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中国梦视角下探究残障人士及其家庭的精神危机

2017-04-19张宇思

魅力中国 2016年21期
关键词:幸福指数中国梦

张宇思

摘 要:自2012年中国梦正式提出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便成为举国之追求。人民幸福是人人幸福,中国梦是所有个体梦的总和,残障人士尤其是作为人民的一部分,虽为弱势群体,但他们的幸福和梦想也该是衡量中国梦的指标。那么其的生活状况如何?幸福指数如何?其家庭生活和幸福指数又如何?为此,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跟踪访谈等多种形式,笔者对这一系列状况进行了社会调研,欣慰于国家政策及相关看护人员、部分企业和社会群体对其和其家庭的保护救助,叹息于现行法规的不足、部分社会群体的明显或潜在排斥感。总之,物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幸福不只是穿暖吃饱,更是“我虽然有缺陷但也仍被尊重和接纳”

关键词:中国梦;人民幸福;残障人士;幸福指数

当我们在畅谈中国梦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残疾人。物质不富足的同时,由社会显性或隐性的排斥造成的精神需求缺失使残障人士以及智障人士这个特殊群体融入社会时出现了困难。难以婚配和就业实则是社会显性或隐性排斥的体现,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实则瓦解着智障人士的可塑性。以山东省威海市为调研地探究及解决全民中国梦下残障人士及其家庭的精神危机对于其他相似城市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促进人文社会的发展和全民中国梦的纵深式发展。在实地调研和查阅文献过程中得知,社会存在的各种显性隐性歧视是造成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精神危机主要原因,国家现行法规政策特殊教育制度的不足进一步加深了其精神危机。

一、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精神现状

(一)智障人士自身特征和特殊教育体制的不足

在学习方面,由于能力限制,此类群体的学习持续性较短,记忆力较差,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但重复说教确实可以起到教育和塑造的作用。轻度及中度智障人士在日常起居方面大部分可以自我照顾,至于严重智障人士,他们通过重复学习,亦可掌握一些日常起居生活的技能。智障人士的这身特征表明其可塑性。然而,威海市特殊教育体制的发展确有不足,其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不充足,教学平台的匮乏。多数智障人士都是在托养中心接受教育,而不是专门的教育学校;教学老师是托养中心的看护人员,而不是专业的特殊教育方面的教师。

(二)残障家庭与社会显性隐性歧视

殘疾人以及残疾人家庭除了面临着加大的经济困难以外,有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这心理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内部;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外部,即,外部社会。智障是残疾的一个类别,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较小,因而不受社会重视,甚至遭到社会的歧视,由于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越来多,较以前对残疾人的观念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对于其中人数较少的智障人士,社会仍然缺乏科学的了解,常称之为“弱智”、“傻子”等带有侮辱性的称呼,这种现象还普遍存在并给智障人士的家庭带来极大压力。另外,在婚恋问题上,残疾人一直处在被动的位置,因为身体或精神上的问题,残疾人往往单身的情况比较多见,这根本上是社会歧视的体现。非先天性基本可以做得到自理的智障人士其实可以婚恋生育,这一论述在走访中也确有实例。

(三)智障人士与就业

轻度和中度智障人士,若通过适当的培训,亦能有一技之长,而且残障人士在流水线作业方面确实比普通员工更有效率。企业往往不情愿雇佣残疾员工,因此残疾人往往无业在家。部分愿意雇佣残疾人的企业由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没有完整的残疾人就业指导、政府在残疾人就业方面的疏漏等问题也导致了残疾人的就业梦难以实现。

二、全民中国梦视角下残障人士及其家庭的精神危机何去何从?

残联组织基本遍布威海全市,包括残联下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为全市的残疾人提供着较为全面的服务,但是其服务的范围和程度还是相对有限的。智障人士作为残障人士的少数群体,所受社会保障更是相形见绌。 纵观残障人士生活现状其问题主要如下:

(一)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制约,国家服务保障体制不完善

尽管《山东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威海市国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推进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但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制约,威海市残疾人事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残疾人医疗体系及康复机制,社会服务及保障体系等还需完善。如何更好地对残疾人及其家庭进行疏导,如何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平等地参与教育、就业、婚配等社会生活、如何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实现精神独立、如何引导群众正确的对待残疾人等始终是一大难题。

(二)各种形式的社会歧视依然存在,群众观念急需调整

部分企业拒绝招纳残疾员工,残疾人往往单身终老,群众调查显示群众总是倾向于同情残疾人等一系列社会现象表明残疾人仍然并将在长期一段时间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智障人士除承担着所有残疾人普遍面临的问题之外,相关机构对智障人士的保护和照顾不足是一大问题,具体地表现在护理人员匮乏化。受客观条件制约,这一现象在长期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短期内护理重任的接力棒会落在社会群众的身上。相较于以往社会募资捐款,如何让群众认识到残疾人不只是需要物资,是主要问题。

在全民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任何合法权益都应该被保护,全民皆有梦,民民皆平等。

三、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反思,可行方法如下:

(一)经济发展是定数,心理疏导跟上来

社会经济发展至今,国家短期内尚不能思考出针对残障人士精神危机、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精神困境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健全维护残障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建立残疾人“就医、就业、就学”的具体制度等是长期的工作。短期内可行措施是: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在发放救济补助金的同时,对此类群体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疏导,同时促进残障中心等机构护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推动残障人士以及智障人士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化的工程建设中。

(二)社会歧视在身边,群众观念需更新

“尽管一套以社会权利为基本理念的残障人福利制度体系在我国已基本形成,但并未完成由传统人道主义向现代人道主义理念与社会权利理念并行的转型”。独立生活、能力能够被得到承认、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是全民诉求,也该是全民该推己及人的内容。平等就学就业,平等婚恋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大中小企业、各种社会组织等做表率,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才能更新上来。而如何推动群众对残疾人及智障人观念的转型,需从小事情、小方面做起,每一个残疾人智障人的交际圈便是可以着手的小单位。

结语

要将残疾人梦融入中国梦,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残疾人朋友们的自立和自强。有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残疾人的权利和尊严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才能营造出残疾人的平等参与社会的和谐氛围,才能真正让残疾人和健全人一道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达到残健共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功成. 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发展思路[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 22(1):2-9.

[2]黎建飞.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J].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7, 22(3):45-49.

[3]高圆圆.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综述[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8):46-49.

[4]袁荣珊. 社区残障人士社区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 改革与开放, 2011, 2011(13):41 -41.

[5]杨俊, 庄为岛. 社区和康复机构对残疾人事业影响的分析——基于残疾人“二抽”的数据[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38(1):19-22.

猜你喜欢

幸福指数中国梦
基于幸福指数的公路勘探设计研究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发挥工会纽带作用,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