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礼仪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2017-04-19汤红伟
【摘 要】 现代礼仪以传统伦理道德为内核,以自尊和互相尊重为原则,以个体素质和修养的提升为出发点。教师礼仪包括微笑礼仪、语言礼仪、课堂礼仪、仪表礼仪等,对学生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及行为气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教师礼仪;内涵;表现;学生素质;影响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有五千年文化历史传统的泱泱大国,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人是非常重视礼仪的,国家有国家的礼仪,组织有组织的礼仪,公众有公众的礼仪,个体有个体的礼仪,教师应该有教师的礼仪,学生应该有学生的礼仪。礼仪是以尊重为前提的,不懂得尊重他人就不完全是一个懂礼仪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讲礼仪和没有礼仪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重视金钱的目的性越来越明显,而重视人文道德修养在逐渐退化,公众的礼仪知识和礼仪实践技能越来越缺乏。在社会现实中,因尊重的缺失而导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尊重的缺失既表现在情感上不懂得尊重别人,也表现在方式上不懂得尊重别人。尊重的缺失也可以说是礼仪的缺失,它不仅会造成人际冲突引发社会矛盾,而且还会造成主体公众形象及相关社会群体和组织形象的急剧下降。导致目前社会中礼仪和尊重缺失的原因是多样的,但礼仪教育的缺乏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人只有具备了尊重他人的意识,才可能有相应的尊重他人的言行。但无论是作为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行为的礼仪,社会成员都不会自发形成和具备,必须通过教育来促成,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加强礼仪教育来提高自身的魅力和增强学生的礼仪知识和礼仪行为。
一、礼仪的内涵及其价值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最早的礼仪是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各种仪制。”[1]这种礼仪由祭祖而敬老,由敬老而长幼尊卑,之后的多种礼仪因此而产生。“礼”在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荀子主张“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古代礼仪所说的“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我们通常说“礼多人不怪”,如果你重视别人,别人也可能重视你。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的礼仪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典章制度和规范;二是社会生活中根据社会成员身份、地位、长幼尊卑的差异而规定的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待人接物的程序和规范;三是社会成员自身道德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礼”的第二和第三层面的内容往往被异化扭曲,完全被统治者用来为自己服务,把礼作为维护、巩固统治和压迫、奴役被統治者的工具,导致近代以来人们对“礼”产生本能的厌恶,并往往将其污名化,必先除而后快。事实上,随着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礼仪的内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再是统治阶级维护、巩固统治的等级秩序和制度,而变成了现代文明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固有形式和规范要求。
现代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尊重和互相尊重,在仪表、仪容、仪态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准则和规范。现代礼仪以传统伦理道德为内核、以自尊和互相尊重为原则,以个体素质和修养的提升为出发点——因为个体是构成家庭、组织、社会的最重要因子,所以礼仪的价值是多元的,礼仪的立足点在个人,其价值体却体现在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塑造形象,第二协调关系,第三优化社会环境。三者存在逐层递进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形象塑造首先是个体形象的塑造,现代礼仪强调个体在提升个人素质和形象的前提下能在各种社会交往中根据社会角色、场合的转变以恰当、得体的行为方式适应场景,并对各种关系对象表达尊重;而尊重他人的人势必也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所以能得体地践行礼仪规范的主体在社会交往中往往都具备良好的形象,并能由此收获不错的公众评价;如果组织中的个体普遍具备礼仪形象意识并能以恰当方式展示,组织形象也会随之提升;伴随着个体形象和组织形象的提升,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会逐渐走向和谐,社会整体环境也将得到优化,从而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教师的礼仪及其影响
1、微笑礼仪
微笑是教师礼仪最具魅力的武器,微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显示出一个人的魅力和涵养,它不但让人感到亲切,能加深彼此间的感情,也能化解双方的矛盾。微笑还是世界上花费最少的投资,它不花一分钱,就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成就,带来财富。微笑是“无本获利”,零投入,大收获。教师的微笑是一盏灯,它能照亮学生暗淡的心灵,驱散他们尚还羞怯的情绪,鼓励他们前进的步伐。教师的微笑是一座桥,它引导学生踏上天边的彩虹,一往无前、追求真理,它像一张醒目的名片,看到了它,就看到了老师那颗纯净慈祥的心。对学生来说,老师的微笑是鼓励,是赞许,是宽容,它能增加同学们的信心,获得同学们的信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微笑是活跃课堂的润滑剂,老师微笑着面向学生,学生才会亲近你,并在课堂上与你互动交流,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微笑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微笑带进课堂,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它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从而使教育教学的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进行。在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并赋之于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是悬念的语言,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一张笑脸、一声致谢、一声问候、一句道歉,努力为学生做表率,充分体现教师的示范性和率先性。微笑是一种振作、一种魅力、一种风度,在课堂上要微笑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微笑不需要资本,却能收到很大的利益,施与者没有任何损失,接受者却有丰富的收获,惊鸿一瞥,却能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纵然拥有万贯家财,没有它也将索然无味;纵然一贫如洗,却能因它而富有。[2]
