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为什么沉默

2017-04-19韦星

南风窗 2017年1期
关键词:下结论论争群里

韦星

我待在几个有全国很多记者集聚的微信群里,群成员一般在500人左右。大家集聚在一起主要是互通受访对象的联系方式。在群里,大家有时还涉及到新闻业务的讨论或其他之争。

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那些深度报道做得比较好的记者,或是记者所在媒体的影响力较大的媒体人,一般很少参与到业务的论争上来。喜欢热闹、论争,并习惯下武断结论的,一般都是些比较偏激或业务上表现平平的人—这不是对“非主流媒体或记者”的歧视,而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我注意很久。一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业务能力强、媒体影响力大,看起来似乎更懂得的记者,反而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容易激动?

后来慢慢明白,这和经历有关。这种经历不是装腔作势的沉默,而是面对复杂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就是说,在众说纷纭面前,他们不喜欢从理论层面去论争,也不想草率下结论,因为真相永远比我们想象到的复杂得多,一不小心妄下结论,往往容易让真相打脸。

从业很多年后,还有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心头,那就是新闻究竟是什么?在新闻实践中,我认为,新闻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这么简单,因为新闻在很多时候,往往都是由于无知造成的—因为我们的不知道、不了解,所以感觉某件事的发生很新鲜,很好奇,所以它是新闻。但现实世界中,真正的新闻不多,即便周遭的世界,每天都发生很多事情,这些事只在不同的人身上出现、导演而已,追根溯源,事实的核心几乎没什么变化,变化的可能是细节、语言以及新闻当事人。

既然如此,新闻为什么还能成为新闻?因为懂的人会死去,而不懂的人还在不断出生、涌现,所以总有一拨人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永远感觉周边的很多事情都是稀奇古怪的事件和故事在不断上演。

但记者不一样,见多了的记者也会疲劳,也会没有感觉,正因为如此,很多報社会让新记者去跑社会新闻,因为只有白纸一张的新记者才会对这个世界处处充满好奇心,才会把一切的遭遇都当成新闻而津津乐道、报道。

调查记者是从很多新记者演变而来,相对很多新记者,他们全国各地跑,五湖四海交朋友,在错综复杂的事件中,去梳理事件的逻辑和发展脉络。这个过程中,因为有多年的历练,调查记者往往能保持内心的冷静与克制,因为除了倾听和观察事件,他们还需要观察和倾听人心,留意是非。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记者确实不轻易下结论,即便下结论也是让事实来说话。

我一个很深的体悟是:凡在调查报道中,如果你看到了读起来非常漂亮和顺畅的文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新闻不是小说,里面的故事情节不可能随你拿捏、更改和任你打扮。新闻报道是什么?新闻报道就是一个复杂事件的呈现过程,这种呈现很艰难,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不迎合人的主观愿望。记者要做的,就是通过对人和事件的采访,来呈现事件背后的复杂真相。

我们知道,采访和呈现的结果,可能千差万别。对记者来说,在完成某一事件的采访后,要写出完全不同倾向和版本的新闻稿件,一点都不难。因为写作原本就是通过对事件的重新梳理和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的人在完成采访后,有一个接近真相的展现和还原,有的是因为自身采访不到位或因关照或现实导向的需要,在重点和强调等方面,因侧重点的不同而有不同呈现。

既然新闻真相如此,那么调查记者在很多公共领域的论争中,保持沉默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很多调查记者心里都知道,新闻本质上就是:一群可能不大懂的人在给一大群完全不懂或不了解的人,叙述一个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和故事—这个世界和故事,可能不是世界和故事的真相、本原,而是记者所了解到的世界和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的素养、能力至关重要。而调查记者当然也不是最懂的,他们可能只是比其他不了解或到不了现场的其他人更懂得一些。正因知道世界真相的复杂性,看起来更懂的调查记者,反而在很多的时候选择沉默,因为很可能受访对象某个细节的掩饰或自身的不了解,就会导致事件的逆袭与反转。

这就是调查记者沉默背后的真相,不过,调查记者仍然是当今社会里,一群具有很深英雄主义情结的群体。因为“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他们依然热爱生活”,依然奔跑在未知的征程上。南风窗2017年的第一期“记者在路上”,以这样的一篇文章敬献给那些奔跑在路上的同行,祈愿他们一路上都有源自八方陌生人的信赖、支持和帮助,也献给所有“认清生活真相,仍热爱生活”的所有读者们。

猜你喜欢

下结论论争群里
局限
通缉令
奶茶群里戏精多
《论风格》文本系谱与论争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一滴水
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一个不等式的推广