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县山茱萸粘叶蜂风险分析
2017-04-19杜建奇郭荣李杰
杜建奇++郭荣++李杰
摘要 山茱萸粘叶蜂是本次普查中发现的为害山茱萸叶、芽和嫩梢的新害虫,对于山茱萸粘叶蜂的风险分析表明,该害虫风险综合评价值R=1.05,属于低度危险性害虫,但也应加强防治。
关键词 山茱萸粘叶蜂;风险分析;陕西佛坪
中图分类号 Q9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133-02
山茱萸是陕西省秦岭和佛坪保护区的经济林树种之一,山茱萸粘叶蜂(Caliroa sp.)是本次普查中发现的为害山茱萸叶、芽和嫩梢的新害虫,严重为害植株,影响来年产量。本文对山茱萸粘叶蜂进行风险分析,以期为加强对山茱萸粘叶蜂的防治提供借鉴。
1 山茱萸粘叶蜂概述
1.1 分类地位
山茱萸粘叶蜂(Caliroa sp.)属膜翘目(Hymenoptera)叶蜂科(Tenthredinidae),可能与半环粘叶蜂(Caliroa semicincta Wei)及香椿叶蜂(Caliroa toonae Li et Cuo)相近[1-2]。
1.2 生物学特性
山茱萸粘叶蜂生物学特性不清。文献报告显示[3],在吉林省长春地区,山楂粘叶蜂为害山楂叶片,1年发生1代及不完成的第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表土内结茧越冬,幼虫7月至9月上中旬危害。推测山茱萸粘叶蜂在陕西省秦岭和佛坪保护区1年可能发生2代。
1.3 发生及防治情况
本次普查在岳坝站山茱萸林中发现山茱萸粘叶蜂有危害,推测在保护区其他管理站山茱萸林也可能有分布。文献报道,粘叶蜂的防治方法:一是用20%杀灭菊酯或20%灭扫利乳油常规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二是树盘土壤药剂处理,也有防治效果[1-4]。
2 风险评估
2.1 分布和管理
2.1.1 分布情况(包括国内外分布)。文献报道,山楂粘叶蜂只见分布于国内吉林省,1988年前后在长春地区发生[3]。由于本次普查只涉及到本保护区,山茱萸粘叶蜂在秦岭其他林区有无分布目前还不清楚。
2.1.2 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山茱萸粘叶蜂属于为害山茱萸的新害虫,目前还未见采取防治措施。
2.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2.2.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 根据普查结果,山茱萸粘叶蜂只为害山茱萸。山茱萸在秦岭栽培面积较小,在巴山也有栽培。
2.2.2 在全国的适生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分析。粘叶蜂本身适生性较强。根据目前的资料和信息,山茱萸粘叶蜂有可能适宜发生于秦巴山区。
2.2.3 传播渠道。據山茱萸粘叶蜂危害习性分析,该虫自然传播主要靠成虫飞行,人为传播主要靠苗木调运传播。
2.3 我国天敌分布情况及制约能力
山茱萸粘叶蜂的天敌及其控制作用目前还不清楚。
2.4 对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影响
2.4.1 在国内的危害情况。据调查资料,山茱萸粘叶蜂现仅发生于佛坪保护区的岳坝站,也有可能在凉风垭站、大古坪站、龙潭子站有分布。
2.4.2 潜在的经济影响。在发生山茱萸粘叶蜂危害的山茱萸林地,1/4以上叶、芽被害,有可能导致来年产量下降并影响山茱萸的正常生长。
2.4.3 非经济方面的潜在影响。 山茱萸是秦巴局部山区的经济树种,山茱萸粘叶蜂的危害,将有可能对依靠山茱萸为经济来源的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5 检疫和铲除的难度
山茱萸粘叶蜂为害叶、嫩梢和芽,幼虫在土中化蛹,可随带土苗木的调运传播,检疫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山茱萸粘叶蜂1年可能发生2代,世代重叠,不易在发生区彻底铲除[5-8]。
2.6 定量评估
2.6.1 风险评价指标系评估。山茱萸粘叶蜂风险评价指标系评估见表1。
2.6.2 风险分析等级判定。山茱萸粘叶蜂风险分析等级判定见表2。
3 风险管理
3.1 检疫管理
对种苗实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
3.2 发生区
在幼虫期危害期采用化学防治、清除虫源。
4 结论
山茱萸粘叶蜂风险综合评价值R=1.05,属于低度危险性害虫,但也应加强防治[13]。
5 参考文献
[1] 魏美才,牛耕耘.中国粘叶蜂属-新种(膜翅目:叶蜂科)[J].昆虫分类学报,2007,29(4):301-305.
[2] 李孟楼,郭新荣.蛞蝓叶蜂属Caliroa-新种记述(膜翅目:叶蜂科)[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5,10(2):98-100.
[3] 康芝仙,郡淑琴,伊伯仁,等.山楂粘叶蜂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3,20(8):211-215.
[4] 袁海滨,刘影,沈迪山,等.绿尾大蚕蛾形态及生物学观察[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4):431-433.
[5] 张力思,刘秀芳.乌克兰甜樱桃的病虫害[J].落叶果树,2002(5):57-59.
[6] 陈静,花保祯.山茱萸蛀果蛾幼虫触角和口器感器的超微形态[J].昆虫学报,2014(1):133-140.
[7] 董建伟,刘淑玲,葛松霞,等.山茱萸蛀果蛾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14(3):13-15.
[8] 丁玉洲,曹传旺,刘小林,等.安徽省木本药用植物害虫发生与危害记述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2):197-201.
[9] 张江涛,刘沛乐,刘晓峰,等.山茱萸芳香木蠹蛾的发生和防治[J].世界科学技术,2003(4):66-68.
[10] 朱彦鹏,梁军,孙志强,等.树种组成决定联合抗性或易感性:以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3(4):938-945.
[11] 冯璐,刘建宏,李永和,等.基于Maxent模型的楚雄腮扁叶蜂潜在分布区预测[J].西部林业科学,2013(2):49-55.
[12] 黄敦元,余江帆,郝家胜,等.不同生境油茶林油茶史氏叶蜂的发生与危害程度比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1):59-64.
[13] 李映泉,武星煜.甘肃叶蜂种类调查及分类研究 Ⅴ.松叶蜂科松叶蜂亚科和叶蜂科蕨叶蜂亚科、短叶蜂亚科、长背叶蜂亚科属种名录[J].甘肃林业科技,20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