2、语言礼仪
教师要讲普通话,普通话说得好的老师,让人感觉他(她)与素质同在,与形象同伴,与文明同行。声不在高,但清晰有穿透力;话不在多,但准确能够到位就行。批评不可避免,但要以尊重人格为前提,若被学生顶撞,以幽默化解尴尬,切忌语言粗暴粗俗。教师要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很容易的叫出来,等于给别人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教师能真诚响亮的叫出学生的名字,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有利于课堂上和学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语速要适中,以学生能够听清楚,讲话者和听话者都有精气神为准。要抑扬頓挫,注意语调的高低起伏,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语速的变化,音调的高低,就像一首交响乐,搭配得当才能和谐动听。教学中要经常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贯穿于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情境、不同的教育对象,用优美高雅、得体的语言去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启发学生、赞美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批评学生要有教育性、艺术性,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为主,因为教师的语言,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十分重要,积极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快乐和满足,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的情感体验,激起拼搏上进的愿望,“驴脑袋、笨蛋、蠢猪、草包、一文不值”等,对学生是多么大的伤害和刺激,这些教师不符合教书育人的光辉形象,根本不配当老师。
3、课堂礼仪
教师走入课堂应当稳重、轻盈、目光亲切、和蔼,师生彼此行礼,在上课时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老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关怀的举止、一句温暖的话语,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课堂上要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不发牢骚,不说负能量的话,教师要站在讲桌与黑板之间,即教室的中央最佳位置,这样的位置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感到舒适。教师在讲台上小范围走动,适当调整位置,可以打破单调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视觉疲劳,让学生感到轻松,让学生听的轻松、愉悦、喜欢听课,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一个人的气质、自信、涵养往往能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配之以手势,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经常接受称赞的人,更愿意赞美别人,老师要通过捕捉同学们成长中的点滴,多多赞美表扬会更大程度地激发和树立同学们的自信,教会孩子礼貌且会赞美,对别人的赞美说声“谢谢”,是非常重要的。
4、仪表礼仪
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是他修养、品味、地位的最真实写照,服饰不仅体现着装者个人的仪表,增加人际交往的魅力,体现着装者的文化素养与精神风貌。教师天天面对学生,切忌穿着脏、乱、破,过分暴露、过分透明、过分短小、过分紧身的服饰、过分随便,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穿着得体、打扮适宜,能够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自身服饰的修养,成为讲究礼仪的典范。教师不但要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以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他们服饰形象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一位衣着整洁、得体、庄重又富有时代感的教师往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高效学习。一个人的仪态表情和风度全面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及能够被人信任的程度。一个人举止端庄文雅、落落大方,就能给人以深刻良好的印象。优雅的仪表,能够帮助一个人得到良好的社会声誉,想要别人喜欢自己,自己要先喜欢自己。老师要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大方自然的精神,在课堂上,要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富有自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一个精神饱满、大方自然的老师会给学生留下自信、乐观、进取的印象,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及其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人思想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言、以令人愉悦的方式,规范的言谈举止表达出来,就是礼仪。礼仪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用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方式,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和联系纽带。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因为教育者本身的德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本身表现出来的师德修养,直接关系到教育实践的成败。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追求礼仪价值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2] 林春丽.学生期待微信的老师—教师礼仪漫谈[J].广西大学学报,1999(5)87-90.
【作者简介】
汤红伟(1964-)男,云南陆良人,云南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政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