲暇时的一种文化娱乐,说的是本土方言,唱的是地方小调,具有原生态的曲艺风格,对研究湘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现象、农耕文化发展等有着历史研究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郴阳对子调源于民间田野,具草根文化特色,与农耕文化现象有着密切的渊源。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设郴州军。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泰县并入郴县,原郴义县改名桂阳。郴阳对子调由当时的草根说唱艺人李祖阳(第一代传人)传入,又名“草台小调”。现有最早记载郴阳对子调艺人历史时间为第三代传人李久庚(男,安和乡人,1902年生,已故)。

群众把演唱郴阳对子调称为“唱调”,把演唱“郴阳对子调”的班子称为“调班子”。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演出班子有原郴县安和乡的“久庚班子”(即李久庚)、原郴县保和乡的“白狗调班子”周忠员(1936年出生,已故,原郴县华塘镇塘昌村人)为第四代传人。

■郴阳对子调的基本概述

郴阳对子调发端于宋元,盛行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当时在桂阳叫花灯调,郴县叫草台小调。它由地方的民歌、情歌、小调演变发展到地方小戏。在元朝郴州曾命名为郴阳县,郴阳对子调就是根据当时的行政划分而得名。郴阳对子调发源于郴州民间,传承历史悠久。流行于原郴县与桂阳县交界的安和、保和、同和、中和、正和乡一带。现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保和镇和郴州市桂阳县正和乡为郴阳对子调主要传承区域。

郴阳对子调大多是师父口传心授,受传统约束(主要艺人陈小兵家族祖谱记载“凡演出对子调者,不得葬于山坟”)较多,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演出郴阳对子调的艺人越来越少,区域内能演出郴阳对子调的人呈零星分布在各地,成员平均年龄达60岁以上,主要传承人陈小兵(男,1946年生,北湖区保和镇人)也已70岁,有的艺人已多年未演出。

郴阳对子调是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代表性传承人:陈小兵(第五代)、周清华(第五代)、金昌桂(第五代)、王爱飞(第五代)、郭怡 (第五代)、余华兵 (第五代);2012年,民间艺人成立了以陈小兵为主要传承人的郴州“郴阳对子调”艺术团,吸收了一批以新一代传承人周清华为代表的新成员入团学习传承郴阳对子调。成立以来已吸纳成员100多人参与学习,专职从事艺术团事务管理人员2名。2014年郴阳对子调艺术团在郴州市北湖区保和镇政府的支持下,在北湖区四清湖水库风景区和郴州龙女温泉景区开设非遗传习所2处,对外宣传推广郴阳对子调。

郴州“郴阳对子调”艺术团现有历史存档作品《赶子放羊》 《安安送米》 《张工百忍》 《盘花》 《小宝扯笋》 《补缸》 《张三接妹》 《小打铁》 《蠢子卖纱》 《蠢子拜年》 《瞎子闹店》 《夫妻观灯》 《三毛箭打鸟》 《水桶缘》 《瓦盆记》 《抢妻失妹》 《磨豆腐》 《杀孽明凤》等50多本,资料完好。

郴阳对子调存在历史悠久,表演形式独特,地方色彩浓厚,区域特征明显,对研究发掘郴州民间文化、湘南农耕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郴阳对子调艺术特征

一、演唱形式

郴阳对子调扎根于地域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至今仍保留着相对原始、传统的地域风格,其曲本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和爱情故事等原生态民俗民情。郴阳对子调在表演中常用的曲调有《巧梳妆》《鸡叫调》 《调情调》 《险峰调》《花坪调》等。

郴阳对子调具备说、唱、倒、串、表、耍等曲艺技艺特征,突出强调曲艺说唱故事的特征;演出时,一旦一丑唱对子调,综合了曲艺表演说唱类的特征。它以郴州方言为舞台语言,以郴州民间民歌及民间小调为主要曲牌,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有“南方二人转”美誉。

二、表演特点

郴阳对子调表演时载歌载舞、有说有唱。以地方花灯技巧和民间舞蹈为表演动作,节目内容集民间文学、音乐、美术、山歌、小调、快板、舞蹈、杂耍为一体。表演擅长于扇子、手帕、腰带的应用,表演动作主要是旦角舞手巾,丑角耍油纸扇走矮步,围着旦角转圈,且歌且舞,且说且笑,情节巧妙,诙谐风趣。郴阳对子调是典型的“小队伍,小节目,小装备”,其特征是短、精、小、趣、美,巴掌大的地方就能开演,最早是在晒谷场、院子里演出。

三、服装特点

郴阳对子调传统节目有《双探妹》 《接表妹》、《俏妹子》、《卖杂货》等。演出服装丑角上穿土布小马褂,下穿蓝白小褶裙或大红灯笼裤,旦角穿花布大斜襟。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服饰也有所变化。

四、表现形式

一般节目表演由2~3人组成,对舞台场地及乐队没有特殊要求,田间地头、祠堂弄间、无乐伴奏等都可即兴表演。旧时郴人上至大户人家,下至黎民百姓平常人家,凡举办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都会请说唱对子调的艺人前来助兴,唱个七天七夜不歇,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白天听狗叫,晚上就听对子调”这是至今仍流行于郴州老百姓口中的口头禅。郴阳对子调扎根于地域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至今仍保留着相对原始、传统的表演风格,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

其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曲艺的一人多角,进进出出的特点;其文学曲本、音乐结构、人物出进模拟,皆突出了曲艺的述演功能,以其鲜明的述演特征久传不衰地流传于郴州及周边地区。常用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竹笛、唢呐、小堂鼓、小钹、小锣、花鼓筒等。

本土音乐文化是存在于某个特定地域,富有该地域地方特色的音乐类文化形态。任何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历史由来、形成与发展、音乐特点和表演特色,还有其特有的语言形态等精髓之处。这些传统的元素如同人的性情一样,正因具备这些特质才使该项本土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则偏重于该项本土音乐的本色。

参考文献:

[1]郴州市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郴阳对子调申报材料.

[2]http://www.czbeihu.gov.cn/zjbh/bhwh/content_45049.html.

猜你喜欢

对子郴州市郴州
郭文龙
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中共郴州历史的重要启示
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在上山的路上(外二首)
盆满钵满
《鲲池书院张祖培课艺》笺释及其他
郴州市:夯实基础,提升环境监察效能
湖南郴州市北湖区龙女寺全国征联揭晓榜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龙女寺全国征联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