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其实也“蓝瘦香菇”

2017-04-19汪立夏

南风窗 2017年2期
关键词:难治圣人大道

汪立夏

老子是个得道通达之人,说起道之体、器之用来那是娓娓道来、头头是道,按说他的心中那是敞亮得很,立身处世也是办法多多,应该没有纠结和郁闷的。可是这《老子》一路读下来,发现这智慧的老人也是一肚子的委屈、不满和无奈,不时也冒出对时政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南怀瑾先生在他近60万字的《老子他说》中,对《老子》九九八十一章逐章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解读,并认为自第70章以后,老子在对道、器进行易经式哲学的正反解说后,对全书来了个大总结,使我们对一个真实的老子又走近了一步。

在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地一番研磨之后,对大智若愚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也深切感受到站在“道”之制高点的老子的孤独与无助。“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不知,是以不我知。”大道、明道、正道不被人明白,不为人所用,这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

当然,“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所谓真人不露相,不用去显摆和获得认同啥的,关键时刻自然会现世发挥作用的。所以老子进一步指出,什么是高明、有学问的,“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说的就是真聪明显露出的就是“不知”,而不像世间许多人那样不懂装懂的“不知知”,成为人生之大病,所以要克服和疗治此人生大病,就要“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其实道不道的,不知道也就罢了,可春秋战国时的乱世,百弊丛生,民不聊生,倒是让满脑子智慧、一肚子明白的老子也是爱莫能助、无能为力。战乱纷起,王侯争霸,百姓慨叹“宁为太平鸡犬,不为乱世人民”,无序无度的社会现实,让一腔忧国爱民的老子倍感无情现实、残酷社会,有心救世、无力回天,这等痛苦煎熬较之知不知道、不我知之又不知严重多少倍。

是谁造成了这种悲惨时代呢?“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饑。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向当政者发出了“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的希求,意思是不要玩弄这个社会,不要压迫人,让人类道德持续发展下去,一切自然生生不息。如果不给社会人民施加压力,人民自己也不感受到什么压力,自然会好好活下去,活的很快乐,所谓“夫惟不厌,是以不厌”,希望践行“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圣人之道。如果违背天理大道,激起民愤和反抗,以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则是真正可怕的现实啊,就算你是替天行道,代“大匠”去杀伐,也是不仁道的,“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道不为人所了解,现实又无法改变,可生活还得继续,日子还要过下去啊。作为一个睿智的老人,随波逐流肯定非其所愿,苟且偷生也不是其所选择,愤世嫉俗又无所用,以恶治恶更不合其道。因此,看似消极的无为而治便应运而生,这里寄托的是无为无不为、为而不争的人生智慧,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的军事谋略,此种于乱世之中的自处之道和阴柔之术,又岂是简单的消极避世、无助无奈所能概括之?

因而老子的反其道而行之的哲学大道,于浮华功利的社会何尝不是一副很好的淸醒剂和救治的良药呢?所谓“正言若反”,理解和践行老子道家哲学,一定辩证互参、阴阳互换、对立互证,方能得其精髓,握其真谛。老子的无为并非真不为,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即使如此,却又要做到“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天爷是公道的,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要多美言、不争辩、不积财,多付出,效法天地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也许,这就是《老子》哲学贡献给我们的,要效法天地自然的“可道非常道”的大道,要阴柔胜刚强的大器,要无为而无不为的大成。

猜你喜欢

难治圣人大道
幸福大道宽又阔
大道同行
美乃大道
难治的病
DCEP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